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虚拟经济理论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虚拟经济理论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虚拟经济的理论源起

对虚拟经济的探讨,最早是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开始论述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空头汇票、股票债券和没有金融货币保证的银行券发行这三种现象来分析虚拟资本。马克思认为,空头汇票本身就是纯粹的欺诈行为。而股票债券,在用很多笔墨分析过后,他认为作为规则收入的股息和相应的虚拟资本的对应关系,是通过资本化建立的。“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做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这个收入资本化了。”而这个资本是通过利息率反算出来的,它实际上并不存在。对没有金属货币保证的银行券发行,马克思则认为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派生存款也是虚拟资本,因为那也是没有贵金属保证的。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多次以“假象”、“幻想的欺诈”等词汇描述之。他指出虚拟资本的本质就是――凭空制造,即没有真实价值体的保证,不能或不能全部兑现成真实价值。这里,真实价值体是指商品和货币。当然,货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拟,这是一个需要单独讨论的问题。

虚拟经济的内在逻辑分析

虚拟经济现象 “虚拟”的本意是,凭空、凭想象创造。该解释与马克思的理解在逻辑上是统一的。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实中,哪些经济现象可以或可能是虚拟的呢?是经济过程的主体还是客体?亦或是经济过程本身?

具体分析,首先,经济过程的主体,即组织或个人不可能是虚拟的,除欺诈等犯罪行为以外,经济主体的权利义务如果不能落实,则经济行为便不能持续。其次,经济过程主要是生产、分配、消费等行为,显然也无法虚拟。最后,只有经济客体存在着虚拟的可能性。经济客体是具有交换意义的价值体,是经济行为的对象:一是商品,二是货币和金融产品。显然,商品形式的价值体是不能虚拟的,就如同画饼不能充饥。而作抽象价值体的货币和金融产品存在虚拟的可能,虚拟的经济现象主要是指虚拟价值体。

货币的虚拟性。在现代信用本位的纸币制度下,货币虚拟性是虚拟经济范畴中一个特殊而独立的问题。就一个国家而言,纸币只有一种,其信用度是一体的,不可分割而无高下之分。虽然,存在着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但在使用过程中,货币是同质而无区别的,只能整体评价货币的虚拟程度和货币的信用度。这时纸币的价值基准是商品,其价值由商品来保证兑付,其虚拟程度取决于纸币与商品的数量对比,往往过度地发行使纸币彻底虚拟,例如,历史上的几次恶性通货膨胀。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视货币为真实价值,是兑现的基准。

债权及金融产品的虚拟性。我们可以凭空制造一个债权,然后利用债务人的信用兑现或贴现债权,使这个虚拟债权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当然,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加入第三方的信用,如担保或承兑。马克思所提及的空头汇票便是典型的虚拟货币债权,或虚拟金融产品这种空头支票成立的条件是票据制度和信用。而金融工具的实质就是借据,因此在理论上一切金融工具都可以虚拟。

股票国债与金融衍生产品。股票和国债的虚拟性已有分析,而金融衍生产品则多为或有交易,而且多是针对虚拟金融产品的或有交易,其虚拟性显而易见。

需要说明的是,就作为衍生产品的主体的期货、期权而言,它们在本质上是远期交易。如果交易的品种是实体价值体(商品和货币),而且如约到期交割或行权,则交易属实质的交易行为。而以对冲和放弃期权了结的交易,是没有发生的交易,显然是虚拟的。在交易的品种本身就是虚拟价值体的情况下,针对它们的期货和期权则是在虚拟上的虚拟。当然,现实中,针对实体价值体实际交割和行权了结的交易非常少见,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们就粗略地将金融衍生产品看作是虚拟的。

虚拟经济的内涵以上分析可以定义出虚拟经济的概念,即虚拟的价值体的运动过程,包括它们的制造和交易。虚拟价值体是在一定的制度、技术及信用等条件下凭空制造的价值体,多为金融工具。因此,虚拟经济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金融的虚拟性。所谓“凭空”是指没有实体价值的担保、保证或不与实体价值产生直接联系的过程,而不是指无条件的任意所为。这样,就为以凭空制造为特征的虚拟经济划清了边界。在客观上也着实存在一个内部本质统一、特征一致的独立范畴,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

虚拟经济的特征既然一切虚拟价值体都是凭空制造的,这决定了虚拟经济最根本的特征:虚拟性。虚拟性又是虚拟经济其他特征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其他特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脆弱性。虚拟经济的脆弱性体现在其对于信用的过分依赖和敏感上,虚拟价值体的凭空制造需要具有严格的条件。例如,相关的制度、机制、信用等。其中制度和机制是确定的、客观的,而信用是主观的不确定的,但确是必需的、首要的。虚拟价值体由于不具备实体价值的担保,必须要由信用填补。否则,其产生和运营都是不可想象的。在其信用良好时,虚拟价值体可以吸引货币进行交易,在没有需求时,则毫无价值。对虚拟价值体的交易需求是其存在的前提。

相对的独立性与绝对的依附性。虚拟经济的独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可兑现性,二是无关性。不可兑现性表现为虚拟价值体不能全部或大量地兑现,或者说其兑现的额度有界限,否则将原形毕露。无关性是指其与真实价值创造无关。虚拟价值体是凭空制造的,不受实体经济的直接制约,同时交易活动也相对独立。

需要强调的是虚拟经济的独立性是一定程度上的、相对的。归根结底,虚拟价值体的价值决定根源于实体经济,信用的产生根源于实体经济。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观察,虚拟经济也必然依附于实体经济、受制于实体经济。

过度波动性。虚拟价值体对于信用极其敏感,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虚拟的前提是价值体抽象化,而作为抽象价值体的运动只是一个指令信息的传递过程,在当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虚拟价值体的运动效率是真实价值体所无法比拟的。极高的运行效率以及本身的脆弱性、敏感性,使虚拟价值体具有先天的价格波动性。

投机性。虚拟价值体多为投机工具。例如,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所具备的投机性质不容忽视;在期货和期权交易中,实际交割的比例很小,而绝大部分最后都以对冲方式了结。

虚拟经济的矛盾性

在相关文献和教科书中,虚拟经济往往同时具有互相矛盾的、针锋相对的作用和影响。例如,既优化配置资源,又扭曲资源配置;既促进资本形成,又鼓励投机阻碍资本形成;既规避风险,又积累风险引发风险;既发现价格,又引起泡沫。这种对立和矛盾是由于虚拟经济的两面性引起的,虚拟经济同时具有趋向正负两个极端的可能性,其中原因在于,各种虚拟经济范畴形成的初衷与它们可能形成的机制之间的矛盾。例如,股票的二级市场形成的目的是为了股票投资者变现股票、抽回股票本金,在现实中却成为投机的场所;期货、期权的形成的初始目的是规避风险,在现实操作中却成为风险最大的投机产品。也就是说,虚拟经济既可以体现出正面的作用,也能造成负面的影响,这取决于它在经济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和程度。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让我们对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了深切的认识。从理性角度考察,虚拟经济并不具有自身独立存在的理由,其存在意义一定在于对实体经济的辅助,否则虚拟经济领域就变成了一个超级赌场,而与实体经济形成竞争态势,大量地吸引资金而影响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本形成。

随着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日益深化,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美国作为虚拟经济的超级大国,天文数字的衍生产品使其不堪重负,不知该如何收场。而注重实体经济的德国却成为引导欧洲抗拒危机的主导力量。(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