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解读杜拉斯的《情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解读杜拉斯的《情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杨柳(1985-),女,汉族,贵州省锦屏县,助教,湘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法国文化与翻译方向。

摘 要:《情人》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被法国殖民统治的越南南部为背景进行创作,讲述了一个法国少女和中国男人之间的爱情。小说里充满了对异域风情的描写和刻画,然而身为从小生长在殖民地的一个欧洲白人,杜拉斯虽然深受异域环境的浸染,但她眼中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打上了种族意识。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分析作者眼中的东方形象,以及对形成这种意识的话语权利和背景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情人》;法国殖民统治;后殖民主义

1.后殖民主义文学以及与《情人》的关系

后殖民主义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后殖民社会状态的反映。二十世纪随着殖民帝国的崩溃,国际移民浪潮的高涨以及民族独立、多元文化的发展,后殖民文学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二战以后,法国的综合国力衰落,再也抵挡不住民族解放浪潮的猛烈冲击,很多法兰西殖民地都开始分裂,因此诞生了很多“后殖民主义文学”作品,它们是指采用各种方式抵制殖民主义视角类型的文字来对殖民关系做批判性考察的文学,通常是以少数民族、移民、当地土著作家为代表。这些创作者在多元文化和民族意识不断增长的冲击下,对殖民文化遗产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接受,同时又由于自身民族的特殊性,开始走上了殖民主义文学创作。其中后殖民主义小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仅有描写背井离乡、悲凉而又抒情的移民生活,也有用法语创作描写殖民地的异域风情,在文化冲突中不断寻找突破的小说,还有捍卫本国文化,控诉法国的殖民主义和制度,树立新非洲和非洲民族意识的小说。

本文解读的《情人》一书就是作者杜拉斯在东方和西方文化杂糅于一身时产生文化冲突所写出的小说,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一位特立独行的文坛怪杰,长期置身于海外殖民地的“文化孤岛”之中,她很自然地形成了多重文化身份。但由于一度徘徊在西方帝国的边缘,她偶尔会对殖民当局的残暴统治发出不平之鸣,同时又渴望能回归西方帝国身份的心理使她最终成为一个具有浓厚殖民意识的文化传播者,并通过对东方殖民地的集中凝视来创造自己的文本世界。

2.《情人》里折射出的东方形象

杜拉斯于1914年出生在越南西贡的白人居住区,她童年的生活环境与印度支那有着密切的关系,童年的生活留给她的除了每天看着无休止静流动的湄公河,还有和哥哥在丛林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身为白人中的穷人,她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在生死线上顽强挣扎的越南底层人民,印度支那殖民地应该是她终身难忘的地方,但同时作为白人殖民者的她,又会经常用居高临下的眼光注视那些挣扎在第三世界里的人们,并有意无意的赋予被殖民者特定的本质。因此在东方接触的很长时间里,西方人会在内心里本能的将东方人与自己进行划分和隔离,在他们的意识中清楚的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主体,即“我们”和“他们”,且每一方都是存在于界限两边,互不侵犯,不会融合的。这种思想在杜拉斯文本中表现的很明显,她的作品中存在着一个西方注视下的东方,东方人和西方、西方人,且这些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形成一个二元对立结构。

作者在《情人》文本中把东方描绘成一个神秘、肮脏、低等的国度,赋予了浓厚的神秘魔幻色彩,到处是未开发的河流、森林和旷野、炎热的土地上横陈着裸的声惑,在这块野性盎然,侵润着的大地上,现代文明还来不及完全覆盖它,随处充满了荒蛮的气息。在西方心目中,印度支那和中国意味古老遥远的东方,尽管由于地理空间上相隔甚远,对中国不是很熟知,但他们会想象的把中国看成是一个与自身存在差异性的他者,是遥远、神秘而永具魅力的,但同时也是落后、愚昧、荒蛮之地。

