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综合起来,把英语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方式。将从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内涵策略,解决英语生活化应该怎样把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学生具有的知识经验结合,以此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这也是进行本次研究的初衷。

关键词:英语教学生活化;小学英语;生活化的内涵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只注重学生单词和句子的学习,忽视了英语在生活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学生在学习了部分英语之后只记得英语的单词和句子,没有办法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对英语失去了学习信心和乐趣,而英语教学生活化使得英语变得更加贴近中国实际。

一、什么是英语教学生活化

最近几年,新课改不断发展,让生活化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吸引了很多老师和专家的关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关于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专家们对这一相关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关于到底什么是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也基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多数教师都认为,英语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英语的学习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自我生长环境中的种种作业活动和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进行体验,以此形成师生之间新型的“我和你”的关系,就像朋友之间相互的语言交流。这给英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直观。

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表现。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活化的教学要注重相互的交往和对话,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知识,培养情感和价值观。

二、英语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生活,也要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再从英语生活化的理念出发,通过生活交往过程,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将有利于课堂教学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到塑造学生价值观的整体塑造,有利于强化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现实的需求。不管怎样,英语教学的生活化,顺应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潮流,有利于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提高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在生活中运用英语交流的兴趣。

三、实施中具体的策略

1.在内容设计上贴近生活

把课本上的单词学会、把句子读通、把语法学懂,其价值是很小的。教师时常错误地认为其任务是仅仅根据教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经验进行教学。比如,My hobby is play soccer. I am a girl. I can try. My favourite fruit is apple. 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来学习,如此能够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不仅是单单学习一些枯燥乏味的单词。

2.贴近学生的家庭

家庭的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家庭成员、家庭关系、家居环境都可以是教学内容。比如mother/ father/grandpad等,都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照片或者家人的照片来学习,并且同学之间要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也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把生活和学习融汇在一起。

3.创造合适的校园环境

学习成长是要依靠环境的,学习英语也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学生一天时间所处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所以校园环境就变得很重要了。我们可以在办公室,或者班级设立一些专门的区角设置双语的标牌儿。如CLASS,TEACHER’S OFFICE,TOLET等,或者举办一些关于英语的比赛和活动。

4.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多姿多样的。学生时常去公园、商店、超市等很多地方,也能看到很多商品、很多乐事。老师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相关的和可以挖掘的资源融入教学中。比方说,在学习食物和衣着时,就可以用What ‘s your favourite frute?How much it is?让他们发现原来英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如果有一天遇到了外国人,应该怎么办。让学生了解在英语问题下怎样表达,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新的一轮英语小学课程改革中,要强调教师的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实践经验。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把生活与英语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英语课堂在情境交际中“活”起来[J].教育现代化,2016(6):256-259.

[2]罗娟.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培训,2016(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