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是领导班子里最年轻的,多做点儿工作没关系,我还省得觉得寂寞”在同记者聊起在拉萨师专两年多的工作时于熙说。两年多前,他得知单位要选派一名干部远赴雪域高原支援建设,他二话没说第一个报了名。今天,他仍然随和而又低调地默默坚守在的工作岗位。他,就是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北京市第六批干部,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于熙。

年轻人就该历练自己

聊起两年前第一次来到拉萨的事他依然记忆犹新。“得知这个事儿,我当时第一个报了名,可名单却迟迟没有定下来。我原本以为没戏了,当时我还在杭州开会,接到确定选派我的通知,会议还没结束我就赶回来准备”,“让我来我又惊喜又激动”。于熙家中上有近九旬的爷爷、奶奶,下有七岁年幼的女儿,妻子是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三班主任,工作担子很重,又要挪出时间兼顾家庭,着实辛苦。虽然妻子和女儿满心的舍不得,但一想到他这份工作崇高而又意义重大,还是支持了他的选择。“儿行千里母担忧”,为此,家里人没少偷偷抹眼泪。

从前,孔繁森主动报名到工作,请人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孔繁森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来铭志。热血男儿大多都有一种情结:“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历练自己”。于熙本身也是少数民族——回族,他在成长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了中央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支持。他说,能够积极响应中央的政策和党的号召,能够借此了解国情、了解边疆社会,能够把北京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熟的管理经验传播到边疆,能够尽自己所能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办一些实事,这既是人生当中难得的历练,也是身为少数民族的他感恩党、感恩国家、回报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应该做的。

“高”要求“克”困难

采访于熙是在中秋、国庆中秋长假之后进行的。“我最害怕也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害怕晚上接到家里人打来的电话”于熙长舒了一口气说。双节期间,由于学校的特殊情况并没有放假。国庆前夕的一个深夜,他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得知年近九旬的爷爷病危,他才急忙赶回北京探望。谁知国庆中秋期间,爷爷与世长辞。虽然亲人离世,心情沉痛,但他的心里还是牵挂着远在拉萨的工作和学生们。于熙说:“拉萨的学校没有放假,工作还没有完成,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而耽搁!”于是他整理好心情,怀着悲痛的心情,假期还没完,他就赶着回拉萨的学校开始工作。“他没有因为私事而放下公事,这种崇高的敬业精神让我们很感动。”于熙的同事如是说,“他对待工作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不怕麻烦,不怕辛苦!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丝不苟,为人亲切热情,踏踏实实!”进藏工作以来,于熙一直严格遵守中央、北京和自治区对干部关于保证在藏率和在岗率的要求,除2010年10月因公返京一周以外,2011年全年整整在拉萨工作了十个月,其间没有请过一天事假、病假,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兢兢业业坚守在工作岗位。来两年多,从前那个白白胖胖的斯文小伙儿不见了,现在的他皮肤变黑了,人也变瘦了。在这里,他体重整整减了二十斤!女儿暑假来拉萨时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爸爸,你都快成藏族人了!”

于熙任职的单位是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全区唯一一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学校。于熙任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教学和科研工作。于熙对自己要求严格在学校有口皆碑,他这种“高”要求体现在工作上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他说:“确定一个高水准的目标,会逼着我们去爬坡,不断给自己增加压力,这样工作便能更好更顺利的开展。”由于任职岗位的工作对于于熙来说属于全新领域,工作一向认真负责的他根本顾不上身体的高原反应,硬是坐不住想上岗开始干活儿,领导和同事都劝他多休息,工作慢慢干。他却不听劝,通过一系列深入地亲自调研,短时间内基本摸清和了解了这所学校的现状。每一个星期,他都坚持到分管部门,了解教师们和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周的工作情况,直到现在他都是风雨无阻。于熙总是认为“我是领导班子里最年轻的,应该多做点些事情,工作分内的事情要做好,自己工作分外的事情也要做好“,所以凡事他都亲力亲为,毫不懈怠。由于当时师资不足,他还破天荒的作为校领导,亲自给学生上了两个学期的课。作为高校的领导干部,既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做好管理工作。工作上的强度和难度都比单纯作为教师要大要强。特别是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他还每天坚持做下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学校办实事