3.《情人》中体现出的权利话语

后殖民理论大师爱德华・赛义德运用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的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理论,揭示出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其目的在于谋求西方对东方在精神和文化上的控制。东方主义话语既是西方霸权的产物同时自身又会不断的生产出霸权,从而形成一种权利――话语――权利的互动循环,对东方进行渗透、控制和欺压。福柯的权利话语理论是充满挑战性的,在他看来话语是一种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静止的结构,起实践作用的话语关系体系就是在经济、社会机制、过程、行为方式、规范体系、技巧、分类类型和特征化方式之间确立起来的,它并不出现在对象中,却限定对象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差异。福柯对后殖民主义的理解可以从两方面阐述,一方面,从现实状况的描述上来看,它可指在殖民逻辑指导下的文化霸权,另一方面,从理论方面来看,它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实施文化控制的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揭示、批判和反思。对国家民族的解析,个人身份的辨析,权利凝视监视的剖析,以及东西文化冲突和跨国经济的分析,使得福柯的理论已不再是一种书面上的话语,而是变成了现实且具体的权利话语分析框架,成为后殖民文化分析的重要理论模式。

在《情人》里,中国情人是没有权利代表自己的,他只能让西方人代表,在西方人的注视下,情人总是呈现出柔弱伤感、优柔寡断的形象。身为男人,却带有明显的女性化表征,自始至终是这个法国少女决定一切,法国少女代表了西方的强势,而中国情人就自然成为了弱势的东方的代表。文中很多话语都变现出了作者的种族优越感,首先在他们第一次相遇时,虽然这位华人青年有着无与伦比的经济优势,可是在看到这位相对比较贫穷的小姑娘时仍然表现出了胆怯和害怕,就是因为他是一个黄种人而面对着的是一个自认为优等的白种人。这种种族优劣在文本中表现的很明显,在他们整个情感过程中,也始终是白人姑娘很主动。不管是第一次上黑色的小汽车,第一次去堤岸的单身公寓,还是第一发生关系,都是女方表现的从容不迫,主动大方,而这位中国情人却表现出懦弱和自卑。在法国少女的眼中,中国情人的形象也是缺乏阳刚之气,身体瘦弱,没有肌肉,很柔弱,看上去经受不起那种使人痛苦的折辱。

4.《情人》中后殖民色彩产生的原因

杜拉斯曾在印度支那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她受到过东方文化的影响,对于越南她是有一种亲切感的,她自己也多次提到说自己是印度支那人。但是身为殖民主国的白人,对于生活过的印度不单单只是亲切感,更多的是在特殊身份下怀有的一份特殊、复杂、矛盾的情感,她也深深体会到了这种“夹缝人”即“第三类文化人”社会身份的尴尬境遇,在面对东方人时表现出西方人的优越感,而在面对西方人时又处于失语和无根的状态。作为殖民移民,杜拉斯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和思想观念,但长期的生活在东方的地理空间里使得她变得和当地人没什么区别,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是很难摆脱种族意识的影响。法国人与越南人这种认识观念上的对立在杜拉斯身上引发了文化特征的模糊,使其成为了没有文化之根的悬空者,也成为她后来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杜拉斯经常在认同的不同文化模式中矛盾的摇摆。既难以摆脱根深蒂固、有着东方民族精神和殖民时代精神,又有着东方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的童年以及形成这种文化模式所经历的童年生活的人物和事件。

小结

《情人》中的情人并不是一个主要的人物,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不是具体的个体。作者在文本创作上依旧是站在爱情无法超越的种族意识上,二种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作者有着面对黄种人的优越感和对面白种人的自卑感,在文本的叙事上也有着对东方形象的偏见,并以一种俯视的眼光构建了很多东方权利话语。从整个文本看的出作者试图在欧亚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下寻找着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根基。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许均.《杜拉斯文集》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M].2000年1月

[2] 向红.杜拉斯《情人》的形象学分析[J].湖南人文科学学院学报.2008第1期.

[3] 周淑茹.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情人》[J].鄂州大学学报.第4期.

[4] 朱志玲.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情人”形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5] 吕沙东.遥远的“他者”:杜拉斯笔下的中国形象[J].广西师范学院.2008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