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上海产业结构已初步实现高度化,但仍有优化升级的空间。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下称“两个中心”)建设背景下,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按照在发展中优化结构的原则,调整方向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基本不变,第二产业下降15%,第三产业提高15%。同时,第一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现代农业体系;第二产业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则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结构。

关键词:上海 “两个中心”建设 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

我国要把长江三角洲(下称“长三角”)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门户,上海则首当其冲。2008年9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长三角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长三角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并提出加快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下称“两个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2009年4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阐述了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两个中心”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两个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部署了“两个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2009年5月上海市政府《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对我国和对上海的意义,进一步具体和细化了“两个中心”建设的任务和措施。

三个文件紧锣密鼓地出台,不仅表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正式展开,而且还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经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那么,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如何?“两个中心”建设背景下,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路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般规律

(一)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分类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舍尔于1935年首次提出。根据2003年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划分的规定,农业是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工业是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是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第三产业一般被看作是广义的服务业。

(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简单地说,产业结构就是三次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它与一国经济水平相适应,是按照一定规律不断演进的。按照克拉克定理,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从产值或就业看,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小;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并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后,第三产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路径是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三、二、一”的过程。同时,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演进也是有规律的,一般是先从以轻工业为主导地位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重化工发展中又从以原材料、采掘工业为主导转向以加工组装制造为主导,由制造初级产品为主逐步向以制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为主演进。从要素投入看,演进的一般顺序是由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资本密集型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为主。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产业结构的上述演进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或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基于国内外比较的上海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空间分析

(一)上海已经初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1990-2008年上海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构成见表1。表1反映了上海产业结构变迁的历程: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8年,上海的产业结构一直都呈“二、三、一”的格局。以1999年为转折点,上海的产业结构开始呈现“三、二、一”的特点,到2008年这种格局已经连续保持了10年。总体上看,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不断上升的趋势(见图1),说明上海已由传统的工业城市向后工业城市转型。但从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来看,二者相差并不大,说明尽管上海的产业结构已经以第三产业为主,但第三产业并未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007年上海三次产业结构的国内比较见表2。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是反映产业结构的两个最重要指标。从表2数据不难发现,从2007年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来看,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二、三、一”的阶段,而上海的产值比重(0.8:46.6:52.6)和就业比重(6.1:39.8:54.1)两个指标均显示上海已经进入“三、二、一”的阶段。上海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天津和重庆两个直辖市。与北京相比,上海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的相应比重则明显偏低。实际上,北京从1994年开始产业结构就已进入“三、二、一”阶段,比上海整整提前了五年。这说明尽管从全国来看,上海产业结构已初步进入高度化阶段,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却落在了北京的后面。当然这与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定位有重要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和自治区的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格局(2007年的产值结构为16.0:28.8:55.2),因为经济的特殊性,在此不做讨论。

(二)上海产业结构仍有较大优化空间

上海三次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见表3。尽管与国内平均水平和多数发达省市相比,上海的产业结构已经相对高度化,但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与上海的经济水平也不适应,说明上海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有较大空间。

表3说明,目前,从总体上看,世界三次产业结构已经步入“三、二、一”的发展阶段。上海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不仅远低于美国、法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上述数据是2000年数据,按照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上海与2007年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相应数据相比将更低),甚至还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仅略高于低收入国家水平。实际上,2007年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仅相当于2000年中低收入国家53.1%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落后七、八年。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7年上海人均GDP为66367元(折8728美元),高于北京的58204元,在全国位居首位,这一水平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远高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反观上海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其存在的差距,容易看出上海第三产业发展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适应。

2007年与上海经济水平相近国家的第三产业GDP比重见表4。按照第三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般规律,笔者粗略推算,上海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2007年52.6%的基础上还有10%-20%的上调空间。

“两个中心”建设背景下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考

“两个中心”建设为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从《指导意见》、《意见》和《实施意见》中可以看出,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内在关联、相辅相成的: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两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两个中心”建设将在客观上推动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以“两个中心”为着力点。

(一)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路径和内容

根据前面对上海产业结构特点的分析,结合三个文件的精神,特别是“两个中心”建设的路线,笔者勾勒了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致目标、路径和主要内容(见图2)。

如图2所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就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说,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基本不变;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现有基础上下降15%,调整到30%左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5%,调整到70%左右。就三次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来说,调整的路径和内容分别是:通过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和现代养殖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发展现代农业,构筑现代农业体系;通过有选择地承接国际先进产业转移,区内传统产业梯度外移,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提高现有制造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结构;通过优先发展以“两个中心”为主、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创意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支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等途径,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结构。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

如前所述,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10%-20%左右,笔者取中间值15%作为调整目标),鉴于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很小,存在着调整刚性,所以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将直接有赖于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但应注意,这一比重变化应该是在两个产业同时发展,总量齐升的前提下通过发展速度的差异来实现的,而不应是通过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挤出”效应来换取。也就是要实现“在发展中优化”。同时还要正确认识下面两个问题:

一是关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问题。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制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更难说到具体哪一年就能实现产业结构的最优。文中所说的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也仅是将“两个中心”建设目标作为参照。实际上,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规划期要比两个中心建设的规划期更长,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可持续性,因为一个新产业的建立和现有产业的调整是需要周期的,这与技术进步周期、经济周期、国际产业转移周期紧密相关。由于目前上海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仍占相当份额(2007年分别为46.6%和39.8%),所以第二产业的发展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急于求成则只能就比例谈比例,造成二、三产业之间的“零和博弈”,必然带来增长、税收、就业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不可操之过急。

二是关于对上海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安全的顾虑问题。中国香港由于单纯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和地产业)发展使整体经济失去依托,造成产业空心化现象,削弱了其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也有人担心上海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会使上海染上“香港病”。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与香港不同,“两个中心”建设是“服务于全国发展的需要”,因而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也自然具有全局意义。上海有长三角的广阔腹地,与其他省市经济联系紧密,其产业布局和产业安全是完全可以放在长三角、长江流域甚至全国来通盘考虑的。

(三)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应该是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

除三次产业之间的调整外,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各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这也是“在发展中优化”的另一层含义。当前,结合上海产业结构的特点和整体经济的现状,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是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三次产业格局的同时,高度重视三次产业内部,特别是第二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二者应同时兼顾,决不能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

就上海的第二产业调整来说,就是要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尽管“先进制造业”一词已经频繁见诸于报端以及各级政府的重要文件中,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意见》中对先进制造业也仅仅有“以高端制造和研发为主”的简单描述。归纳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其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要先进,应是朝阳产业而不能是夕阳产业;二是技术要先进;三是管理要先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低污染、低能耗、低资源消耗应是其主要特征。不难发现,先进制造业是和传统制造业相对的概念,因此其内容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六个工业行业。2007年,六大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5.5%。这六个行业具备上述特征,应该属于先进制造业的范畴。《意见》对加快推进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要求是,以现有制造能力为基础,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着力提升汽车、装备、船舶、电子信息等优势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和战略产业;优化发展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基础制造业。这应该是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第二产业调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2009-4-14

2.上海市人民政府.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09〕25号,2009-5-8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2008-9-7

4.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