“第一次踏进这所学校时,内心有些沉闷,学校太小了”!于熙感慨,“这所学校跟内地的学校相比较,规模小、占地面积少、老师的人数少,而且硬件设施也很不完善,和内地高校相比较确实落后”。于熙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提高科研工作水平上。他牵头制定了专业负责人的评选办法、骨干教师评选办法、科研工作条例、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科研工作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规章制度,实施两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改善学校环境上,在主要领导的支持下,他牵头完成了学校校园保洁工作调整办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训征集、校训石景观建设等工作。如今一走进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独具民族特色的成为学校标志性景观的校训石。

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艺术的一枝奇葩。很多传统音乐的传承依靠民间艺人口口相传,不易保存,随时有失传、流失的可能。于熙看到了这一点,他主动争取主要领导支持,学校投入了资金,建起了学校音乐制作室。学校定期组织专业师生到各个地区采风、收集、记录传统音乐,在音乐制作室通过用现代化音乐制作的方式整理、记录并保存下来。“这项工作就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这既有利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又可促进我校音乐专业建设和发展,一举两得,非常有意义!值得做!即使我三年工作结束以后,这项工作并不会结束。”于熙如是说。

记者手记

“记得刚来时,学校为我们干部举行欢迎仪式,听着热情的藏族民歌,看着欢快的舞蹈,顿时我热泪盈眶,泪止不住地流。”采访中于熙不经意间的话语,让坐在对面的我顿时感觉到一股暖流涌入心头。藏族同胞热情好客、藏族同胞善良勤劳;干部无私奉献,干部无怨无悔。我深深地相信:祖国的这片大美雪域圣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181名中国人的南极之旅

181名中国人,近两万公里飞行,11天海上航程,去往地球最后一片净土。环球旅行家、德迈国际的创始人林建勋说,“去南极就像一种瘾,让你欲罢不能。”所以,他又一次出发了。这是他的第五次。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著名极地科学家李栓科显然会举双手同意这个说法,因为这已是他的第六次。由181名中国人组成的“中国国家地理号”首航南极团队,在这两个“南极控”的带领下,于2012年11月29日从北京出发,飞越大半个地球,一路向南。他们互称“鹅友”,鹅友们大部分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

咆哮西风带成了“上帝摇篮”

这个地球最南端的小城海边有一个路牌,用英文写着“世界尽头”。从北京出发,11个小时飞到巴黎,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9小时,然后13个小时飞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停留一晚后,再包机3个半小时飞到地球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从这里登上“南冠号”出发南极。

单程30多个小时的飞行,可谓是一个极其“折腾”的行程。但从9岁的湖南小朋友汤昊烨,到72岁的云南老画家李忠翔,每一个“鹅友”对远方都充满向往,没有一个人叫苦。甚至有一位50多岁的鹅友在临行前摔伤了脚,带着矫正仪,她也一路同行,连登陆都没落下一次。真正的旅程从12月1号,乌斯怀亚登船开始。这个地球最南端的小城在靠近海边的位置有一个路牌,用英文写着“世界尽头”。鹅友们登上的“南冠号”属于法国庞洛游轮公司,于2011年下水,排水量约1.1万吨,载客量200人,是目前20多艘南极游轮中最新、最先进、最豪华的一艘。此后的十天,这艘船将载着这181名中国人,从“世界尽头”出发,继续一路向南。

