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常州消费类电子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原因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州消费类电子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原因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常州消费类电子企业在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暴露出了“出口市场萎缩、财务风险放大、救市效应递减,产业布局失衡、财务管理失范”等一系列问题,从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预警机制、财务工具的认识等多角度考察,“同质复制盲目扩张,利益冲动隐藏祸端;风险管理意识不够。预警机制严重匮乏;科学决策支撑不够,内控机制有待完善;财务工具研究不够,优秀人才亟需培育”乃是导致企业危机的成因所在,值得行业与企业警醒。

关键词:常州;消费类电子企业;财务管理;调查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77-02

一、次贷危机爆发前后常州消费类电予企业基本状况

(一)民营企业占据主体,产品单一竞争激烈

2007~2008年生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企业近两百家,其中重点企业共56家,占常州电子工业重点企业总数的45.2%,51家为民营性质;产品除江苏新科电子集团拥有四大系列外产品外,其余全部为单一的零配件生产企业,涵盖导航探测器材、音像设备配件、传感器材、机顶盒、集成电路板、液晶显示器等多领域。产品同质化严重,区域竞争激烈。同时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全方位的同行业竞争,企业产值虽在提升但利润却连续下降,自2008年起,行业内仅有瑞声科技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排名进入全市前500

(二)行业研发严重不足,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金融危机后,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加快进入到技术研发与创新引领消费的新时代,但区域内众多企业对此反应迟缓,即使如新科等集团企业,其研发方向与投入力度也与其行业地位极不相称。特别是自2007年后消费类电子产品苹果IPhone为代表,向智能化、无线化、集成式掌上终端引导消费的方向疾行,而在2007~2008年中常州市108个重点技改竣工项目中,竟没有一家消费类电子生产企业在内。

此外,行业品牌寥寥可数且影响力不够,品牌建设力度与竞争形势严重不匹配。2013年底区域内仅拥有两个“中国名牌产品”、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产品是传统的空调及车载视频播放系统,而品牌创立者新科集团却在2012年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不得不将其转让,产品的主要研发者新科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走进了破产托管程序,更对品牌及其市场形成了反噬。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声元器件制造商瑞声科技或因受制于其产品配套供应商的特点,其品牌宣传推广则明显不足。

(三)中小企业倚大生存,出口主导利润偏低

常州消费电子产业极度依赖规模企业,众多中小企业生产品类单一,而行业激烈日趋、竞争与分工的细化,以及基于技术、市场及品牌影响力基础上的利益分配,也使规模企业也实行贴牌生产,以求增加微薄收益。但后果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08年受益于经济刺激政策,常州电子产业一派繁荣,当年营收超5亿企业达17家,但利税超亿的只有四家。17只电子产品国内同行中居领先地位,其中消费类电子产品三只。可即使如此全行业仍亏损达4619万元,利润增长全靠跑量,且增速明显低于销售增速,分别为15.7%和23.6%;不同产品利润差异较大,黑自家电增速较慢。受内外厂商引导的价格战和中外品牌市场份额争夺影响,产品价格快速跳水;技术导向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基础材料价格大幅涨落,以及终端销售力量对销售渠道的强力掌控。导致行业利润两头挤压并直线下降,2011年后这一趋势加速发展。但面对机遇窗口期,多数厂商放弃了国内市场的开拓而追求海外订单,结果却失去了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

二、后危机时期常州消费类电子企业的生存状态

(一)出口市场迅速萎缩,财务风险急剧放大

债务危机后,发达国家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明显下降,订单萎缩、违约撤单持续出现,2009年完成行业现价产值110.73亿元,同比增长6.4%,但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则分别只有94.61亿元、9.74亿元、6.25亿元,同比下降13.48%、25.73'%、32.79%,超过60%的出口依存度、欧美日三大市场出口高达57.3%的比重,导致出口逐月加速下滑,2009年8月份下降幅度超过20%;2010年后受欧美首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电子行业出现了阶段性复苏,但消费类电子行业复苏较为脆弱,仅瑞声科技受益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其他无一恢复到2007年前的行业状态。此后输入性通胀再次出现,同时由于债务危机,相关企业再次面临“原材料成本快速上升”和“外部需求不足”的局面,出口企业的回款周期加长,而部分出口自营企业及贸易公司为了争抢市场订单,罔顾风险,恶性竞争,在不认真查验外商资质的情况下,以极低的定金乃至零定金就抢单并发包生产、发货,结果遭遇外商拖欠货款与恶意赖账乃至恶意破产,进而影响生产企业资金正常周转,促成或加重了行业与企业风险。

