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沉默:否定的零表达形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沉默:否定的零表达形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沉默是其背后隐藏着的内容的符号。如果说声音是言说的能指,那么沉默就是零能指。内容与沉默的结合,就像是所指与零能指的结合。沉默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表达肯定、否定及其他意义。本文主要讨论沉默表达否定意义的情况。

关键词: 沉默 否定 零能指 所指

1.前言

在自然语言中,否定的表达手段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甚至还可以是零形式,这最后一种便是沉默。沉默是其背后隐藏着的内容的符号。如果说声音是言说的能指,那么沉默就是零能指。内容与沉默的结合,就像是所指与零能指的结合。沉默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表达肯定、否定及其他意义。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沉默表达否定意义的情况。

关于沉默,一般有两种理解:1)它被看作是一种零言语行为;2)它是借助表达沉默意义的词等语言手段对这种零言语行为的描写。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活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对话失败和空白都可以归结为沉默。有的沉默是人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行为,这时沉默是人沉思、不知所措等心理的征兆,这种沉默是征兆性沉默;有的沉默是人有意、故意做出的行为,这时沉默表示拒绝、怀疑、反对等意义,这种沉默是语义性沉默。沉默有意义的3个条件主要是针对后一种沉默而言的。这3个条件是:1)沉默是人有意识的、故意实施的行为,即沉默具有可控性;2)交际的一方知道另一方的沉默是有意的;3)交际双方都了解沉默的意义。当然,也存在沉默的含义被误解的情况。

2.对话中沉默表达的各种否定意义

会话是最常见的日常言语交际方式。以对话为背景,可以清楚地将沉默凸显出来。以话轮为参照,Levinson(1983:326)将会话中的沉默分为话轮内沉默(within-turn silence)、话轮间沉默(inter-turn silence)和话轮沉默(turn silence)。本文主要讨论话轮沉默表达否定意义的情况。话轮沉默占据对话中的直接反应语的位置,单独充当一个话轮。在对话中,前一话轮和后一话轮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过渡关联”(transition relevance):前一话轮的出现使后一话轮几乎成为必要。而由沉默造成的“关联缺省”(relevant absence)使沉默获得了丰富的含义(左岩,1996:18―19)。

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沉默可以表示反对、不同意、不在乎、拒绝、抗议、气愤、怀疑、不相信、轻视、敌视、厌烦、反感等。例如:

(1)A:I bought a new hat,is it beautiful?

B:(Glancing at it but gives no comment)

A问自己新买的帽子是否漂亮,B瞥了一眼,觉得并不怎么样,因此以沉默来表示否定。

(2)A:My little cat died yesterday.

B:(Silence)

A说她的小猫昨天死了,想得到B的安慰和同情,而B听后什么也没说,显示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B的沉默表现了对A所说的话漠不关心、不在乎。

(3)A:I’m sorry about that.

B:(Controlling his anger,says nothing)

这里B以沉默的方式表示对A的愤恨和不满。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沉默的理解也不同。东方人多把沉默视为一种肯定现象,而西方人则相反,多把沉默视为一种否定现象。一般情况下,沉默很少预示着沉默者赞同说话人的意见。沉默一般表示意见有分歧、不一致。如:

(4)In responsible to the question“Will you marry me?”,silence in English would be interpreted as uncertainty.

沉默作为一种行为立场,它没有限制另外一个人的行为。受话人以沉默表明,他将不会阻碍说话人的行为,但是也不想为对方的行为负责。沉默是逃避责任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同意的标记,这一点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

(5)(At the professor’s office.The student has borrowed a book from the professor,which she promised to return today.However,she has realized that she forgets to bring it along.)

Professor:Mirian,I hope you bring the book.

Mirian:(Silence)

Professor:OK,but please remember it next time.

