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中异向交往的特征与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中异向交往的特征与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堂互动和交往一直是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在我们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往往是不平等的,教师总是居高临下的进行说教式的交谈,而这种交流只能被称之是一种同向的无意义的交流。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针对此提出了“异向交往”的概念,要求我们更多尊重学生的看法,不在课堂教学中搞“一言堂”。基于此,我们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学生的思想和观点,让“异向交往”在我们课堂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异向交往

古往今来,课堂一直都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交流互动的舞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当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是我国的教师由于背负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一味地追求这教学的效率和进度,往往忽视学生话语权,不愿意倾听学生所发出的不同的声音,试图将课堂转变为自己的“一言堂”。由此便形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沟通的一种主导模式,即是教师提问(Initiation)-学生回答(Response)-教师评价(Evaluation)的IRE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师生之间的“正向交往”,而忽视了师生之间思维各异的“异向交往”,这不仅严重削弱了教育的创新性精神,同时也对学生的主动性和个体精神自由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学生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关注课堂教学中时刻出现的“异向交往”。

一.”异向交往“的概念定义

“异向交往”这一概念是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在其代表作《静悄悄的革命》中所提出来的概念。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某一问题产生了方向性的分歧,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引导得出教师预设的安排好的正确答案,这之间的互动交往活动便是所称的“异向交往”。

在美国著名解释学家理查德・罗蒂认为,“正常话语”就是可以被交流各方所接受承认的话语;而“反向话语”则是违背了公认的惯例,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错误的话语。在他的观点里,“异向交往话语”便是“反向话语”,这种话语应当和“正常话语”一样拥有正当的对话性,不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二.“异向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在正常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层次有着显著的差异。事实上,由于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生活的成长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待事物的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一般来说教师由于自身的年龄、经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原因,必然会相比学生来说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掉学生产生的与教师不同的思路与理解。

理解总是一种创造的过程,任何人都不会有绝对正确的理解,就如同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一般,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异向交往”实质上是学生思维理解创造性的体现,教师应当重视学生与自己理解不同的交往对话,而不是把自己的理解作为衡量学生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对话不应当只是简单的“单向交往”,不是学生简单的从教师那儿获取正确答案,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往应当是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绝非是学生对教师的单方面理解。[1]然而在具体的教学现实情境中,有些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只允许学生跟着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走,忽视接受学生的异向思维,甚至拒绝与这类学生对话交往,直接剥夺了学生发言的权利,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严重的创伤,导致这些学生从此沉默寡言,再不会轻易发表自己的理解,完全跟着教师的步伐,抹杀掉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于开始放弃学习、厌恶学习。

曾有一节课讲的是鲁迅的《祝福》这篇课文,教师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进入课文的场景当中,试图通过引导探索祥林嫂这一人物死亡的真实原因来实现学生和教材课文的对话,总的来说是极具创意的教学设计。在进行了小组讨论之后,大部分学生将祥林嫂发疯并最终死去的原因归结到以柳妈为代表的社会上的人的冷漠与无情逼死了她这一层面上,但最终在将要结束这一课的讲授时,教师却在黑板上写出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标准答案“柳妈等人只是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的一个催化剂,她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封建礼教和迷信的落后与残酷”,且要求所有学生齐读答案并记在笔记中。[2]

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与教师不同思想内容的“异向交往话语”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是经常出现的,教师需要虚心对待这种话语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是忽略不顾。杜威在他的经典之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师不允许和不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应付所发生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设置障碍,就好像把眼罩套在马的眼睛上,把他们的目光限制在教师所同意的道路上,教师热衷于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原因是用这种方法能够取得迅速的、可以确切计量的和正确的结果,这便是学校中教师虚心态度的大敌。”[3]事实上,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以一种虚心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声音和想法,在和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中,形成一种既和之前观点想法有一定关联,但又有所差别的新思考。这种“异向交往话语”的存在,正是表现了学生的个体存在意义,就是对学生主体性与独特性的尊重,就是在追求一种创新性教育。[4]

三.“异向交往”的解决出路

佐藤学先生说过,教师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看似踊跃发言,但实质上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教师询问教材上的问题,学生依据教参上的答案来回答,看似热火朝天,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仿佛是教材和大纲下的提线木偶,主体性和创新性完全不得而见。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求知欲由小学到中学逐渐下降,不愿意开动脑筋去探究,以至于产生了“小学课堂闹哄哄,中学课堂静悄悄”这样一种今日教育亟待解决的全国性难题。造成这一现象有许许多多的原因,诸如班级人数、统一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程等等,但总的来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要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而忽视学生不同意见反对“异向交往话语”的欲望。[5]那么,为了解决这种困境,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应该正面“异向交往话语”,正确的出来这种矛盾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回避这种教育现状。

首先,我们应当建设稳定、舒适,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课堂。根据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只有在有了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之后,他们才有勇气面对学习课业的挑战,才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

其次,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师为权威中学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在课堂中一定的权利和自由,允许他们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和质疑的权利。同时,教师应当认真汲取学生的反馈,无论与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都要对其做出一定程度的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自愿的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最后,要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在保证教师有充足的专业学科知识之外,还要注意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心理水平。使得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能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并为每个学生的每次努力而鼓掌、为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而高兴。(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光陆、张华.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特征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51-55.

[2]周宏伟.论课堂中的异向交往[J],教育革新,2010(2):24.

[3]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4).

[4]张光陆.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生论文,2010.

[5][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