同时因全球货币投放,2013―2014年市场资金实际利率不断上升,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扬,国内外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加大,由于此前冒险扩张,部分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在银行借贷无门的情形下,不惜冒险高息借贷,甚至不顾人民币持续升值,逆势借入渐趋走强美元资金。这种缺乏科学指导和严重失范的财务理念,随着市场风险变化、贷方加强收贷行为时,使企业反周期运行的若干财务风险急剧放大,资金链问题继2010年后于2012-2013年再次成为众多企业倒闭破产的直接诱因。

(二)宏观环境仍很严峻,行业复苏难言稳定

从中期来看,因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尚需时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债务问题更使经济不时面临“危机化”威胁,因此消费类电子行业的复苏仍将面临极大挑战。同时近年来国外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增多,国际贸易保护势力的势头有所抬头,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以劳动力成本优势抢占投资并促成产业资本转移出中国。而自2008―2013年全球性的货币贬值与隐性通胀、输入性的通胀特征持续加强,加之人民币对欧美货币同时持续升值,更造成了“国内贬值、国外升值”的倒挂效应,增加了企业成本,削弱了其外贸竞争力。

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大国博弈的变化与需要,货币宽松政策的市场退出与风险化解已成不二选择。此前内外倒挂式的货币宽松已经削弱了企业竞争力,同时也削弱了中低阶层的消费能力,紧缩趋势则会在宏观范围内进一步抽取企业资金的“源头活水”,中小企业将再次面临两难选择。而“调结构、促内需”的发展思路以及网商、微商的快速发展,将使行业进入更加充分竞争的买方市场,而从产业链看,常州相关企业大都处于中下游,竞争压力与成本压力的传导将越演越烈。这些都对企业的财务运作与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三)政策边际效应递减,产业布局亟待调整

2009年常州的消费类电子企业因受益于国家拉动内需的相关刺激政策,国内市场成为当年利润的主要来源地,但作为保增长的应急之举,其边际效应递减明显,尤其是农村市场的消费能力与潜力被快速释放甚至透支,结果反而形成了诸多负面效应及经济后遗症,并进一步刺激了买方市场对产品功能与价格的挑剔。另一方面,区域内相关产品品牌稀少,品牌影响力、内贸网络建设及完善程度、销售终端的掌控力度等方面,与国内国际一流企业相比有巨大差距,也制约了企业与行业的快速复苏。而长期侧重出口而忽视国内市场的开发与建设不足,也导致2009年形势倒转的形势下,企业不得不I临时调整策略被动应对市场变化,却无法抢先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系列。直接的影响便是消费类电子产业更已跌出常州前十大产业。

(四)财务管理挑战增加,财务工具运用不足

从2009年三季度末开始,受国内政策提振、国外市场“探底回升”预期影响,常州消费类电子企业的开工率逐步提升,产能再次释放并且恢复速度快于需求。但此后经济二次探底,相关企业去库存化压力再次上升,并成为全行业重新面对的重要考验。而消费乏力的市场对企业的传导效应,与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而进行的主动生产,以及为维护社会稳定、人员就业的社会责任型生产,与再次构成无奈对立,并对企业管理尤其是贯穿企业运营全流程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2013年后“调结构、促内需”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市场地位,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竞争压力、成本压力及技术落差、品牌势弱的影响将越演越烈。面对互联网融合、多功能集成化的行业发展导向,以及国家消化超发货币的金融政策调整,区域内相关企业大多未能把握趋势,加强财务工具的利用,充分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众筹等新兴的筹资模式,加快技术升级与创新步伐,以致一步落后而步步惊心。此外,面对“出口外汇核销单”结算机制,未能准确研判、把握美元与人民币两大货币各自的内在需求,尤其是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汇率回落的趋势,实现企业资金利益的最大化,甚至造成了出口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特别是汇率结算损失。

三、财务管理视角下的常州消费类电子企业发展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够,预警机制严重匮乏

现代财务管理已集财务预测、分析、决策以及财务计划与控制于一体,并直接影响企业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企业管理行为,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尤其对兼顾资金投入型与技术淘汰型特征的消费类电子企业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市场高度开放与竞争,新技术及竞争对手层出不穷,客户需求不断变化,因此“市场永远是不确定的,市场风险永远是确定的”应是消费类电子企业的持久理念,盈利性生存对消费类电子企业永远是第一位。事实证明,区域内许多相关电子企业恰恰因放松了应有的财务风险意识,如盲目扩大规模、高息借贷、资金投入过度聚焦于出口等,并最终引爆资金链隐患导致企业“规模不经济”甚至倒闭。

