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雅轩 兴趣与商业的平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雅轩 兴趣与商业的平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I ART:1983年,你于香港创办汉雅轩画廊,当时是如何萌发创办画廊的念头?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主要推介当时对香港大众来说较为陌生的现代艺术的?

张颂仁:我当时本来就在做一些策展,介绍一些艺术家和艺评家,可是香港没有什么做现代艺术的平台。当时新的展览空间就是艺术中心,另外就是有一两个非常大的出租场地。我对那个时候涌现出来的几个其实已经算是前辈艺术家很感兴趣。我觉得他们才是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所以就开始在艺术中心这样的地方给他们办展览。那时候我刚好拥有了一个空间,正好用来创办画廊。

I ART:2010年,汉雅轩开放了“汉雅立方”,用以展览装置及实验艺术作品。随着艺术实践方式的不断变革与拓展,画廊的执行方式是否也面临着新的课题与挑战?

张颂仁:现在艺术作品的体积变化跟以前差异很大,艺术家也不只是在一个简单的平面或立体上做文章。就算是平面和立体,在体感和空间感方面的要求也不一样了。所以,一方面是对展示空间的精致度提升,另一方面就是在视觉和感受经验上加强。

I ART:在这30年间,汉雅轩在自身工作的方向性及学术定位上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张颂仁:我的一些调整都是根据自身对艺术家兴趣的改变而进行的,也有一些是基于自身在艺术的主题以及呈现方法上的兴趣的改变而进行的。我的展览空间不单是画廊,很多活动并非是在画廊里面举办,譬如很多比较带有实验性特点的展览要求另类一点的空间,其中也包括很多非营业性的展览。此外,我作为策展人做了很多不同的工作。

I ART:作为中国艺术界与国际间的重要纽带,汉雅轩是如何将香港的区域优势与国内的艺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

张颂仁:所谓有机的整合是我们节目内容的结合。我们做不同的活动,在表面上有很多巨大的差异,可是这些差异也具有内部的连贯性,比方说对当代中国的论述、对书画的呈现、对社会关怀的表现等。这种选择一方面是基于画廊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是基于创作界兴趣的推移。

I ART:多年来,汉雅轩与诸多优秀艺术家进行合作,不少国内艺术家亦是通过汉雅轩这个平台走向国际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现今已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汉雅轩在选择艺术家及作品类型方面有哪些考虑?

张颂仁:品质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品质就是艺术创作内部的完整度。也就是说,某个艺术家无论在创作一个老的系列作品时,还是新的系列作品时,是不是能够达到其艺术的完整度。另外就是作为一个在当下推出的新的内容是不是能够提出一个立场。比方说,我们前期谈的一些从事美术的现代艺术家,他们有一种标准和追求。那时问的问题通常是,他是不是达到一个精神的高度,以及纯粹性。现在问的问题往往是艺术作品要呈现的内容及感知是不是达到一种超越于一般经验的层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还是很客观的。

汉雅轩所做的工作比较广,作为经营来说的话,大部分的时候是比较保守。所谓保守就是说,在市场上已经被认可的艺术家是最受欢迎的。那么,除此以外,我们也会介绍新人。最近这一两年,我们整合了一些已经具备资历的艺术家,其中包括长期呼之欲出的艺术家,比如像刘国松。也有一些大家还不大了解的、名气可能小一点的,但是在我的判断中值得推崇的艺术家。

每一家画廊首先都要应付基本开销,还有必须要找到画廊自己感兴趣的点。我感兴趣的点比较多元。在这些比较多元的兴趣里面,某些具有商业可能,某些则相对不大具有商业可能。我们尽量在这二者之间采取平衡

I ART:在与艺术家的合作模式方面,汉雅轩更倾向于哪种类型?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张颂仁:合作模式不能完全主观,每个艺术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些艺术家是希望建立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我也不介意这种合作方法。也有为数不少的一些艺术家在经济上长期是不稳定的,他们反而希望有一个更明确的关系。所以,我会采取比较多元的方法。

I ART:在客户群体的区域及类型等方面,汉雅轩是如何进行定位的?

张颂仁:香港的收藏群体比较复杂,有国际上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的藏家,也有一大群关注中国水墨的藏家,因为水墨这一块在香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前卫艺术的收藏群体都是比较小众的,但前卫艺术在国际上的展览更受到评论界的瞩目。

I ART:在你看来,国际收藏群体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可度、接受度是怎样的?

张颂仁:大家觉得必须要有中国的艺术,但是我觉得大家对中国的艺术的看法有褒有贬,并不是我们自己想的这么乐观,因为中国艺术家的人数比较多,可是一种很急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特别明显的。在国际上,这个也是大家看得比较清楚的一件事。

I ART:在当今的艺术生产中,你认为画廊应如何扩充主体价值,从而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张颂仁:我介绍了八个研究计划,有两个是以前做的展览,即“星星十年”以及“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其它六个都是在继续进行中的一些研究,包括“中国展示方式”、“儒家理学跟艺术的关系”、“与亚洲社会思想联动”……这些都是我的兴趣所在。

I ART:刚刚圆满落幕的《汉雅一百:偏好》不仅回顾了画廊三十年的历程,亦从一个侧面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的发展,请谈谈这个展览的构思。在未来一个时期,汉雅轩在展览及艺术项目等方面有哪些重要的计划?

张颂仁:《汉雅一百:偏好》其实是我去年跟中国美术学院的一些同学一起提出的这个方案,试图通过另外一个框架把以往一直被分割的几个艺术领域以一个统一的文化政治的角度来观看。这个框架还有很大的发挥余地。这不仅仅是汉雅轩的工作,其实也是我个人研究的框架。

我们这几个画廊做的工作很简单,画廊一年要做一系列的活动,大部分都要照顾到我们推动的艺术家,这一两年我一直在关注书画这一块。书画是我十几年来一直感兴趣的事,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太多。最近收藏界、美术馆界、评论界都开始对书画感兴趣,所以我就把我之前比较零散的一些学术关注,再加上这几十年来与书画圈的合作关系再次整合起来。这一两年,通过书画这个大题目,会做比较多的活动。(采访/编辑:王薇 图片提供:汉雅轩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