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激发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激发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习物理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还要依靠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兴趣对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需要出发,提出几点激发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兴趣;中学物理;激发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在培养学习兴趣之前,教师如果能了解学生内心对学习目的倾向性认识,那么在教学中能够择其好者而教之,则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一、发挥考试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任务,我们不提倡“应试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用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指标,如果考试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那这样的考试是无意义的。但从学生的角度看,考试是压力更是动力,它能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进取精神和促进能力发展,它既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主观动机不足时,考试还发挥着激励学生去达到这个目标的作用,有利于对这门学科的主动深入学习,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翻开学生的笔记本,会发现很多同学的笔记条理混乱、重难点混淆。一个学生不明白本节的重点和考点,难免在课堂的听讲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无用的内容上,虽然花了和他人同样多的心血,但是考试成绩仍然不理想,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无疑是一种削弱。因此,在每节课讲述之前要使学生明了本节的知识结构,在讲解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考点,这些考点以什么样的形式会经常出现在试题中。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使用类似这样的提示语:“接下来的知识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考试的考点。”“请同学们注意,以下的知识点是这节课的关键。”在板书时对重点知识使用有颜色的字体标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重点处全神贯注,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点就产生了间接兴趣。

二、关注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把物理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特别是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更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在他们心目中引起“学有所用”的情感。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源于对日常现象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促使学生产生对物理知识的向往和探究的欲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与生产的联系相当密切,学生对不少物理现象是能够意识到的,但是对其中的道理却似懂非懂,如何运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以及学会这些知识之后还能在日常的哪些问题中得以应用,这是学生迫切希望了解的。例如,在讲解重力知识时,对学生提问:“为什么挂在墙上的石英钟在电池即将耗尽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9的位置?”学生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急于知道原因,自然而然便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讲解之中。教师解释之后再提问:“如果我想在墙上张贴一幅画,如何才能使画挂正”?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了答案。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感,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也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日常所见的现象感兴趣,但是如果这种平常所见的现象出现反常现象,或者这些现象同我们内心原先以为的解释不同时,那么学生对这种现象的兴趣就会更浓。这样在物理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违背学生原有经验的现象,制造与原有经验不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自然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情境中来。例如提问:“鸡蛋煮熟后,刚取出来并不感觉烫,但为什么过一会反而感觉更烫了?”“用吸管喝饮料时,真的是你的嘴把饮料吸入口中的?”这些出乎意料的提问,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是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不同的学生兴趣培养方式不同,不同时代的学生兴趣培养方式也不同。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前只要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因材施教,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对物理学感兴趣。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教师物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朱铁成.物理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陈时见.课堂学习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佘文才.杨玉鸿.激发非智力因素[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