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乐:郑和下西洋的开洋起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乐:郑和下西洋的开洋起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郑和舟师下西洋,南京是决策地,太仓是起锚地,那么,福州的长乐就是驻泊地和开洋起点。

郑和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航程10万余里。一支由数百只船、数万人组成的庞大船队,要常年在远洋上航行,必须在其航线上有若干个港口作为依托。福建长乐的太平港作为国内的主要基地之一,又有过哪些故事呢?

海员之乡

长乐地处福建省的东南部,位于福建最大河流―闽江的南岸,一面背山,三面临海。这里物产丰富,并且有着造船和航海的悠久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在此打造战船。三国时,吴主孙皓派会稽太守郭诞在此造船航海,并由此启程,所以长乐古称“吴航头”,如今长乐县城仍称吴航镇,“吴航”也成为长乐县的别名。据《长乐六里志》记载:“明永乐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可见郑和下西洋所乘坐的船只,有些便是在福建造的。

太平港在长乐县西半里许,处闽江下游,原名下洞江、马江。永乐七年(1409)郑和奏请改名为太平港,为的是祈求下西洋船队往返航行太平安顺。这里水深港阔,海面最宽处约有两里,沙洲岛屿环绕,形成许多船舶寄碇处。南北两岸各有东西走向的山脉作为屏障,对外海的浪潮可起阻扼作用,是一个天然的驻泊良港。古人曾咏诗赞美说:“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碧水停舟通万国,桅樯如林赴九洲”。

据史料记载,自东汉起,这里就和东南亚一带国家有交通往来,唐代开始有人移居海外。现在,全县225个乡村,有110个乡村有侨户。大多数侨民在各国海轮上工作,他们有丰富的航海技术和经验,因而长乐有“海员之乡”的称谓。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第二号人物、正使太监王景弘即为闽南人,阴阳官(掌握天文气象测候等事)林贵和是福建福清县人,22名有姓有名的福建籍军士因下西洋有功被升官而载入《闽书・武军志》。至于船师、水手、采办、贸易等技术和经营人员,更是以福建籍居多。

三峰之塔

古代航海以风帆为动力,所以必须按照“北风南航,南风北航”的风候规律行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由太仓刘家港人海,航行至长乐太平港驻泊候风,到北风吹起,再扬帆经五虎门开洋。太平港属南洋海洋性气候,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盛吹东北风,所以下西洋的商船都在此时此地开启海外远航。

长乐太平港作为航海的据点和基地,必然负有维修船舶、付给供养、转运货物、招聘随员及进行休整等功能。在这些方面,它也确实是一个理想的集散地。福建省是中国主要的木材产区之一,杉、松、樟、楠等造船的木材,分别由闽北各地沿闽江源源不断地顺流而下,大量汇集到此。船队所需的粮食和油盐糖酒等生活物资,当地十分富有。与西洋各国贸易的各种丝绸品、棉布和瓷器、茶叶以及樟脑香料等,都是福建的传统产品,早就畅销国外,享有盛誉。郑和船队的驻泊大大地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繁荣,使长乐县城“人如云集,竟成大市”,奠定了明代福州在海外贸易史上的地位。

当年郑和统帅通商舟师,在长乐候风了5个多月。据载,郑和经常登上太平港的南山观察港口形势,察看船队阵容。南山上有座建造于宋政和七年(1117)的石塔―圣寿宝塔。郑和经调查后发现,此塔实是地方上为祝宋徽宗赵佶寿而兴建的。郑和极不高兴,认为宋徽宗是著名的昏君、亡国之君,不值得为他祝颂。他看到南山三峰并峙,便把塔名改为“三峰塔”。

郑和曾在永乐十一年(1413)和宣德六年(1431)春对三峰塔进行两次重修。塔的外部用木结构,作八角楼阁形式,内部用石材砌造,做出拱顶空心室的设计,以曲尺形石阶供攀登,第一层有一扇门,第二层至第六层有两扇门,而第七层却开有四扇门。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不仅在于方便游人四方远眺,更重要的在于夜间张灯、四下通明,作为航标。

这座古塔历尽沧桑,至今巍然耸立,成为了中国古代海上丝路的见证。

郑和之碑

郑和船队在长乐虽驻泊在太平港,但附近地区也有他的活动事迹。三峰塔旁原有一座小庙,内供奉海神天妃(妈祖林默娘)神像。当时出海经商的人都要到这里上香祭拜,祈求得到神灵的庇护。郑和一行也是十分相信神灵的,其船队除配有阴阳官、阴阳生,还配有僧侣、道士等神职人员。在第四次远航之前的永乐十年(1412),郑和奏请朝廷在三峰塔下建造了天妃宫。宣德六年(1431)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他又重修了天妃宫,并在其左侧建造了一座三清殿,除了雕塑天妃神像外,还铸造了一口铜钟。十一月,他又竖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一通,人们称之为“郑和碑”。碑文上书:“余由舟师屡驻于斯,伺风开洋”,“驻舶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等语。

“郑和碑”记叙了郑和出洋船队起航前,到南山天妃宫祈求庇护的情况,其中还就航行的时间、船只、人员、编制、修舶、设备、到达国家等提供了可靠的史料,订正和补充了文献史料记载的错误与不足。它是研究当时中国与海外通商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郑和下西洋归来,不少国家的国王及其亲属、使臣纷纷随同郑和宝船来华朝贡。他们从福州或泉州上岸,然后再由驿道进京,有些使节和其亲随会在长乐住上一段时间。据《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下西洋,各国争相进贡本国的珍奇宝物,甚至还有“灵异”动物,“忽鲁谟斯国(霍尔木兹,故地在今伊朗东南)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亚丁,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现为也门共和国的“经济首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摩加迪沙,索马里首都)进花福禄并狮子,卜剌哇国(故地在今索马里布拉瓦一带)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古里国(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西南部一带)进麋里羔兽”。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带来了各国的奇珍异宝,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此后一段时期,长乐太平港成了一处著名的贸易港口,大大推动了中外和平友好交流。

(本文图片由沈安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