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州区域高等教育与产业集聚适配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州区域高等教育与产业集聚适配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苏州产业集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考察,预测苏州“十二五”发展期间产业集聚人才需求的规律和特点,分析了高等教育与产业集聚适配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产业集聚适配

产业集聚是一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公司或机构聚集在一定区域内特有的经济现象。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创新技术和社会服务,影响着产业集聚的速度和发展质量。同时,产业集聚的经济形式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速度、规模和质量。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要求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必须与当地产业集聚规模、类型、层次、速度等方面适配。

一、苏州产业集聚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地处长三角的苏州借助资源和市场优势,围绕传统、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成为苏州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是地方财税收入的主要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苏州的产业集聚主要有以下5种类型:一是自发成长型产业集聚,如以吴江盛泽镇为中心的丝绸产业集群,形成于历史上“日出万绸、衣披天下”的盛泽,目前有纺织厂2000多家,纺织贸易商行6000多家。二是企业扩张型产业集聚,如张家港的沙钢集团,是一家上市企业,起步时以生产钢铁原材料为主,近几年加快自身产品裂变,2009年投资300亿元建设玖隆钢铁物流园项目,将集科研开发、现货和期货交易、加工制造、物流、进出口保税等功能于一体,预计5~10年内,能吸引2万多家企业入驻,实现2000亿元的贸易额。三是市场带动型产业集聚,比较成功的是蠡口家具城为中心形成的家具产业集群、常熟服装城为中心的服装产业集群,各自带动了周边数千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四是外资带动型产业集聚。这是江苏产业集聚中发展最快的类型,主要集中在昆山、太仓等地区的机械、化工、电气等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和外资,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五是科技驱动型产业集聚,如工业园区的动漫科技城、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它是今后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方向。

苏州“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的集约发展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即通过完善促进要素集聚、空间集约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源集约利用,倒逼经济转型。规划要求加快建设18个在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42个在建市级服务业集聚区。集聚产业要选择那些能体现产业发展新趋势、代表最先进的创新技术的产业,给予资源和政策的支持,鼓励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以张家港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常熟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昆山光电产业基地、吴江光电缆基地、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苏州高新区新能源科技产业园、吴中药港、苏州(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载体。到“十二五”末,培育30个以上市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到50%。

二、“十二五”期间苏州市人才需求的特点

一是人才需求总量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苏州人才总量达145万人,年增长率为7.8%。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重点和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增长率达到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倍以上。二是高层次人才需要量急剧增大看,人才队伍整体层次水平明显高。以苏州高新区为例,2015年与2009年相比,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将由1.04%提高到2.31%,数量的增幅约142%,本科生的数量增幅约67%。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增幅加快,是科技创新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智力保障的需要。三是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人才需要量激增。如苏州高新区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的年均增长为80%左右,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专业人才的年均增长为25%左右,而服务外包接包、离岸执行方面的专业人才增长率分别为80%和50%左右。

三、苏州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集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

一是与产业集聚发展需求的规模和层次不对称。“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的人才需求大致在45万人左右,每年需求量在7万人左右(不包括工人岗位),应届毕业生占一半以上。根据录用的情况看,为了缩短适应期,企业更喜欢本地高校的毕业生。也就是说,“十一五”期间每年苏州市的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占去了两万左右的需求岗位。目前为止,苏州具有研究生层次的本科只有苏州大学1所,其它公立本科2所、高职院校8所,加上部分学生流入上海地区,苏州高校培养的学生远远无法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数量需要。苏州市的高职院校多数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方面差别很大,仅靠苏州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十二五”期间的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

二是与产业集群的专业需求结构不匹配。客观地讲,目前苏州市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满足了苏州“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但与“十二五”规划的产业发展还对称,人才的培养层次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的不一致。由于电子信息、机械产业是苏州“十一五”期间规划的重点发展产业,人才需求量要占到总量的一半左右,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因此,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这两类专业,目前这类专业的中低端人才已经过剩,高层次人才比较紧缺。由于专业调整和建设需要师资、课程、资金、设施等的积累,因此尚有近4/5的专业仍“游离”于“十二五”规划的产业集群之外。针对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产业、新工种、新岗位的相关专业开设数量还没有到位,如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技术和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物联网、新型显示)有关的专业设置不够。

三是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合作关系发展不平衡。本科院校通过积极创建科技园,积极打造与产业结合的实践平台,引导科研项目集中在产业重点和新兴产业上,创新资源发展很快。然而,占苏州高校主体的高职院大多数与企业的联系还建立在学生实习的关系上,合作的途径和平台不多,并且还局限在传统产业和低技术产业上,特别是与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关系还没建立起来,科技转移平台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与产业之间缺乏多元化的信息、物质、能力交换通道,严重影响了高校有机融合于产业集聚的发展中,专业人才的不足也制约了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