3.对沉默表达否定的解读

谈论沉默只能以交际为背景,也就是说,只有在言语交际是现实的或潜在的时候,才能谈到沉默。如果有话可说,就应该说出来,但是沉默者却不说或没有说。这是一种非正常的情况。因而,沉默的原因或目的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话中的沉默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相应地,沉默也会获得不同的解释。沉默含义的推导需要结合会话语境,并考虑诸多因素,例如,1)会话运作的相关原则(如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en的礼貌原则等)和关联理论;2)会话活动的其它方面(交谈者的年龄、性格、情绪等);3)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社会心理因素等(龚卫东、吴雪燕,2003;宋玮,2004)。这里,我们只讨论以沉默表达否定意义的原因。以沉默表达否定的现象,可以作如下解读。

3.1用沉默表达否定时,谈话的气氛或是比较压抑、沉重的,或是比较紧张。如果沉默被打破的话,谈话会变得很尖锐,矛盾将会公开化,于双方都不利。以沉默表达否定意见,可以避免发生正面冲突。例如:

(6)Peter:How much do you get?

Mary:(Silence)

Peter:Well,you don’t have to tell me.

3.2沉默往往暗含着社会压力。尽管有不同意见,但是迫于压力又不敢说,因此,只好以沉默表达自己的否定意见。用沉默表达否定既可以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可以避免给自己带来损害。例如:

(7)中国素来有“沉默是金”的古训,凡事要紧闭口,慢开言,因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要适时地“三缄其口”,要学会“守口如瓶”,告诫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勿谈时局,淡漠政治,以免惹火烧身。

3.3一般说来,人们在交际中相互配合,努力给对方留面子。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就是,双方都有可能丢面子。面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不愿被对方反驳的希望;另一类是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希望得到对方的同意、许可或赞赏。Brown与Levinson指出,有些行为本质上是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的,他们称其为“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这其中,否定、反驳、不同意、蔑视等都属于威胁受话人积极面子的行为(陈融,2001:488―490)。言语拒绝会伤及对方的面子。所以有时候,尽管受话人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请求,也不愿意反驳或拒绝对方,而宁愿选择沉默。以沉默而不是以言辞直接表达对对方的反驳或拒绝,这样既给对方留了面子,也为争执的双方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例如:

(8)(This dialogue happens between A and B of the sam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A is Chinese and B American.They are having beers in a bar after work.)

A: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B:Quite well.I feel as a new man every day.

A:How much do you earn at this new place?

B:(Silence)

A:Are you satisfied with your salary?

B:(Silence)

A:Well, let’s enjoy our beers!

3.4以上,沉默是弱化否定的一种手段。当然,沉默也可以成为强化否定的一种手段。有时,沉默表达的拒绝比言说更坚决。例如:

(9)A和B是同学,B对电脑很精通,在一次计算机课上,A向B请教一个简单的操作问题,但由于A、B两人曾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B对此还耿耿于怀。B只是对A不屑地看了一眼却没有回答A的问题。这时,B可谓直截了当地以沉默的方式向A表达了蔑视和自己不合作的意图(我就是不告诉你,怎么着?)。

4.结语

沉默是其背后隐藏着的内容的符号。尽管沉默的能指为零形式,但是语境、上下文等因素却赋予了它丰富的所指。在特定的语境和上下文中,沉默的所指是确定的,是有特定的原因或目的的。通过沉默表达否定意义,有时可以取得比言说更好的效果。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对话语境中的沉默。此外,某人或某机构对社会上的某一相关事件、现象等不发表言论、不作出回应,也被视为沉默。这是社会语境中的沉默,它与对话语境中的沉默有许多不同之处。对此,我们将另文讨论。

参考文献:

[1]龚卫东,吴雪燕.英汉会话语篇中话轮沉默的认知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25-28.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蒋景阳,曹玉米.从面子理论看沉默的语用功能[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2):64-68.

[4]宋莉.沉默中的不同“声音”[J].外语学刊,1998(1):56-59.

[5]田成泉,郭坤.从认知语用角度看英汉会话语篇中的话轮沉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2):47-51.

[6]周琼,张瑞鸿.沉默的顺应性解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