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语同性恋电影考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语同性恋电影考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酷儿文化影响,中国社会对同性恋开始理解和包容,一大批以同性恋为主题的华语电影突破禁忌应运而生。以同性恋题材为主的影视作品成为华语电影中的一种特殊影像。在历时层面,华语同性恋电影经历了艺术的禁忌、自我意识的苏醒和进入主流社会视野三个阶段。在共时层面,华语同性恋题材电影在艺术、形象美学和价值观等维度均有其特性。

关键词:华语电影;同性恋;历时;共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同性恋电影,顾名思义,是指以同性恋题材为主,讲述同性之间感情、命运或者具有同性恋意味的电影。关于同性恋在电影中的定义,美国学者维特・拉索在他的著作《胶片密柜》一书中提到同性恋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是以同性恋主题在电影中的表现程度来进行区分的,这两个概念被命名为亚文本和隐秘文本。同性恋亚文本,是指影片本身不一定具有风格鲜明的同性恋题材,但是通过影片中男性身体部位的展示、充满暧昧的肢体接触及深情对视等情景的捕捉,而引发人们从同性恋角度去关注影片;与亚文本相反的是,同性恋隐秘文本是将已有的同性恋情境隐藏在电影叙事中,让之置于不易被察觉的隐秘部分。拉索认为,同性恋的隐秘文本比亚文本要丰富且更有深意,但这些隐秘文本只能被那些对同性恋有着敏锐感觉的观众所感知到。[1]24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以华语同性恋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研究对于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判定有以下几个要素:一是以华语为主要语言;二是以同性恋者为主人公;三是以同性之爱为主要叙事架构,四是具有同性恋风格和色彩。

一、华语同性恋电影发展的历时考察

在语言学里,历时是指一个事情在形成发展时所经历的时间。[2]下面首先以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历时为轴,考察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脉络。

20世纪90年代之前,包括大陆、港台地区对同性恋题材电影的表达都是一种“羞于颜面”的探索,在这种探索里,以个别电影文本对同性恋的暖昧表达是这一时期文化背景下特定的时代表达。在中国的早期电影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34年导演的《大路》。在《大路》这个影片中,两个女主人公在聊天中描述她们心仪的对象时,画面却用两个女孩的亲昵打闹、肢体接触、暧昧亲吻来表达。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在自由恋爱都未得到完全解放的情况下,两个女孩之间的亲吻几乎是绝无仅有的。除此之外,在影片中的男演员的演出都是赤膊上阵,尤其是在河中洗澡那一个场景里,摄影师通过对男演员健美的的展示,旗帜鲜明地展露出了的挑战。《大路》这部影片在表现团结抗战的政治主题时,导演通过大胆的情节设置给观众在性别、和同性这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除了《大路》,1937年,由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在影片中也表现出了一些非异性之间的表达,这部影片也给同性恋电影带来了一丝先锋探索的意味。[3]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港台电影在同性恋题材的表达上数量也相对较少。1972年,楚原导演的《爱奴》,以古装片的形式大胆地将同性恋元素作为作品的主要情节,《爱奴》是华语电影中最早的具有严格意义的同性恋电影。[4]此后,在香港电影中,同性恋电影随之崛起。1978年,李翰祥导演《乾隆下扬州》。在这部影片中,以郑板桥的“余桃之好”作为身份背景来展开电影叙事,虽然此片未明确涉及同性恋主题,但影片一开始已经有意识地将同性恋元素植入电影大背景之中,变成商业电影的一种噱头和手段,从来吸引观众。在1985年的《唐朝绮丽男》和1986年的《英雄本色》中,导演们则是通过极其隐秘的手段来表达同性恋情,影片中所营造的同性恋意味,留给观众一种特别深刻的同性间的暧昧场景。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台湾,在同性恋题材电影的表达上,也遭遇到了相同的尴尬处境。1985年,林清介导演在《孽子》和《孤恋花》中尝试将同性恋元素植入其中,但在后期制作中,依旧将同性恋内容进行了淡化和删减。可见,在20世纪90年代前,以同性恋题材为主的电影不管是在大陆还是港台,都不是一个主流的,特别引人注目的艺术表现题材。

“出柜”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词汇,它是指当事人向他人承认自己的性倾向的一种行为,在本文中,“出柜”指的是华语同性恋电影正式公开自己的叙事目的。90年代,是华语同性恋电影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这一时期,华语电影在同性恋题材上有了非常大的突破,一批同性恋主题的影片塑造了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同性恋人物形象。随着《霸王别姬》(陈凯歌,1993)、《东宫西宫》(张元,1996)、《河流》(蔡明亮,1996)、《自梳》(张之亮,1997)、《春光乍泄》(王家卫,1997)等同性恋题材的影片走红,暗示着中国华语同性恋影片开始应运而生。

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获得第46届法国戛纳影展金棕榈奖,这是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获得此奖项的华语电影,是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电影讲述两位伶人程蝶衣与段小楼两个男人之间戏里戏外半个多世纪悲欢离合的人生。虽然此片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主题,但剧中流露出来的同性恋隐秘文本使其在当时备受争议,其社会意义也因此不言而喻。同年,李安导演的《喜宴》一片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甚至入围199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些奖项所带来的荣耀,再一次刷新了中国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喜宴》一片上映后,曾获得如此评价:“台湾从没有过一部电影让社会造成这么重大的对同性恋正面同情、尊重与肯定的影响的话题,甚至连反同性恋的人士都开始含蓄了起来,而原本对同性恋既无激情也不排斥的新人类干脆视为自己的装饰与时尚。”[5]1996年,张元导演的《东宫西宫》是大陆第一部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主题的电影,讲述了同性恋人群复杂的心路历程和艰难的生存窘境,荣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编剧和摄影大奖。随后,《春光乍泄》、《蓝宇》等各种类型的同性恋题材为主的影视作品相继走红,这些影片的出现,使得观众对同性恋这一群体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该类型影视作品因以同性间的爱情为主题,影片中出现的同性恋群体的身份认同障碍及生存困境也逐渐引起主流社的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