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习共享空间理念与构建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习共享空间理念与构建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Idea and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Commons

Xu Yang; Guo Juncang

(①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② Library of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摘要: 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学习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正在高校图书馆中逐步兴起并流行。本文对学习共享空间的演进、内涵、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从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三个方面对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进行了讨论。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trans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style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university library. As a new services style, learning commons has gradually raised and prevailed.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evolution, content, and characters of Learning Commons, on the ground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it from physical environment, virtual environment, and support environment.

关键词: 学习共享空间 理念构建 高等学校 大学图书馆

Key words: learning commons;idea and construction;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y librar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71-02

0引言

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读者信息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日益多样化;都促使高校图书馆不断重新审视其在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必须要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图书馆的形态、功能与服务模式,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习共享空间作为以信息共享空间为基础;以读者学习为中心;以信息集成化服务为载体;以知识创造为目标的新型服务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在国外高校图书馆中越来越流行和普及,并业已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1学习共享空间的演进与内涵

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推出了“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以下简称IA)”服务,并以此基础,不断拓展、完善,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模式。Donald Beagle认为,信息共享空间应该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第一,信息共享空间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通过具体的网络接口为使用者提供各种数字化服务;第二,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将工作空间与服务空间整合于同一数字化环境中的新型实体设施[1]。吴建中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动态的服务模式,它为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以及各类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信息共享空间有许多形式,但都有如下共同特点:第一,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第二,提高信息素养;第三,推动研究与学习[2]。信息共享空间自出现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已在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的图书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004年7月,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其成员图书馆中已有30%开展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3]。截止2009年,已经有上百个美国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间[4]。IC在形成初期主要强调信息技术与信息的整合。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交流模式的迅速发展,网络服务、信息搜集、文献获取方式的变革。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和服务目标,信息共享空间向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以下简称LC)、研究共享空间(RC)、知识共享空间(KC)等不同的方向发展。其中尤以学习共享空间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成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支持读者个性化、协作化学习和知识创造过程的知识服务创新模式。

2004年,Beagle在对信息共享空间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IC提出了改进的思路。Beagle认为,信息共享空间不能仅仅依靠图书馆,需要学校相关服务合作机构共同参与,整合这些机构的空间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学习资源、设备资源以及人力资源,通过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作为读者提供一个以学习和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无缝空间环境。Beagle把这个无缝空间环境命名为学习共享空间[5]。

2005年,Robert和Markus提出,学习共享空间是一个可以提供地点、空间、信息、策略用以解决学习中随时产生的问题的资源中心。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协作学习、参考咨询等方式得到及时解决。读者是LC的主导者,学习共享空间必须不断改进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任务[6]。

2007年,Susan McMullen提出,学习共享空间是一个从学习社会和非正式维度设计的充满魅力、吸引人的地力。它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支持读者对学术信息的使用并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思维和多样化研究技能。学习共享空间模式从功能上和空间上融合了图书馆、信息技术和其他类型的支持服务,将员工知识技能以及专家参考意见整合在一起,向读者提供统一便捷的服务。它是一个动态的空间,鼓励通过询问、协作、讨论和咨询来促进学习[7]。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学习共享空间是一种以集成多种信息资源、教学资源的信息共享空间为基础;以服务读者学习为中心;以促进创造性学习为目标,以为个性化和协作式学习、研究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参考咨询服务为手段,融信息中心与学习社区主要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服务方式和服务空间。

2学习共享空间的特点

2.1 学习共享空间的目标是成为促进创造性学习的资源中心、知识中心和空间中心。学习共享空间通过各个服务组织间的联合、合作与协同协作、交流和共享,利用个体智慧,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和知识创新。

2.2 学习共享空间强调服务的一体化和无缝化。即为了统一的目标,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员工的知识技能和专家的参考咨询以及其他类型的支持服务集于一体,为读者创造一个便于知识自由获取、舒适活泼的无缝化学习环境。

2.3 学习共享空间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通过参与者的协同与合作实现对其显性知识的共享,从而促进知识的扩展和增值;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者间的交流和讨论实现对其隐形知识的挖掘,从而为知识的创新创造源泉和契机。

2.4 学习共享空间由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构建而成。实体环境是供读者学习、交流、合作的物理空间场所。虚拟环境是为读者实现学习共享提供支撑信息网络平台。支持环境则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管理等方面。

