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欲善事先利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表达题历来是每年高考中富有千变万化的题目,它让考生摸不着头脑,所以得分的考生寥寥无几。其实,被称为“高考试验田”的第四题虽然每年在命题形式上都有新的探索,题型常常令人意想不到,命题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但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无论题型如何变化,考生想要得到分,仔细审题是前提、是关键。如果没有仔细审题就匆匆答题,是不可能得高分的。那么到底如何做好审题工作呢?
一、看准明示,领会暗示
语言运用题的题目内容有长有短,但是题目要求一般不会很长,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题目要求,领会出题人的意图,明确他考查的方向,不仅要知道话中活,还要读懂“弦外之音”。
比如:(2010江苏)第4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首先,我们从题目中知道,在答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紧扣身份,如外国人、童话人物、首次来中国等;二是以“小美人鱼”的口吻祝愿或赞美上海世博会;三是写一段话,不超过30个字。这几点是题目中的显性信息。其次,考生还要注意一些隐性要求:一是以“小美人鱼”口吻,暗示用第一人称写,把她拟人化;二是“祝愿”“赞美”表明语言要充满感情。把握这些要点,答题时就稳操胜券了。
二、排除干扰。快速判断
语言运用题中的材料有长有短,有的考生容易受冗长的语段内容影响,导致审题出现偏差,这样就不可能得分。那么在审题时一定要快速判断出题者的考查意图,排除不必要干扰,才能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2011南通二模)近来,南京准备移栽数百棵树龄近百年的法国梧桐树,为地铁三号线的建设让路。梧桐树是南京的标志之一,是当地人引以为自豪的一道风景。树龄较大的树移栽后存活率很低,但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状况也给百姓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而采用增加下挖深度避免大树遭损的做法,又使建设成本大增。一方面是耗资上百亿的特大利民工程,一方面是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梧桐树,孰去孰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①观点鲜明;②运用反问手法阐述理由;③不超过50个字。
面对这样的题目,考生就得快速从题于中明确这答题考查的是:一针对“孰去孰留”要有自己的明确观点;二用反问手法阐述理由;三不能多于50个字。有的考生就会受语段中“法国梧桐树近百年,移栽后存活率很低”“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状况也给百姓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等信息的干扰,审题失误,答题出现偏差,得分就无从谈起。
三、内容先行,形式紧跟
对于一些仿句或者相关的题目,很多学生认为轻而易举就可以拿高分,其实实践却不然,因为他们在答题时根本不屑于审题就信心满满地动笔,在他们的意识中,仿句的题干大同小异,审题是多此一举,然后直接导致得零分的后果。所以强化审题意识是必须的,而仿句类型的题目不仅要仿形式,更要仿内容,因为内容是“内在”,形式是“外在”。比如:
比如:(2011浙江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这是一道仿句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具体考点是仿写和修辞。考生做这道题,首先要仔细找准题目的隐含条件,选择合适的切人角度,反复斟酌修饰词语。其次一定要看清例句的特点:要明确句式,例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分号与分号之间的内容呈递进关系,分号内的两个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这段话表达的感情为感伤之情。
很多考生如果走马观花,只是看到几个字的组合,没看出顶针的修辞。没看出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分句内是转折关系,更没看出句子所抒发的感伤之情,那么何来得分之说呢?
四、调动积累。合理发散
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会涉及一些对文学常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这就需要考生平时注重积累,关键时刻能调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运用于答题中,做到合理发散。
比如:(2006年江苏卷)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这一题依旧是仿写题,但是在审题时除了要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以外,还要动用考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积累,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才有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而这题的最大易错点就是“节日”与“节日的特征”不能对应,如果平时积累不够,就会出现节日特征的混淆。
由此可见,语言运用题的考查范围很广,形式千变万化。要求和解题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考生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才能更加准确地答题。如果审题不清,就会满盘皆输。学会认真审题,学会思考题干和材料,不仅要关注每一个字词、标点、符号以及字数限制,还要突出重点,找出答题范围、答题角度、要点中心等。总之,只有认真读懂题目的要求和材料的内涵,才能解决问题,拿到高分。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