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陈昌华:A股前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昌华:A股前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截至本文动笔时,1313家A股公司和266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即绝大部分中国公司,已经公布了2005年的业绩。

在过去一年中,不论是A股或“外股”(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盈利状况都比2004年要差。1300多家A股公司2005年的总利润约204亿美元,比2004年下跌3.7%;而2004年,A股总利润同比上升了27.4%。“外股”2005年的总利润为622亿美元,比2004年上升22.4%,但亦远低于2004年同比上升的66.5%。

究其原因,是中国经济(至少在2005年前十个月)增长较慢,而2003年和2004年的投资也开始形成产能。需求与供给此消彼长,企业的定价能力受到负面影响,波及到了其业绩。2006年一季度,这种情况仍在持续,A股整体盈利同比下降了13%。

尽管如此,A股企业的盈利状况可望在未来几个季度得到改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从去年底开始已出现反弹的迹象――一如既往,反弹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所带动。经济反弹无疑是中游原材料企业(如钢铁、水泥)的救命稻草,而这类企业对A股市场总体盈利的影响又特别大。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会否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笔者感到有点难以置评。首先,房价上升和投资增长速度长期接近30%等现象,都是经济过热的表现。因此,央行应继续加息,而0.27个百分点实在是微不足道。要让经济回到较健康的平衡点上,利率应增加3个百分点以上。但上市公司利润大部分来自中、上游企业,其产品需求与投资增幅息息相关,如果政府真的下大决心调控经济,上市公司的业绩便好不到哪儿去。

究竟中国政府会否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呢?笔者认为,从长远利益考虑,政府应在此时适当冷却经济;但观察2004年和2005年的经验,不能认为政府已经具备了调控的决心――至少在消费物价大幅上升以前是如此。

这样看来,A股市场在未来几个月中,还会享受经济过热带来的好处。但需要重申,这对中国经济并非好事,因为过热的经济是必须要降温的,调整的时间愈往后推,它对经济的伤害就愈大。

另一个值得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是A股和“外股”的比较。到今年4月底,“外股”的总市值约9600亿美元,比A股的4900亿美元多出近一倍。在2003年-2005年间,“外股”总利润上升了104%,A股公司只上升了23%,后者比中国工业利润整体的增幅还要低。不客气地说,中国的主板市场实际上是在香港,创业板市场在纳斯达克,A股市场则是一大堆烂公司的垃圾箱。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有很多事要做。其中,有一些是必须要做的,另一些是很容易做的,但最后一些则是非常难做的。

必须要做的,是立即重新开放A股的IPO市场。这个观点已逐渐被市场接受,中国证监会近日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是一个正面信号。

容易做的,是尽快要求已在香港H股上市的特大型企业回到A股市场做两地上市。这些企业的大股东实际上是国家,若中央政府尽力推动,他们回流A股市场并不难。事实上,这些企业多有很大的融资需求,应不会反对在A股上市。如能成功,这将大大提升市场整体盈利。

非常难做的,是吸引普通企业,如私营或外资控股企业(而非中央直属的优质企业)以A股市场为主要集资地。这是国内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

一个企业选择到什么地方上市,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筹资成本、上市对企业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企业国内市场的推动。在这三方面,A股市场都没有特别的优势。

首先,几年前,A股市场的融资成本是较低的,但近几年与国际接轨以后,优势已不复存在;而且在过去几年中,一旦股市行情不好,政府便减慢融资审批过程。这类行政干预给融资时间表带来很多的变数,在海外上市就没有这个问题。

其次,若企业希望通过上市来提高其国际地位,在A股上市并不能达到目标。反之,在海外上市是较好的方法。

第三,在本土上市,理论上能提高企业在国内的知名度,但在资讯发达的今天,这已不是重要的限制。因此,中国很多知名消费品牌都只在海外上市,这并不见得对他们造成了什么负面影响。

可以说,若A股市场希望在长期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就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这可能已经不是如何追赶香港和美国等市场的问题,而是如何在诸如监管和国际化等方面超越这些市场的问题。但这一过程肯定会触动既得利益,就中国国情而言,又谈何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