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地理课中的“设疑”、“解疑”和“留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地理课中的“设疑”、“解疑”和“留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73-02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十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价值的三维目标。在地理教学中,“设疑“、“解疑”和“留疑”三疑式教学手段的实施.就是这种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具体的表现。因为如何设疑、解疑,怎样留疑都出自教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三疑式教学是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教师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最伟大的人民教百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平时,存地理教学中,适时采用三疑式教学,就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勤于探索,从而逐步达到新课程改革下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以下就我在教学中设疑、解疑和留疑的三疑式教学的体会分别加以阐述。

1 设疑

设疑贵在巧。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语青平铺直叙,枯燥无味。教师“独唱”,学生“欣赏”,这样的课,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地位。如果教师紧扣课本,用设疑教学,即精心设计一些生动活泼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在课堂上积极应变灵活提出问题向学生发问,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必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讲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时,指着地球仪问学生:“如果地球没有自转而只有公转,地球上有没有昼夜现象?如果有昼夜各多长!其周期为多少呢?”。提问好后先让学生思考再回答,这样的设疑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高度注意,比起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优越得多。

为了抓好设疑这个环节,首先必须就学生现有水平,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太难,高深莫测,学生会失去信心。因此,应力求学生跳一跳点到为好。最后,设疑的问题要有新意,要突出一个“巧”字。如在讲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时,为了更好地引出日界线概念。可进行如下设疑:“纽约在西五区,北京在东八区。两者相差点1 3小时.假如北京为正午1 2点.则纽约的时间为多少呢?”。这样,同学们就会用12—13=一1小时,而时间不可能为负数,这样很自然地引出日界线定义,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总之,设疑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必须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因此,课堂上的提问,决不是临时凑合,必须做到课前有充分准备。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精巧的提问,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掌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起“铺路”、“搭桥”的作用。

2 解疑

解疑贵在活。设疑之后,接着就是针对设疑进行解疑。古人对教师的作用以“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解惑”也就是“解疑”。能否熟练地掌握解疑技巧,这就是教师的基本功扎实与否的具体表现。

当问题提出来后,学生通过思考,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回答,或稍加点拨,就可作答。这类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即可。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则应加以提示,或把提出的问题分成几个小的问题,便于学生回答。例如,讲地形雨的形成时。如果是让学生看完示意图后立即提问:“地形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对示意图理解不透,只好照本宣科了,若将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①潮湿的气流前进时遇到高山会怎样运动?②气流上坡后气温有何变化?③气温变化后空气中的水汽如何变化?④水汽是迎风坡多还是背风坡多?这样步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可迎忍而解。这样既向学生提出思考方向,又不包办,使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地位。

在解疑时,如果学生答错了。最好不要断然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成功的办法是另外提出一些补充问题.使学生把原来答案的错误之处显示得更突出,更明显,从而让学生自悟。如学生在回答地中海式的气候分布规律时,往往只强调纬度位置,容易忽视大陆西岸这一规律。针对学生的错误,可以叫学生分析我国东部相应纬度的气候特征,这样学生就会立即发现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并自行修正。

在解疑时也会经常遇到学生回答不全的现象。应针对遗漏的部分,即时提出新的设疑。如学习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时,学生在读图后对七月份北纬20°一30°的沙漠地区成为世界上最热的地方的理由讲得充分,但赤道地区为什么不是最热,却只字不提,对此必须及时提出设疑。引导学生对赤道地区的气状况进行分析,这样不但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3 留疑

留疑贵在恰,留疑是留给学生问题。在上完课以后或某个问题解决以后,教师不要把眼光停留在现有知识的水平上,而要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留给学牛思考。学生了解后,就会产生新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促使学生到课本中或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往往能达到“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了乐趣,乐趣又会诱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留疑的另一种类型是激发学生对更为高深的地理知识的探求及到课外书中去寻找答案的积极性。如讲完《地球的基本运动一自转和公转》一节后,可以这样留疑:“假如没有地球自转,只有公转。那么地球上是否存在昼夜现象?如存在,周期是多长?如没有,请说明理由?”。这样的留疑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大有好处。当然,留疑也不能太难,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最佳发展区”,做到恰如其分。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下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认真研究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方法,三疑式教学形式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方法。具有课堂艺术的课,应有引入一深化一高潮一回味几个阶段。如果说“设疑是教学的“引入”阶段,那么“深化一高潮”就是“解疑”,“回味”则应是“留疑”。让我们期待“设疑”、“解疑”和“留疑”三疑式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价值的三维目标下,在素质教育的东风劲吹之下,迅速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