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在机制催生花园村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在机制催生花园村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营企业不仅可以参与新农村建设,而且还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调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要注意利用政策进行引导外,更应发挥民营企业与村庄和村民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机制

花园村的发展是一个奇迹,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花园村现象”。这并非是农村改革以来的一种孤立现象,而是中国65万个行政村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一个突出典范。

花园村的基本经验

花园村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其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条:

第一,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共建双赢。企业发展环境包括道路、通讯、能源等硬环境,还包括企业所在村的教育、医疗卫生、生态条件等软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花园集团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了硬环境的建设,而且,还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花园村道路、上下水和垃圾处理、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同时,也优化了村庄的环境,真正做到了企业与村庄的共建双赢。

第二,坚持以产业集聚,经济集聚带动和实现人口集聚,为农村城市化发展奠定基础。经济和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是城市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花园村在人口规模的扩大上,没有采用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来实现与周边村庄的合并,而是坚持以经济手段,以平等自愿为基础,以牺牲自身发展利益为前提,完成了与周边9个村庄的合并,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村庄合并创造了经验。

第三,坚持以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带动、建设和谐社会。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发展,做到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花园集团和花园村的带头人早就注意到这些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就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村庄的社会发展事业进行投入和建设。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村庄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优化,文化繁荣和乡风文明。

第四,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保持花园集团的领先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花园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花园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花园集团的发展。保持花园集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尤其是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花园集团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目前,花园集团不仅具有生产维生素D3的全部知识产权,而且,也成为维生素D3全球最大的生产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不断创新,不仅改变了花园集团的产品结构,使其从过去以传统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发展为以高技术产品为主,且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现代高科技企业集团。创新能力的不断完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花园集团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花园集团不断投入村庄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五,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和团结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和团结的领导班子,是花园村经济社会得以不断和谐发展的保障,也是花园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花园集团的老板不仅是一个好的企业家,而且也是一个好的村庄领路人。他领导的花园集团经济势力不断增加,在为村庄提供就业和各种服务的同时,还累计投资2亿多元参与村庄的各项建设。更重要的是,他带领的村庄领导班子十分团结,秉公办事,在村民中树立起了威信,保证了村庄各项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花园村现象”的启示

把花园村现象放在新农村建设,放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时,“花园村现象”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首先,它解决了民营企业如何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花园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花园集团有很强的联系。改革开放初期,浙江许多民营企业依托村落逐渐发展壮大,村庄给予了民营企业支持,发展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也不忘回报村庄的家乡父老。花园集团的发展过程,是企业与村庄、企业与村民关系逐渐得到加强的过程。从表面上看,花园集团投资帮助改善村庄道路,改善村民的社会福利,兴建高水平的现代化村级医院,改善和发展教育是企业回报社会、回报村庄、回报村民的举动,实质上则是企业与村庄,企业与村民那种息息相关的内在机制的必然结果。正是这种内在的机制,决定了花园集团必然要投身于改变花园村的建设。民营企业如何参与新农村建设,一直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花园村的发展告诉我们,民营企业不仅可以参与新农村建设,而且还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调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要注意利用政策进行引导外,更应发挥民营企业与村庄和村民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机制。这种机制一旦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民营企业自觉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资金匮乏的问题。

其次,它探索了一条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参与村庄全面发展的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道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65万个行政村,9亿多农村人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可能像欧美那样走发展大中城市,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迁移的模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的村庄发展大致出现了以下三种主要的发展趋势:第一是村庄在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因经济很难得到发展逐渐衰落,最后导致村庄人口大量外迁,村庄自然消亡。第二是村庄自身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第三是村庄经济非常强大,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为了需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开始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以经济势力最大的村庄为核心进行村庄合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村出现的减少,大都是因为这种村庄之间的合并所致。

在第二和第三种村庄发展趋势中,因为行政管理上出现的差异,可再分为“公司型村庄”和一般的超级强村。如果以这三种趋势来衡量花园村的发展,花园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更接近第三种类型,但又有所不同。在第三种趋势中的村庄,要么是集体经济十分强大,例如江苏的华西村;要么就是像山东的南山和湖北的福星村,属于“公司型村庄”,公司是村庄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行政管理单位,村庄的行政事务全都置于公司内实行统一管理。在花园村,花园集团虽然是全村中最大和最主要的经济体,但集团与村庄的行政管理之间有着明确的管理边界。

如果非要说花园村是一个公司型村庄的话,那么,这种公司型村庄也与我们以上所说的公司型村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们所说的公司型村庄中,公司是属于村集体所有。而在花园村,花园集团属于民营企业,不属于村集体所有。同时,它参加村庄的建设与发展,却不参与村庄的事务管理。尽管这种村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总结,但花园集团与花园村在村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形成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对我国正在致力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村庄具有借鉴意义,对政府制定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花园村现象”的第三个意义是建立了一种企业、村庄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共建乡村和谐社会的模式。村统筹,民企支持,村民参与共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是花园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成功经验。

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结果是要保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经济上,花园集团的不断发展,为村庄构建一个和谐、良性的发展环境创造了条件。例如,花园集团的不断发展,不仅没有剥夺其他企业的发展权力,相反,由于花园集团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市场扩张环境,尤其是优化了花园村的发展环境,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使企业之间变竞争为互补,变企业自赢为大家共赢,实现了不同企业和谐共处发展的格局。

在村庄公共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上,企业与村庄和村民实行的是重点突出、分工合作的和谐共建模式。例如,花园村的一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都由村来组织和负责实施,村和村民相应进行一定比例的投入,并由村庄来进行管理。但在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医院等建设项目上,则采用以花园集团为主要建设和投资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这种突出重点又实行分工的和谐共建,既解决了村庄建设资金不足,管理人才短缺和管理能力跟不上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较好的发挥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使用效率。

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和谐共建形成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物化财产的产权关系十分清楚,不仅避免了企业与村庄在产权上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现象发生,而且也避免了村庄侵占企业利益的行为,保护了企业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奠定了企业、村庄和村民在共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上的和谐基础,更好、更快的推动了村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