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能够让学生形成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对接“前经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学生自我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

[关键词]数学教学;理解性学习;数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63-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课程目标分为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其中,结果性目标被分成四个层级,即“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由此不难看出,数学理解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没有数学理解,学生就很难形成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展开理解性学习,真正有效地落实数学理解。

一、对接“前经验”,建立意义理解

数学学习的“前经验”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各种认知的总和,是学生旧知和新知的连接c,也是学生认知生长的平台。学生的“前经验”是内隐的,它犹如“看不见的手”始终牵引着学生的数学学习。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对话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前经验”展开研究。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圆的本质“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集合”,教师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套圈拿奖”游戏,首先出示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将所套物体放置于垂足位置,创设“4个小朋友玩套圈,他们应该如何站立才公平呢?”的游戏情境。显然,每个小朋友所站位置到垂足的距离应相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增加1个小朋友,让学生明确这个小朋友所站位置的条件。最后,教师不断增加小朋友,让学生在纸上画图,自然地形成“到垂足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以“画图”为数学探究的核心,有效地发掘了学生的“前经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对圆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圆心、半径等概念的意义建构。由于教学对接了学生的“前经验”,因而丰盈了学生的数学活动,并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活动体验。

二、过程体验,内化本质认识

数学知识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鲜活的诞生历程,让学生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正如英国数学教育家欧内斯特所指出的,“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数学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正视数学的本质,便解决不了教学上的争议。”为此,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对数学知识追本溯源,让教学直指数学本质,凸显数学本质,固化数学本质。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分层组织学生展开操作活动。首先,教师提供一张小长方形纸片和许多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塑料片,学生在小组合作拼摆的过程中认识到,小长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作为面积单位的小正方形塑料片的个数。然后,教师又提供了一个较大的长方形纸片,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发现小正方形塑料片不够摆了,怎么办呢?由此学生自然会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小正方形塑料片个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横着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竖着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最后,教师提供更多的小正方形塑料片,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思考结果后展开验证。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逐步建构起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且深度体验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三、形成结构,深化本质理解

数学理解性学习不仅包括学生的经验性理解,还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理解。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日常学习中的数学知识进行优化整合,对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并联,使之结构化、条理化,进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强大知识迁移力和生成力。

例如,教学“认识小数”时,在学生通过人民币、直尺等学习素材完成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在知识结构中完成对“小数的意义”的本质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如果这样的计数单位还是很大,我们又可以将十分之一再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百分之一,也就是0.01……”伴随更小的计数单位的产生,学生认识到以小数点为界,小数家族向右的计数单位是越来越小。这时,教师启发学生结合整数的计数单位进一步思考,学生发现,小数家族的整数部分满10个计数单位就能产生一个更大的计数单位,越往左计数单位越大。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发展并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即一个小数,无论是小数部分还是整数部分,都是“满十进一”,形成“十进制计数法”的数学认知雏形。这样的教学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深化了学生对小数本质的理解。

理解性学习让学生知道了数学知识从哪里来以及将要“流”向哪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应当“为理解而教”,以便让学生从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走向对知识面的理解,进而走向对知识体的理解。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