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生入意境 细品古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生入意境 细品古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首好诗“意与境二字而已”。何为“意境”?“意”是人主观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是由意所触发的客观事物艺术画面的再现。由“意”生“境”,“境”又成为“意”的载体,二者相互交融。中华文化瑰宝古诗词具有独特的生命活力,蕴涵着意境之美,是意境之珍品。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仍只将着力点放在重点字词解释、整首诗及诗意抄写背诵上。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陷入了一个误区——背诵、默写。教师这样的教学易于操作,却是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学生难以用心灵去捕捉古诗词的意象和境界,难以根本体会古诗词最美的情感,也就失去了对古诗的传承和再创作的源泉。

因此,要真正读懂古诗就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营造的意境里,走近诗人,放飞想象,用心感悟古人世界,使得读者、诗人与诗词文本三者合一,产生强烈共鸣。

一、启发想象,入境懂诗意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小学生想象能力极为丰富,在教学中要善于将古诗词凝练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化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启发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古人世界,透过具体语言,展开丰富想象,在再造想象中,品味诗的意境,读懂诗意。

《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描写乡村生活的著名词作。词人尤喜小儿,“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形象刻画出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可掬憨态。教学时,紧抓“卧”字引导学生想象入境。

教学感悟:卧

1、小儿卧在哪,在干什么?(溪边,剥莲蓬)

2、想象一下,小儿的“卧”会是什么姿势?(躺趴侧)

3、想象画面,体会童年快乐:看图,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还会有怎样的表情呢?(音乐轻起)(学生娓娓描述)

4、一个“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小儿生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5、好一个“卧”字,衬出小儿“无赖”的形象。让我们把小儿的顽皮可爱朗读出来。(生有感情朗读)

小结: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了解了千年以前儿童的生活,分享了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这是一幅什么生活情景图呢?(卧剥图、剥莲图等)

6、古人描写儿童生活乐趣的诗还有很多。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诵读《所见》、《池上》、《小儿垂钓》,再次感受古代孩童活泼可爱的形象。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抓“卧”字想象小儿“卧”时的姿势、心理活动、表情、动作,“顽皮小儿”画面便栩栩如生地立在学生面前。想象是通往意境之金钥匙,想象让古诗词凝炼语言中较为抽象的部分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想象放飞了学生的思维,营造出多彩的课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二、情音相系,入境味诗情

古诗词本身就是音乐,二者密不可分。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诗人心中流淌的“情”与美妙动听的“音”相连。古代诗圣杜甫的激情之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诗人闻知河山收复的喜讯后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态。收复蓟北消息传来,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如何让孩子理解诗人此时“涕泪满衣裳”“喜欲狂”的复杂心态呢?

教师轻点媒体,一段音乐骤然响起,悲伤,激动,振奋,杜甫心中流淌的“情”化为可听觉、可想象、可理解的“音”的旋律,师问:

1、你从音乐中听到了怎样的旋律?(生答)

2、从音乐中你感受到杜甫闻知喜讯后的心情有哪些?(生答)

3、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复杂的心情呢?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的体会。(悲怆的音乐再次扣响学生的心门,教师随着画面讲解“安史之乱”中老百姓的痛苦生活。)

4、同学们,如果你生在那个年代,面对这一切时,你的感受是什么?(生答)

小结: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呀!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八年的战乱终于平定了,诗人能不“涕泪”吗?能不“喜欲狂”吗?这复杂心情交织在一起,可谓“悲—喜—交—加”。

5、音乐再次响起,学生们体会这种心情吟诵起来……

音乐就是流泻情感的一把钥匙,教师要善于借欢乐与悲伤、清新与凝重、抒情与激昂的音乐魔力,创设意境,引导学生读文入境体味诗词文字的精妙。

三、了解背景,入境淀文化

一首诗词就是一段历史。读一首诗词,就如踩着历史的脚印一路走来。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走进诗境,必要先了解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诗词时的生活环境、诗词创作中的典故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趣,感悟诗境,在自主探究中积淀诗词文化。

例如,《清平乐·村居》中对诗人的历史背景解读要从翁媪的“醉”开始。

教学感悟:醉

1、两位老人边喝边聊,慢慢醉了。这个“醉”是什么意思?(喝醉?陶醉?)引导学生讨论:可能是老夫妻酒醉,可能是老夫妻被窗前美景陶醉,可能是老夫妻为儿子勤劳陶醉……

2、仅仅是这对老夫妻醉了吗?引发学生讨论:也可能是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和谐优美的画面之中。

(此时悲壮的音乐响起,宋朝国土被外族侵占的地图赫然在目)教师缓缓介绍诗人生活的历史背景: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从小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长大后,他征战沙场,抗金保国,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

