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语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语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敏感、丰富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它是人们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技能,也是衡量人们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在异彩纷呈的语文教学情境中培养语感能力呢?

关键词: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95-02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敏感、丰富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它是人们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技能,也是衡量人们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夏丐尊和叶圣陶等对此早就予以倡导,并且已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理解和认同为一条学习语文的规律。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他强调指出:“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所以培养语感,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支点。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的教学要求。情境教学正是一种为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具体的场景或氛围的设置,全方位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引起情感体验,丰富其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就可能使语言文字由第二信号系统里关于场景、情景的描写,重新回到(眼、耳、鼻、舌等)第一信号系统的感觉上来,由感官的体验与直接生活经验同化、顺应。最后,以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回归到文字,使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最终达到语感的形成。所以,情境教学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异彩纷呈的语文教学情境中培养语感能力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创设朗读语境,培养学生语感

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朗读语境,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无论是从学习角度,还是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都需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朗读的情境。美学家王朝闻说过:“朗读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用“情”去朗读。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在语文思维训练课上,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就积极的创设情境。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桂林风光,同时加以讲解。秀丽的山水配上老师的有趣讲解,使学生对作品的情境基调有了准确的把握,那就是――美。而且这种美在欣赏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在学生的脸上,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再吟诵诗句“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水、水绕山环桂林的城”,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诗中语言的美、情境的美,继而抒发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桂林山水由衷的慨叹:“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融情于情,物我同一,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扣人心扉。

二、运用物象直观情境,培养学生语感

利用学生对事物的直观情趣,教师可以自制教具,让学生在图文的比较中获得对语段深层次含义的理解。例如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一册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先让学生看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各画的是什么。接着要求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为什么小鸡画的是竹叶,小狗画的是梅花,小鸭画的是枫叶,小马画的是月牙?学生会一时语塞,此时教师再出示图片,学生自然豁然开朗,顿时醒悟。接着,引导学生托意于物,学生自然能抢答出答案。一图解窦,一图解意蕴,物象情趣的创设,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形成了意蕴感,道德感。

三、创设精彩片断阅读情境,培养学生语感

设计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涵泳”,即在一种熟读基础上的潜心专注的研读方案。清朝曾国藩说过:“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涵泳就是把书当作水,读者投入其中,去熟读,精读,精思,潜心体味,密咏恬吟,从而形成语感。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揣摩、琢磨、推敲,“字字来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掂量、比较,这样,学生就能从朗读中获得审美感、情趣感、情味感,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

四、创设推敲炼字的情境,培养学生语感

设计“吟诵”阅读情趣,让学生进入作者的胸境,品味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段,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基础上,教师可以用增删、调换、前后改等方法,通过与原文比较,揣摩体味。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敏感性。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建议教师注意培养儿童对词的感彩的敏感性,让学生像对待音乐一样地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我国古人也曾有“吟出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求一个字,耐得半宵寒”的境界。所以,设计情境,让学生真正“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其义”又力求“究其义蕴”,咬文嚼字,品味范文,“看似异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文字功力。久而久之,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不言而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师生全身心投入,师生之间不只是在教和学,还是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活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能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生的魅力,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训练。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架设能够培养语感的桥梁,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