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厚重灵动高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厚重灵动高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11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卷第36题的评析,指出该题在命题的立意、具体材料的运用、考查范围和知识点的把握、试题形式、教材联系等方面具有厚重灵动、宏大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 2011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卷历史试题第36题

2011年高考已经成为历史,安徽省是自主命题的省份之一,2011年高考文综卷呈现出许多亮点,其中历史试题更具特色。

一、第36题试题解读

1.试题再现。

36.(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2.试题解读。

问题(1)的考点是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考查核心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应教材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第3课第三目内容。跨度时间长,但内容较少,是一个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完整专题。要求学生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连续的清晰认识,包括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本题设问较为明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材料解读能力,判断考查的是科举制。

问题(2)的考点是梭伦改革,对应教材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第5课内容和选修一第一单元内容,以具体历史事件切入,内容丰富,要求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对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明确认识,尤其对梭伦改革要有充分了解。

问题(3)的考点是比较分析题型。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雅典民主政治进行比较,要求学生掌握二者的发展变化和影响,该题要求学生具备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二、第36题的特色与立意

1.厚重的人文气息。

第36题通过考查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在高考中的重塑。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从汉朝的察举制开始已初具规模,影响很大,而科举制更是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一千多年。试题展示了中国古代对文官选拔、对国家管理、对文化思想的重视。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是梭伦改革。试题以梭伦改革为切入点,把西方古典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表现出来。二者的对比,表现出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试题所体现出的厚重的人文气息同样具有时代价值。当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该题通过对中外历史上制度文明的考查,让学生感受世界不同文明。

2.回归教材,高于教材。

两则材料的考查范围、知识点在教材中,而材料来源于教材外。在考查范围和考点上回归教材,在形式上灵活多变。材料一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知识点和第(1)问的答案在教材中。材料二关于民主政治制度的知识点和第(2)问的答案也在教材中。第(3)问就需要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贮备和宏观历史对比分析的能力,已经不局限于教材之内,而体现出灵活、新颖的特点。

教材是高中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都应该以教材为主,并辅之以相关的学科知识。完全依赖教材和完全脱离教材都是不科学的。

3.通史性和历史的整体感相结合。

试题以中外历史相结合的宏大篇幅再现中西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所要考查的大范围是学生对整个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古希腊时期的民主政治的了解与认识。二者的历史过程非常完整,且时间跨度大。材料一以考查在中国古代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为核心,表现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文官选拔制度,具有历史的整体感和通史性质,打破了传统的以具体的、单一的知识点的格局。

历史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不可割裂。高中历史以模块、专题教学为主,但历史的内在连续性和整体性无法回避,更没有必要回避。学生掌握了完整的史实才能有对历史的宏观认识与把握。

4.全球史观的宏大视野。

选材的来源既有中国古代文献,又有外国著名学者的史学著作;范围包含东方文明的主要代表――中国,又有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内容包含中国两千多年的重要史实和西方古典文明时期的重要史实,选材的范围和角度相当广阔。第(3)题把中国文明的典范科举制与西方文明的典范民主政治制度相比较,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待世界上两种不同文明、两种不同文化的发展历程。

最后一小问又从古代延伸到今天,探索两种不同文明形成的不同文化观念。试题以全球史观为理念,再现了中西文明发展的宏伟篇幅,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对世界的总体概况有一个全新体会。只有开眼看世界,才能拓展知识,开阔心胸,高中生需要这种视野,需要对祖国的辉煌文明和人类的所有文明有所知、有所体会。

总之,通过对2011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卷第36题的评析,可以看出该题在命题的立意上、具体材料的运用、考查范围和知识点的把握、试题形式、教材联系等方面具有厚重、灵动、宏大的风格与特点。该题以新颖独特的形式,以高瞻远瞩的视角,为以后高考历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