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由的生命之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由的生命之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电影《观音山》中,不同人物的角色特征与命运走向诠释出生命价值在身体与心灵二元世界中的建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和音响色调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件,平凡中却蕴藉着对人生和生命的深沉思考,看似平常的叙述中蕴藏着巨大的情绪能量,穿透着平静的表层,将这种人生状态表达于极致。影片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书写了一首充满诗意的自由之歌。

[关键词] 《观音山》 自由人生 生命之诗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22

导演李玉的电影新作《观音山》讲述了三个年轻人与一个中年丧子妇女的故事。这部电影延续了导演一贯的影视风格,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和音响色调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件,平凡中却蕴藉着对人生和生命的深沉思考。正如导演自己所说,在这部电影中她追求一种自由的拍摄手法,展现当下人对自由的无限渴望。而这种渴望所呈现的是对生死的无奈与想象,所以,看似平常的叙述中蕴藏着巨大的情绪能量,穿透着平静的表层,将这种人生状态表达于极致。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解读这首自由的生命之诗。

一、多视角鸟瞰下的人生关照

电影是对真实生活的再现,摄影机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大众的喜怒哀乐。李玉一直强调自己的电影要拍那些最为平常的人和他们的心灵世界,所以在她的这部电影中依旧关注社会中的平凡人。南山是一个从县里到城市打工的年轻女孩儿,美丽的容貌,独立的个性,与高考落榜生丁波、肥皂混迹于城市中。剧中对于南山的人物塑造是颇具女性意味的。从电影开篇南山打扮的长镜头,到她酒吧驻唱的社会身份都给观众留下了一个与传统女性特质有着巨大反差的女性形象。随后有两场戏则是对女性立场很好的诠释。南山无意中用唱歌的喇叭打中了一个男性客人的要害,面对这种突发性的事故,南山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淡定与冷静暗示着一种有意对男性中心的挑衅意识。在朋友肥皂遭到流氓劫财后,南山挺身而出更是将这个人物性格的棱角展现得清晰透彻。在这场戏中南山与肥皂的性别角色进行了一个对调,使得肥皂这个男性在南山的“无畏”中尽显无能和软弱,也使得南山这个女性形象在有情味的基础上又多了点义气的味道。而人物性格的这般设置与导演的女性视角不无关系。

其实,这种女性视角在剧中另外一个女性人物身上也展露无遗。常月琴是三个年轻人新住所的房东,她是一个表面性格怪异内心情感压抑的女性形象,但从她身上却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情感深度是极具感染魅力和艺术张力的。她不愿意为死去的儿子消户口,独自在儿子车祸时的车里,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孤独女人的内心世界。影片中情感的极致刻画使得女性在面对自己真实心理世界时得到了一种无所顾忌的释放。如此细腻的表达也得益于导演的特有的女性视角。但这并没有使得导演停留在自己的性别立场,而是多角度的审视,从而展现一个立体的市井图。

在电影中,另外一个叙述角度则是通过三个年轻人的生活,来展现当代社会生活的压力与情感的迷惘。丁波和肥皂同是高考落榜生,早早脱离父母在城市中漂泊,寻求自己的生存出路,没有稳定的工作,在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环境中过着类似于流浪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恐惧和烦恼,肥皂讨厌别人叫他胖子,害怕被别人欺负,用胖来取笑他。丁波则因为父亲在母亲去世时没有陪在身边而怨恨父亲并在父亲再婚时大闹婚礼现场,可是又不敢直面自己的真实情感。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或者说更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内心的社会恐惧感和孤独感。面对人生他们好似早已被注定了某种选择,早已沦为被大众忽视的群体,这引发了我们对主流价值观的反思。

二、多主题交织下的生命思考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很多事件作为故事的叙事背景,并有多处关于生与死的命题设置。这些设置都共同召唤着人们对生命的思考。然而,在影片中导演又似乎在模糊着这样一种生死的对立,书写出面对生死的两种态度。当常月琴始终无法面对儿子的死亡而选择结束生命后,三个年轻人扮成天使的摸样,镜头中的幻化效果使得整个情景被梦境化,似乎是在说死亡不过是一场梦。这种处理让原本二元对立的生与死之间的斗争不再那么尖锐。包括影片结尾处常月琴的突然消失(其实已经跳崖死亡),镜头并没有记录常月琴跳下悬崖的整个过程,而是通过在三个年轻人视线中的消失来弱化死亡带给我们的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从而使得死亡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另外一种活着的方式,就像南山最后说的那句话“孤独不会是永远的”。

其实,在整部影片中导演并非只是要凸显对于死的解读,她想要传达给我们更多的是“生”的可贵,启示我们在面对已死之人的时候要怎样地继续活下去。在影片中丁波一直因为母亲的去世对父亲怨恨,可是当得知父亲的真实内心后,终于与父亲尽释前嫌,这种和解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对于现有生活和情感的一份珍惜,而导演对丁波与南山之间情感的处理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珍惜是我们在历经了苦难之后所得到的体悟,这需要的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重新建构。面对灾难和死亡应该做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重建更需要的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重建。汶川地震、房屋拆建、观音庙的修复、那辆破汽车的翻新和三个年轻人的转变,都昭示着重建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寻找自我人生意义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免有失望和彷徨,犹如人生中的寄托消失了,生命的意义也就随之消失,而这个寄托对于常月琴来说是她的儿子,对于肥皂来说是迈克•杰克逊,对于南山来说或许是她的爱情,当他们的希望陨落之时,他们也随之衰败。常月琴最后选择了另一种生存的方式,南山则勇敢地重新获得了爱情,她们作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导演为她们安排不同的命运但却未作任何评判,就是想将答案留给观影者去思考。

综观整部影片,导演始终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人生的诗意状态,影片中大段的火车行驶的镜头,高山旷野中那条长长的吊桥,寓意着我们都奔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追求着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不论导演的性别立场,抑或是她对于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关照,还是影片所表达出的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我们都能感受到导演在艺术创作中的自由掌控,而她这种随意和自然并没有打散整个影片所要讲述的内容,反而在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中感受到了导演书写的这一首充满诗意的自由之歌。

作者简介

董鑫(1986-),女,河南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