在路上的状态,已完全不同。随着手机信号在茫茫大海上的消失,每个人都更关注周围的美景、伙伴和自己的内心。著名投资人但斌在微博里这样写道,“1日晚8时从乌斯怀亚出发没多久手机信号就完全没有了,仿佛一下回归到原始状态。此刻就是有天大的事情发生,也与你无关。”手机没有信号,网络也并不通畅。不过船上的日子,远比想象中要充实很多。但一切都要先从穿越西风带开始。很多鹅友在出发之前都已经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资料看了一遍又一遍——西风带环绕南极大陆,是前往南极的必经之地。由于地球自转影响,这一区域会刮起西风,西风顺地球绕一整圈而没有任何障碍,于是越刮越快。同时,南印度洋的暖气洋流遇到南极的冷气洋流,会加剧风浪的旋转,极易形成气旋。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大风浪区。7级以上的大风,每月可达半个月以上,形成“咆哮西风带”。处于西风带上的德雷克海峡也因此被人称为“魔鬼海峡”。不过,令所有人倍感幸运和惊讶的是,在“南冠号”出发之后30多个小时穿越德雷克海峡的过程中,居然一路风平浪静。有“鹅友”准备了多个国家的13种晕船药,最后居然发现无用武之地。船上的探险队队长路易斯对我说,这哪是德雷克海峡,简直是“德雷克湖”。“咆哮西风带”变成了“上帝的摇篮”。

到南极就像一次内心的修行

那种纯净是一生中第一次遭遇,仿佛可以洗净世间所有浮躁。在穿越“上帝的摇篮”的同时,船上的日子由此展开。一个重要的团队开始走入181名鹅友的生活——由生物学家、海洋学家、地质学家等来自多国的10位科学家组成的探险队。这是一支名符其实的探险队,几乎每个人都有着精彩而传奇的经历。探险队长路易斯,法国人,早年从事金融行业,曾在巴黎银行担任风险分析师,酷爱探险和极限运动。苏珊,60多岁的老太太,剑桥大学博士,地质学家,曾在英国教过8年的中国太极。马萨尔,哥斯达黎加人,他的专业是鸟类专家,不过他有一个更神奇的绰号“绳结之王”。在后来两个小时的演示中,他打出了无数漂亮而复杂的绳结,没有一个重复。等等。有了这支队伍的参与和陪伴,船上的日子比想象中更加精彩。

登船第一天,探险队长路易斯重点介绍了《南极公约》,对于如何保护“地球最后一片净土”,作出了极其详尽的指引。从第二天开始,“南冠号”接近南设得兰群岛,探险队长路易斯选择了一个浪漫的地方作为此次行程的第一次登陆点——半月岛。上千只帽带企鹅,就这样从冰天雪地中走近到鹅友们身边。一位鹅友后来在微博中如此描述当时所感受的震撼——“你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那一刻的惊喜与激动,一切来得如此突然,突然间梦想的圣地就这样呈现在眼前,那种纯净是一生中的第一次遭遇,似乎可以洗净尘世间所有的浮躁,然后我们的小黑白就那么可爱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没有害怕,只有好奇,我想我们都醉了,从踏上南极的土地,直至午夜的狂欢,我们一直在醉中。”

很多人用了同样八个字来表达此行的感受——“藏龙卧虎、受益匪浅”。南极是全球最昂贵的目的地之一。有人开玩笑说,181名团员的财富相加起来,一定是一个天文数字。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比如房地产、采矿业、广告、IT、金融业等等。“这是一群极其精彩的人,平时隐藏在各个角落。也只有在南极这样的旅程中,你才能见到这么一大群”,林建勋总结说。而这样一群人难得地聚在了一起,就如核聚变一般,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很多反应,产生了很多能量。环保的理念,随着整个旅程的深入,也不断地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李栓科介绍说,1961年生效的《南极公约》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冻结所有国家对南极的领土主张,且规定缔约国不能再对南极发出领土要求;第二,南极领土上不允许任何军事行动。此外,南极条约体系还对环境保护做出了严格规定,比如,所有的南极游客不能向船外扔任何垃圾。在登陆南极大陆之后,不能在陆地上留下任何东西,也不能带走任何东西,哪怕一块石头。每次登陆之前和登陆之后,要消毒靴子,不能将任何外来物种带入南极。比如,著名的“5米原则”——游客离动物的距离,必须保持在5米以外。除非动物主动走近你。在南极以外的所有地方,人类都已经习惯了做主人,要控制一切。但是在这里,人类只是客人。林建勋说,到南极就像一次内心的修行。他见过很多人,人生态度由此出现了奇妙的转变。很多人变得“更爱护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人,更会珍惜,更懂得化繁为简”。

张琳据《理财周报》谭昊/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