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唱歌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如何理解音乐教学中的理论?我们首先应该从儿童生理与心理发育的特征方面看,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是“先理性后感性”,即“先教理论知识后听音乐或唱奏音乐”。不是“先发展视觉后发展听觉”,而是“听觉先于视觉”。音乐史通过音响来表达的。学生们对音乐没有印象之前就让他们阅读乐谱,就像让他们读那些不能理解的生词一样不合逻辑。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先学习唱歌后学习理论知识”
关键词:唱歌 理论
中图分类号:I276.2
在小学音乐音乐课教学中,广大音乐教师创造总结出各种各样有关解决试唱难点问题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不少教师把第一节音乐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识谱,把本应该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艺术课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技能训练课。而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这样一个模式。教一首新歌,把曲谱试唱下来了,再填唱几遍歌词,这节课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而且基本上堂堂课都是如此。所谓教改也无非是这个“识谱的过程有所不同”而已。“谁教的学生试唱能力强,速度快,谁的教学水准就高”似乎学生识谱能力的高低成就了评价音乐教师教学质量的“公平秤”。至于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是否适应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则很少体现。
我们身边有许多从来没有学过识谱的儿童,青少年以至老人们能把录音机里,电视里播放的歌曲,戏曲演唱的惟妙惟肖,基于这样一个道理,发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程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还不是音乐本身。在儿童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不应该把音乐教育目标重点放在识谱上。“进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并不是识谱,当然,不能否认识谱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但是,什么时候教,怎么教,教什么,不同条件与环境又是怎么教,这里面则包含着许多音乐教学的科学原理。音乐教学中内在的“美,情,趣”在单纯的识谱教学中是难以体现出来的。机械地练习识谱,唱歌所学到的是死板的歌曲,它很难使人感受到多少音乐的美,也不会激发起人们的内在感情,至多只能学到一些试唱的技能。而唱歌的最终目的就是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应社会现实生活,而美的感受情感的表达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应主要让孩子们通过听,唱,奏,拍,跑,跳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逐渐熟悉乐谱。如教歌之前不是先识谱,而是将要学的歌曲放给孩子们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心里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一下几方面的教学活动。
1. 倾听。音乐史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时间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在每学一首新歌之前先多听几次录音,要认真地听,反复地听,每听一遍要求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遍可以要求听出音乐的情绪,速度及内容。第二遍可以配之以拍手或者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力度。第三遍就可以轻声跟唱,然后抓住歌曲的中心内容进行简短讨论,已确立表现歌曲内容的情绪,速度。
2. 听与欣赏。进行一个层次的听,听得更深入。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内涵,以引起共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道德,精神意识的熏陶,进入歌曲情境。由于新歌基本听会,此时应通过角色扮演,想象歌曲所描绘的艺术情境,反复朗读歌词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表达歌曲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加深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的理解。
3. 听与唱歌。在听中随唱,边听边唱。歌曲可以帮助儿童对音乐中的旋律轮廓,节奏运用和乐句结构变得敏感。随着儿童的听和唱,知道他们意识到有关规律,节奏,结构等基本概念,使他们在耳边边听边唱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特征。
4. 听与演奏。听唱结合,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先用拍手,跺脚等容易掌握的动作对单音,节奏型,乐句等进行模仿。然后教师提供给学生建议的敲打行乐器,学生可以根据歌曲内容需要自行探索演奏一种节奏乐器。形成多层次效果。而且要求边敲边走,边敲边舞,既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又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5. 听与律动。听动结合,将身体作为乐器。儿童的身体反应,首先是大脑的运动,然后是细小的运动,最后将这些活动加以综合,成为抽象的东西。儿童用动作做出对音乐的反应,不因是对音乐意识的反应,也可以是对时间,音色和结构意识的反应。
6. 听与表演。进入角色,边听边舞,将学歌曲边上动作,将所欣赏的乐曲配上律动,有利于帮助儿童理解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充分发挥儿童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动中表现音乐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最后才进入学生“不愿接受”的乐谱知识学习。当然结合认识唱名,节奏来边听边唱曲谱,这并不是独立视唱知识,把要唱的歌词用唱谱的形式唱出来。在学生基本掌握歌曲旋律后学唱曲谱,以便尽快建立唱名和音高的概念,再通过打节奏,读唱名,唱背曲谱等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旋律印象与曲谱的有机联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比较自然地建立起固定的音的高,低,长,短概念。视唱就会变得容易有趣多了。这样,学生就会在音乐的海洋里“自觉自愿”地接受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这种“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方法好像违反了“常规”,但他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是建立音高唱名观念最自然的方法,又能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同时也为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道德教育功能,益智功能的得到有效发挥。
总之,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主动而自觉地要求学习音乐知识,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优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虚实识谱,自然地形成运用唱名表示音高的概念,比之强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而那种行政命令式的硬性式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音乐本身丰富的音响,色彩,深邃的意境所诱发出来的神奇魅力,扬音乐之长,改变那种音乐课即唱歌课的单一型教法,学生们一定会早日拿到走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成为具有一定音乐知识技能,深层次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性的音乐表现力的新一代。
作者简介
肖莉 女 1966年—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副教授 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