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预警机制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全球经济及市场风险因素渐趋多变、企业投融资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新时期,基于财务风险评估和规避的预警机制尤需重视。就相关企业而言,产品市场所在国或区域的经济数据、经济政策、一些异常的经济现象以及各类经济人物的重大表态,均应在财务预警层面形成反馈,并作为预警机制中的重要系列参数,认真予以解读、分析。事实上,2008年当世人还在争论美国经济是否陷入衰退期时,中国国内连续8个月PPI持续走高而CPI持续向低、美国对经济持续打气式的乐观表态同时表态人物却不断升级,以及国内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山寨”严重却又风靡全国的现象,即已提示了市场气候的极度不寻常。它实际揭示了市场动态与趋势:中小型消费类电子企业为了争取市场份额、获得利润,充分运用低成本复制与组装、规模小但反应快的特点,成功地取得了竞争优势并跑赢行业――但从长久来看这种模式显然不可持久,也不合法,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这恰恰说明了该类企业在利润低薄化、竞争白热化情形下扩大生产规模的不可取,并提前揭示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明智的企业应在此时抓住机会,契合市场趋势与技术导向,促进产品升级。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当时的小米、华为还是如今的格力,都是市场的睿智者。

(二)科学决策支撑不够,内控机制有待完善

在企业运营中,财务管理实际是贯穿企业内外并与企业资金运转效益直接相关的系统管理。企业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产销是否顺畅,财务是否良好,在严谨科学的财务管理下,都可在对应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中国消费类电子企业既有全球化的充分竞争,也有全球化的市场及最具潜力的国内市场、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能力。因此相关企业如何通过财务管理,引导企业科学决策,合理规划、配置、引导、掌控企业的资源服务经营,对其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就区域内企业而言,在依托严谨的财务管理科学决策、完善内控方面,此前显然做得不够。部分企业出现出口货款难以收回,这本身是财务内控不严的直接后果。如果接单与发货前,加强对外方客户调查、发货节奏与回款时间的协调,严格定金要求,完全可以降低风险,且可通过办理国际保理业务的债款回收、信用销售控制、销售担保等服务项目有效规避。而导致资金沉淀的高库存问题,实际上只要通过销售数据以及订单数量、应收款回转速度的变化,就能对未来市场做出较好预判,且不同产品的盈利能力差异也可通过财务指标得到反映,从而指导企业实行差异性生产,保持合理库存;而网购的兴起更为企业降低库存及成本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财务工具研究不够,优秀人才亟需培育

常州消费电子产业的集群化特征明显,但其集群化又多是松散型的协作关系,体现为小企业为集团企业配套零部件,集团企业又受制于全球化的产业链条运行。但当外部风险来临时,企业间出于各自利益往往首先在资金周转与材料供应上形成循环型的紧张关系,并影响各自的正常运营。因此,金融危机发生后,基于产业链的贯通以及抱团御寒的需要,中小企业间本可寻求股权互购(换),尤其是集团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参股或并购,实际是一种降低生产与物流成本的财务运作。在企业短期融资方面,也可结合行业发展形势、趋势及企业自身实际,必要时应考虑权益转让、业务出售、抵押贷款及票据融资等。少数拥有较好技术基础与储备的生产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资金需求迫切,除了考虑银行贷款、股权出售外,还可以考虑吸收直接投资甚至引进风投。

此外,自2008年以来,期货套保与外汇套保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及保值增值方面,同样有着较好的操作空间。2009年2月到12月美国实行弱势美元政策,全球大宗商品如铜铝等对应走出了上涨趋势,当年三季度尽管美国出于国内经济以及提振国际投资者信心需要而使美元转入强势,但全球范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进行的货币大投放带来了全球货币贬值与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作为资源品种再次价格上扬。汇率方面,在2008年7月以来人民币紧盯美元的汇率体制下,尽管企业出口的外汇收入以美元结算基本没有汇率风险,但在美国明确的量化宽松政策及中国4万亿货币投放的形势下,人民币升值与美元贬值的预期反向效应长时间内一直存在,而欧元作为针对美元而生的世界又一主要储备货币,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可以选择将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进行组合套保;而当欧债危机此起彼伏,2014年后美国已启动QE退出讨论且美元加息趋势渐明时,企业应做同理的财务技术操作。可惜的是,大多数相关企业并未使用这些财务工具,甚至从未想到应用。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财务核心人员其专业与职业素养仍停留于会计领域,甚至还是“家族成员制”,其财务知识构成陈旧,对现代财务工具认知甚少。这也表明,培育优秀财务人员,尤其是选择具有战略眼光和较强综合素质与技能的财务主管,乃是护航该类企业持久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