3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

3.1 实体环境建设实体环境作为供读者学习、交流、合作的物理空间场所,通常由协作学习空间、开放获取空间和社交休闲空间等主要部分组成。按照功能划分,学习共享的实体环境通常包括以下功能区:①咨询服务区。主要由专业人士负责学习共享空间的日常管理,提供文献资源的推荐、导引、检索、查询,学习共享空间应用及数据库资源检索技巧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还将担当读者与图书馆其他部门的桥梁,及时反映读者需求,反馈读者意见。②信息技术服务区。该区域配备了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的公共查询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设备、多媒体演示设备、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高速互联网接入等现代化信息设备。并向读者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咨询服务和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维护。③个人研究区。作为供个人学习和研究的空间。个人研究区一般配置有个人电脑和高速有线网络。个人研究区可以设置成带隔挡的相对封闭的区间,以便更好的满足个人学习、研究对环境独立性和安静性的需求。④协作学习区。该区域主要用于满足读者协作式小组学习和讨论的需要。空间规模易控制在6~8人间。区域内通常配备了多媒体视听设备,有线和无线网络接入,白板、大屏幕和投影等演示设备。读者可以在此区域内开展学术交流、讨论,专题演示、讲座等以协作式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研究。同时,专家和指导老师也可以在协作学习区对研究者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协助。⑤休闲文化区。作为供读者休息、开展社交活动的自由空间和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通常提供饮料售出服务,并配备有舒适的桌椅,以及文化展览墙、宣传信息板等文化展示设备。读者可以在此休息、闲谈、喝饮料,接听电话。

3.2 虚拟环境建设虚拟环境是以互联网络为载体,是读者学习、交流、合作的信息资源平台;是连接实体环境和数字网络资源的桥梁。其主要功能在于整合数字学习资源,为读者创造虚拟学习环境、提供在线指导、帮助,支持读者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协作。虚拟环境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虚拟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由学习者、教师、图书馆员等共同构成一个交互、协作的学习团体[8]。虚拟学习社区囊括了读者自主和协作学习所需的各种数字信息资源。例如:中、英数字化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开放获取资源(Open Access)、随书光盘、常用软件等资源。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的图书馆在还将语言学习类、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学习类和教育教学类的多媒体视听资料集成于虚拟学习社区,为读者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②虚拟交流平台。网络交流平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获取资源、相互沟通的共享交流平台。目前,国外图书馆正在纷纷探索建设基于Web2.0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的信息服务平台。Web2.0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鼓励用户参与和贡献,加强用户之间共同的特点与学习共享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学习共享空间可以Web2.0中的Blog、Wiki、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Tag、IM(Instant Messenger)、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等功能集聚、整合在一起。为培养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的学习、研究、交流和协作提供开放化、全方位、多角度、交互式的学习共享交流平台。云计算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无线接入功能,读者可以使用手机、PDA等各种终端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作为资源中心的作用[9]。③虚拟参考咨询。图书馆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优势和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由图书馆学科馆员和学校专家组成虚拟服务团队,利用学习共享空间的虚拟交流平台提供各种在线的学习指导、信息咨询、学科导航、知识推介、读者定制等服务。通过实时、互动、一站式的在线服务,对读者学习全程进行帮助和指导,协助、引导读者解决在学习共享中的遇到各种问题。

3.3 支持环境建设学习共享空间的实现必须要以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强有力的支持为基础。信息技术是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维持和推动其发展的核心技术要素与重要驱动力。学习共享空间的缘起和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变革密不可分。及时、合理、有效地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可以为读者创造性、个性化、协作式的共享学习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

人力资源是构建学习共享空间中最关键和最能动的软要素。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指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的教育、能力、技能和经验直接影响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规划和运行的实际效果。学习共享空间的人力资源应当由能够胜任学习共享空间各项工作要求的多层次、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咨询团队构成。其中既有面向全体读者,以解答基本咨询问题,维护空间正常运行为主的初级咨询员;也有能够实时为读者对图书馆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解答读者所遇到技术问题的中级咨询员;还有以学科专业知识指导、学习策划咨询、信息加工推送为主的高级咨询员。

组织管理是连接共享空间各环境的纽带和空间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学习共享空间在发展目标、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方面都相对传统的图书馆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因此,图书馆应该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重新构架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较为欠缺和亟待突破的一个难题。

4结语

学习共享空间作为一种以读者学习为中心,以读者创新为目标的创新服务模式,在西方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北美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得到成功开展,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学习共享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潮流,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实现由传统事务型服务向综合智能型服务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兼容并蓄、大胆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我国高校读者要求的学习共享空间模式,对于实现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Donald Beagle. 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25,(2):82,89.

[2]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3]Leslie Haas,lam Robertson. SPEC Kit 281:'the information Commons. www. arl. Org/spec/SPEC281web. pdf,2005,6,25.

[4]D. Russell Bailev. Information Commons Services for Learners and Researchers: Evolution in Patron Needs, Digital Resources and Scholarly Publishing.www.inforum.cz/inforum2005/pdf/Bailey_Bussell.pdf. 2005,6,28.

[5]Donald Beagle. Information Commons to Learning Commons www.usc.edu/libraries/ locations/ leavey/ news/conference/presentations/presentations 9-16/Beagle Information Commons to Learning.pdf.2008,9,25.

[6]epub1.itu.se/1402-1536/2005/19/LTU-TR.0519-SE.pdf.2008,8,20.

[7]Susan McMullen. US Academic Libraries: Today's Learning Commons Mode1. /dataoecd /24/56/40051-347.pdf.2008,8,20.

[8]胡泽平,施琴芬.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结构与转化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80-85.

[9]李永先,栾旭伦,李森森.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9,(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