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互联网金融颠覆不了传统银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子商务已经对传统零售造成实质性冲击,人们很容易将其线性迁徙到传统银行上来。不过,互联网金融可以存活,但颠覆不了传统银行。金融互联网是传统银行防御互联网金融冲击的有效手段。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发展过程中狭处逢生,与传统银行在资产端错位竞争、负债端少量分流、通道端分庭抗礼。
并非颠覆式的冲击
从资产端看,受互联网金融冲击最大的主要为银行支付结算、银行卡、业务、理财业务等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以16家上市银行2012年数据测算,可能受到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全部类别的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1.4%,即使这部分手续费收入减少10%,对银行营业收入的影响也仅为1%。而事实上,以支付业务为例,重点受威胁的小额跨行支付规模在支付体系中占比仅为1.9%,并且还未考虑互联网金融会同时带来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和贷款收益率的提高。
从具体业务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分流直接带来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银行卡、业务等手续费收入的下降。如无第三方平台,商业银行平均能多获得交易金额0.1%-0.6%的手续费收入。
网贷平台将对银行零售贷款业务(主要是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造成冲击,但近乎为零。一是个人网贷平台与银行面向的客户几乎完全不同:个人网贷平台平均利率15%-24%,主要面向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个人及个体业主,银行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平均利率在6.5%-9.5%,主要面向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优质个人客户。二者利率水平差别很大、几乎没有交集,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客户一般不会选择个人网贷平台贷款。二是机构网贷平台与银行更多的是合作和互补关系。
理财平台则冲击业务。一般银行代销基金的费率在0.5%-1%,代销保险的费率在2%-3%;若采用第三方平台线上直销的方式,银行仅能获得0.2%-0.5%的在线支付手续费收入。两相比较,银行代销业务手续费收入的下降大幅超过支付结算业务手续费收入的增加。
从成本端来看,银行个人客户的全部负债均有遭受潜在冲击可能,包括个人活期存款、个人定期存款及个人理财资金。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末居民储蓄存款在银行业总存款中占比43%;若进一步假设2012年末7.1万亿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中50%为个人理财,则银行全部存款及理财资金中可能受冲击的比例约为44%。最有可能被抢夺的银行存款及理财客户须同时满足两大条件:一是对互联网接受程度高;二是注重资金回报且愿意承受一定风险,二者均指向收入水平中下、尚未有太多财富积累的年轻客户群;预计该部分客户在银行个人资金来源中占比不足10%,在银行全部存款及理财资金中占比在5%以内。
未来为应对竞争,银行资金成本上升不可避免。然而,利率市场化才是推升银行资金成本的最根本因素,互联网金融仅是顺应潮流的一朵小浪花,不应过分夸大其影响。
具体而言,第三方支付会带来银行活期储蓄的转换、流动与流失,最终导致非备付金存管银行活期存款的外流和整个银行体系资金成本的上升。当然,在当前百万亿银行存款的体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对银行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的,但未来影响会越来越大。
个人网贷平台会对银行定期存款及理财资金造成一定冲击。个人网贷平台的负债端其实可以看作是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故有分流银行定期存款和理财资金的可能。然而从风险收益角度考察,银行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的收益一般在5%以内,基本上为零风险,网络借贷则由于监管真空以及借款人资信较低,收益高达15%-20%并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投资银行存款与理财的客户与投资网贷平台的客户风险偏好差异较大,重叠度很低,故冲击有限。
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的便捷性可能导致少量个人存款及理财资金的流失。