同学们,人生有多少个18年呢?看到眼前这宁静、和平、安适的乡村生活情景,他会怎么想?(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是啊,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的渴望化成了安宁和谐的《清平乐·村居》,我相信,现在大家一起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全班有感情朗读这首词。(出示词及图,配乐朗读)

四、细品“诗眼”,入境悟诗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面部中最传神的地方,如果拿它作比较,“诗眼”就是一个统领诗篇的关键字词,是古诗词意境之桥梁。因此,教学必须要抓住“诗眼”,品味“诗眼”,让文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从而感悟诗之灵魂。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思亲的千古绝唱。“独”便是全诗的诗眼,诗中每一句话都抒写着诗人身处繁华,却倍感孤独的思亲之情。如何抓住“独”,打开意境之门,感悟文字背后的诗魂呢?

抓诗眼:“独”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齐读古诗后,师问:

1、同学们,读了古诗,你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孤独、思乡)

2、学生朗读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解词:独是什么意思?(孤独,独自一人)

3、从哪里看出诗人是独自一人呢?(异乡:他乡;异客:漂泊在外,陌生的客人)

想象:同学们,当我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倍感孤独寂寞时我们可以做什么?(打电话和家人聊天;电脑视频、手机短信聊天;坐动车、飞机返家团圆;看电脑电视解闷等等)

讲解:王维15岁一人离开家乡,两年多来,为了在长安进取功名,他一直过着有家不能回的寂寥生活。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家显得那样遥远,杳无音信。同学们,就是这个“独”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的身份和处境,这个“独”字是诗人内心的剖白。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寂寞。

评价:“独”读得很有味道,王维是漂泊远方的人呀,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

4、我们还能从诗句的哪里读懂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呢?

生:“遥望”一词说明他在重阳节这天一个人站在高山上远望家乡。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说家乡的亲人唯独少了他一个人,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孤独呀!

生:诗人王维到了佳节加倍思念亲人,可见他乡没有朋友,生活是多么孤独!

想象:家乡的亲人在重阳登高节这天也在思念着远方的王维。想一想,他的爸爸、妈妈、亲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悟诗魂:情

如果王维能听到亲人的声音,看到亲人为他做的事,他的内心会多么难过!全班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孤独”最根本的是诗人心底的什么情感在牵绊着他呢?(浓浓的乡愁;思念家乡和亲人)

总结:诗人心中最难割舍的情结便是思乡怀亲的浓浓乡愁,这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感由“独”而生,铸就了这千古佳句。让我们体会王维的心境,读出这令人荡气回肠的思乡情!(全班感情朗读)

品诗眼就是要抓住诗中最传神精炼的词语品味,品出诗人情感的表达,品出诗深层次的意境,品出诗的灵魂。

五、朗朗诵读,入境化诗理

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化不在于一朝一夕,要长期坚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教学巧妙融“趣”,更能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朗朗书声中,表演中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情,诗中之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第二册《所见》:

1、(媒体《所见》图)瞧,小牧童原本坐在高高的牛背上,清脆的歌声响彻了整个树林!咦?歌声突然停止了,(师做嘘的动作)怎么了?(他发现了鸣蝉,突然闭上了嘴巴。)他想着捉蝉,屏息凝神望鸣蝉,那神情是多么专注啊!

2、我们能把这一静一动的有趣场景读出来吗?前两句该怎么读,后两句又该如何变化?想一想,请同学们自己先诵读起来,体会体会。老师给大家提供道具(笛子、草帽、竹竿),供你们选择。(生自由诵读、表演)

3、好,《所见》古诗PK赛现在开始!我们请选手现场吟诵。(配乐)

评价:牧童机灵敏捷的动作,看到蝉时神态刹那间的变化,你们在朗读及表演时都注意到了,你们表演的牧童捉蝉就是诗人勾画的生动形象的“捕蝉图”。在这幅图中,大家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活泼机灵、天真可爱、机灵敏捷)

本诗情新流畅,明白如画,整堂课重在“读演结合”。教学环节精妙之处在于朗读时要求学生选用道具,道具在诵读时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诵读时如何表现牧童一动一静的变化?学生必须自主体验诗词内涵,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情,才能在朗读中表演得惟妙惟肖。此时,教师再适时巧点诗中之理,诗人刻画的牧童形象便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穿越唐山宋水,天真活泼地蹦跳着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古诗词是几千年来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引导学生运用以上多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透过具体语言真正品味到意境的艺术美,对小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塑造,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多方面都产生潜移默化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通过学习,小学生初步具有阅读古诗词的能力,能自主通过多种学习方法有意识地揣摩古诗词,对古诗词尝试再创作,真正培养其对中国古诗词的浓厚兴趣。(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