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绛县石狮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绛县石狮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山西绛县,到处都能见到石狮子,仅博物馆内就竖立了三十多对。这些石狮子,最早有汉唐雕刻的,以后各个时代雕刻的都保留了不少。这都为研究我国雕刻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石狮是威严、尊贵的象征,放在门口的用来守门壮威。一般在宫殿、庙宇、府第、衙门、祠堂、门前大都有陈列。用意是烘托气氛,以示威严。它既能表示王权的神圣,又可显示主人的身份,起护法、慑魔等作用。山西绛县原县衙门、步康将军府、横水探花府、西牛坞花大门、大吕裴氏祠堂、南柳泰山庙、董封戏台、张上太阴寺、范村将军庙、东灌底景云宫等地,都陈列过不少石狮。

放在茔墓的石狮,用来镇墓避邪。在山西绛县裴行俭墓、裴楷墓、贾充裕墓、张亦堪墓、横水探花府祖茔、南凡裴氏祖茔、陈村陈梦说祖茔、步康村将军府祖茔及一般名门大户的祖茔,都陈列有石狮。

狮子是凶猛的动物,称为兽之王。它原产于非洲、印度、南美等地。史书记载,我国的狮子是汉代由西域各国进贡来的。据《后汉书》记载:“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月氏国(今阿富汗)遣使献扶拨狮子”,“章和二年冬十月安息国(今伊朗)遣使献狮子扶拨”。据学者考证,狮子传人中国的时间,最早不超过西汉武太帝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狮子在我古代称为“辟邪”、“狻倪”,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翻译。中国古代石狮称呼紊乱,从汉魏到南朝先后名为天禄、天鹿、辟邪、符拨、麒麟、狮子等。、

佛教对狮子极为重视。《传灯录》说,释伽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吼云:“天上天下惟吾独尊”。“狮子吼”喻佛的法威,不畏邪恶,犹如春雷震动世界的意思。又《智度论》谓“佛为人中之狮”。凡佛所坐之地或床,皆名狮子座。文殊师利菩萨骑着狮子,以显示神威和智慧。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为宣传佛教及政治,在国内到处立石柱,刊刻教喻及诏令,进行精神统治。在所立石柱的顶端,都刻有四只蹲踞的雄狮,背部相倚,面向四方,隐喻佛陀唤醒世人的大力狮吼,并显示孔雀王朝远震四方的声威。

东汉明帝时(公元一世纪)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佛教关于狮子的种种说法,对民间影响很大。因而,狮子便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随着佛教的东传和狮子的引进,印度雕刻石狮子的工艺也传进了中国。于是,人们逐渐雕刻了各种不同造型的石狮,作为扬威和装饰。我国石狮造型最早见于西汉汉元帝渭陵中出土的两件石狮。一件匍匐于地,全身形体略成长方形;另一件短足、矮身,头部高昂。以后,各种形态的石狮逐渐流行。

绛县横水镇在汉代就很繁华,据说,横水镇古称十槐镇,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还能见到的10棵大槐树,是汉代所植的,同时还保留过汉代石狮。汉代石狮,多是整块石料略琢而成。粗犷豪迈,形体修长。直立行走,头上长角,肩生双翼,身上有花纹;昂首挺胸,振翼欲飞,凶猛矫健,充满活力。

据记载绛县南凡镇亦较为古老。大槐寺内,保留过南北朝石狮。这个时代的石狮,继承了东汉传统造型。雕刻精巧,装饰朴实,浑厚有力,昂首挺胸,势欲腾跃,别具风韵,一般体形硕大,气势恢宏。

原绛县衙门前的一地,传为唐代所制。蹲坐式,形象趋于写实。去掉了以前的角翼和花纹,形神兼备,体态雄劲,挺胸昂首,前肢直撑地面,昂头怒目,张口作怒吼状,凛然不可侵犯。

在绛县博物馆,现在还陈列了二对宋代绍圣年间的石狮。这二对石狮,既保留了唐代雕刻玲珑精致,装饰繁缛,形体巨大,昂首挺胸,前肢撑地,浑厚有力,威武雄壮,气势凌人的特点,又继承了汉代比例协调,形神兼备的雕刻手法,可以说是绛县狮林精品。

在绛县博物馆伦堂门前现在存放的一对石狮,原来是陈村牌楼前的,这对石狮,是明代雕刻,底座为束腰须弥座,高大雄伟,雕刻精细,浑厚庄重,造形完美。雄狮口内衔的滚珠,尚能活动。

清代石狮,在绛县到处都能见到。博物馆现在陈列的大部分是清代的。它的雕刻艺术一扫过去的威风、雄壮,显得温柔驯服,有慈爱嬉戏之态,有的背着小狮,有的踏着小狮,还有的踏着绣球刻着飘带,带着铃铛。

总之,绛县石狮之多,随处可见。大的近3米高,小的只20公分。它说明了绛县的古老文明和历史上的经济繁荣,为后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考证和艺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