如果说单一功能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对银行的冲击还是有限的话,那么多功能融合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更有可能动摇银行的根基。就目前来看,余额宝、陆金所已对银行最根本的存款业务构成一定威胁,并且可以想象这样的创新产品还会层出不穷。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最终将间接导致银行息差收窄。银行现阶段可以采取降低理财产品起始金额、提高利率的方式来抗衡,未来利率市场化后即可直接调整存款利率参与竞争。无论是银行主动提高资金利率还是降低投资门槛都将提高银行资金成本,收窄银行息差,这才是对银行最大的影响,是少量新增手续费收入无法弥补的。
银行不会重蹈覆辙
银行业与零售业本质上都是服务业,其关键要素在于效率与安全。零售业的核心壁垒在于效率,银行业则在于安全。
银行客户的金融需求无非三种:投资需求、融资需求和通道需求,三种需求的体现形式均为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换。由于存在时间上的交换(比如存款、贷款均有期限,在到期之前均有风险),因而安全因素比效率因素更为重要。
零售行业之所以被颠覆,是因为其效率的壁垒几乎已被电商完全冲破。商业银行之所以不会重蹈零售业覆辙:因其投资、融资、通道三项业务的安全壁垒依旧较高;而互联网金融仍无法完全解决安全问题,当资金超过一定规模,数据完全可通过网络伪造从而形成金融欺诈。
海外前鉴
尽管美日韩互联网金融整体上比中国更为发达,但美日韩的互联网金融对其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却相对有限。
投资业务方面,银行存款分流不大。美国银行在2009-2012年间存款同比增速并未显著放缓;2009年9月至2013年6月共16个季度中,共同基金资金净流入而存款净流出的仅有5个季度,占比仅有31%。日本不设网点的专业网络券商MONEX向投资者提供集投资教育和金融智能功能于一身的一站式理财购物平台。2012年末MONEX客户资产接近2.5万亿日元,仅为日本银行业存款的0.4%。
融资业务方面,网贷占比依旧偏小。2012年美国Lending Club新增贷款同比增长179%,Prosper新增贷款同比增长91%。尽管美国的互联网融资业务发展迅速,但对传统银行融资业务影响仍相对有限,2008年以来美国贷款同比增速持续提升,并未受到网络融资的显著影响。而且,美国P2P贷款相比银行贷款规模及占比仍偏小,2012年美国P2P贷款占银行个人贷款比重仅为0.03%。2012年末日本最大的网贷平台Exchange的贷款累计申请总额仅为50亿日元,与当年末434万亿日元的日本银行业贷款余额相比可谓九牛一毛。
通道业务方面,行业占比极为有限。海外的互联网金融的通道业务(如第三方支付)增长迅速,但其规模与银行支付规模相比仍相去甚远。美国最大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Paypal 2012年共完成支付额1450亿美元,同比增长22%,仅占美国2012年银行卡(借记卡和贷记卡)支付总额的6%;2011年Paypal共完成支付额1180亿美元,仅占美国2011年非银行体系支付总额的0.16%。
而由于日韩银行支付系统发达,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反而比较落后。
为何美日韩等国的传统银行未被颠覆?银行安全壁垒更高!
尽管互联网金融会促进诸如共同基金甚至P2P网贷等投资品的发展,但对已完成利率市场化的美日韩银行存款的分流相对有限,主要因为存款收益与其风险已达到市场均衡。在投资者风险偏好不变的前提下,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投资品只能分流与其风险收益接近的金融资产,而不会带来银行存款的大幅流出。这也间接印证了利率市场化才是存款分流的最根本原因。
表面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融资业务的冲击有限是由于两者客户群体重合度较低(互联网金融仅能提供小额个人贷款),但本质上是因为银行具有更强安全壁垒,互联网金融的风控能力弱于银行,从而无法提供大额复杂的融资方案。
比如美国的P2P网贷基本局限于个人贷款,其他复杂的融资方案难以提供,而美国银行贷款中个贷占比仅有17%。且P2P贷款额度相对较小,无法满足大额融资需求,例如Lending Club平均贷款额度不足1万美元。
互联网金融在通道业务上难以取代银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于客户而言安全性永远比便捷性更为重要。
当客户在完成线上小额支付结算业务时,网上银行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都十分便捷,两者不分伯仲;但当客户需完成线下存取款、支票或大额支付业务时,则需依赖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以确保资金的绝对安全。
在日韩两国,由于银行支付系统建设起步早、发展成熟、兼具安全性和便捷性,甚至没有使用率较高的本土第三方支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