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问激起千层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问激起千层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曾看过这样一幅漫画,孩子上学前,头型有方有圆、各式各样,到毕业时,都和老师一个样了。透过这幅漫画,我们不难看出把学生的好奇心、质疑心逐步扼杀在课堂中是多么可悲。

没有问题的数学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提问意识的学生是不会有创新意识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生的提问意识却日益低下,即便是有问题也不敢问或者是不会问,没有机会问等等,压抑了学生好奇善问的天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质疑、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一、巧设情境,撩动学生“问”之弦

学生天性好奇,求知欲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学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提问意识,他们的提问意识是否能得以表露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环境和氛围是否适宜。教师应该为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这样可以让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

首先,教师应努力创设师生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消除紧张感和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示个性,抒发内心的疑惑和思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的、一起探索研究的朋友。这样,学生才会在情不自禁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情境,让他们亲自表演,亲身经历,先请3个小朋友上台唱歌,后来又请3个小朋友上来唱,又来了3个。让学生观察表演过程,“刚才你观察到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来?”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了“原来有3个小朋友唱歌,先来了3个,又来了3个,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引入3个3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撩动学生的提问心弦,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二、精选学材,激发学生“问”之能

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加思索的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如何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并逐步提高提问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的材料,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当学生面对的学习材料是具有探索性、开放性,而不是单一呆板的,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就处于活跃状态,提问的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例如:在教学乘加应用题时,把教材中的情景加以改编:学校组织大家到滨江公园去春游,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注明准备带哪些东西,估计准备多少费用。这种学生喜爱的问题情境,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学得自觉,问题的产生极其自然,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高提问的技能。

其次,教师要精心利用现有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掌握提问技巧。现有教材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标准答案的要求,增强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让数学教学变得五彩纷呈。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乘法口诀部分时,教材提供了一幅小朋友在公园锻炼身体的情境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并提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本题画面富有童趣,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让学生细致观察,收集信息,用数学眼光看一看,想一想,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有以大树的棵数提问题的,有以小朋友的人数、小花为材料,提一些加法或者乘法问题的。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提问意识。

三、放眼创新,探求课后“问”之源

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不仅仅要在数学的课堂上,更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以及学生的生活中。

首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学业上、人生道路上碰到的困惑,这种指点和帮助,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提问思考的循环体系,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如此不断循环下去,不断提升自我的提问意识,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当学生解决问题之后,一定要引导他们产生新的问题。学习最怕的就是没有问题。

其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有着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对待学生提出的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自认为解决得比较得心应手,实际却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认为老师说得都是对的,往往不会再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教师决不能用自己的想法约束学生的思维广度。要让学生建立“怀疑一切”的思想,拥有敢于质疑的勇气和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利于学生提问的情境,精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学习材料,放手让学生提问,多鼓励,多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