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提问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良的现象,如明知故问;模棱两可;时机不当;难易失控;节外生枝;缺少反馈评价;面面俱到,过于琐碎;强求一致,缺乏开放;过于抽象,难以捉摸等。这些不良的提问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提问要有新颖性
提问要有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特别是低年级更是, 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要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必须提出能吸引他们注意的问题。有一天我们有十几位老师去听一节“2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开课就问同学们:今天来我们班的老师有多少位?你能数吗?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立即投入到学习中。这种形式的提问,利用身边熟悉的人,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如在上五年级下册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时,书上第126页的例题是:第九至十四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的统计情况。这个时间的事情已经离我们现在较远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候,我们把它换成预测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们中国和韩国或者别国的获奖情况,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一下子提起来。学生们知道伦敦奥运会2012年7月7日就会开幕。这时候他们就动脑筋去猜想,思维就会动起来,就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提问要有适度性
提问要适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可能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就可能与该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差太远,离题万里。过小,可能就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失去提问的价值。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学“圆周率”时,首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这时候学生猜想可能与半径有关,与直径有关。老师马上提问:与半径有关,和与直径有关是一回事吗?下面我们来研究直径与周长的关系,猜猜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就会猜想出成倍数关系,因为周长越大,圆越大。那么这种猜想对不对呢?学生们马上就会去验证。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提问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知识。在教学中,提太空泛的、过于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着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请看看教师设置的问题,那么“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四、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教学“时间和数学(一)”(北师大版第五册),在这节课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飞飞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再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
教师:你去游泳,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
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
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
……
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1.6米,是浅处1.2米,中间1.4米。
教师:1.4米是怎样算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教师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这个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
总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