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逸出尘,入古出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逸出尘,入古出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记载没骨花鸟源于佛教并伴随之进入我国的“凹凸花”,且在唐朝、五展并不断完善。宋代郭若虚有书云:“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黄筌虽然画过没骨画,但是画风仍以“黄家富贵”为主。元、明两代没骨画甚少,至明代后期,几乎失传,后经清初恽寿平继承、变革创新后,没骨画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清逸出尘

“清逸”为清新脱俗,给人以安乐闲适的感觉。恽寿平的花卉,采用没骨法,继承并发展了徐崇嗣清丽雅致的特点。恽寿平虽学古人,但又主张创新,于是他的绘画有了一个特点: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再用颜色染之并补足,点染并用。相较于徐熙的落墨花卉另有一番韵味。潘天寿把恽寿平的画法称之为“纯没骨派”,他说:“恽南田以写生称为一代大家,其法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别开生面,为纯没骨派。”恽寿平的画设色不用纯墨,他用清墨加入颜色和脂粉调和后直接绘画。所谓的清墨就是纯墨加水,分为五种颜色,而最淡的一种墨即清墨,清墨需要很多的水分。恽寿平能够把清墨用的如此独到,其诀窍就是善用水,而绘画出来的花卉即真实又生动,颜色鲜丽而又不俗艳,浓厚而不刻板,直至今天看起来还是清而有神。

恽寿平曾提出“幽淡原真性”,他的画设色清逸幽淡,这就是受益于他继承了前人追求的“逸”的传统,他说过:“前人用色,有极沉厚者,有极淡逸者,其创制损益,出奇无方,不执定法。大抵秾丽之过,则风尘不爽,气韵索矣。惟能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为郁滞,传染愈新,光晖愈古,乃为极致。”

《荷花图页》,荷花的花头和盛开的荷花则用大笔先蘸粉或蘸藤黄浅赭,后蘸署红,然后笔肚、笔头吸清水,一笔下去,水色互渗相撞,变化是极为丰富的。花瓣的转折处留下了细细空白,也表现了荷花在自然变化中的清逸优雅,让人感觉美不胜收。在花卉写生的生活中,恽寿平精通宋元画法,而且以元人秀美、幽淡之笔改造了宋院体刻板、拘谨、绮靡的缺陷。在他54岁时所作《设色花卉图》中的《秋海棠图页》,画中海棠的枝杆水嫩润泽,在其中错综交叉的枝杆都以书法的笔墨绘出,轻灵而幽雅。在他的画中,无论是设色还是笔法,都极力追求着淡雅,恽寿平虽然对淡雅的色调有着特殊的喜爱,但他也并不排斥艳丽的色彩,就如《秋海棠图页》中花蕾部分色彩浓艳,但也透着清逸之感,他用重色积点在浅色之上,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既真实又生动,秀美中透露着幽淡之感。

二、态韵色光

恽寿平注重自然,看重写生,认真钻研没骨风格,他不但在家里种植花花草草,还经常到大自然中写生,细心观察研究花卉的颜色、光泽、神态和神韵,使笔下的没骨花卉大放异彩。恽寿平曾说:“写生之技,即以古人为师,犹未能臻至妙,必进而师樵造化”,“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不必问其神韵矣。”所以他认为画家应当首先注重的是神似,但如果离开了形似,神似就没有意义了。

恽寿平注重“形似”,但更注重“神似”。在他的《罂粟花图》中,红色的花朵被绿色的花托包裹着,花托透着花朵的颜色,花朵上亦印上花托的颜色,呈现出了交融的效果,是形象即真实又显得绰约多姿,形神兼备,清新淡雅。他从观察花卉上的光线变化到花卉的色彩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神韵,才是画者所要描绘的,他曾在《虞美人》作题跋:“其花有光有态有韵,绰约便娟,因风拂舞,乍地乍扬,若语若笑。……盖色光态韵,在形似之外,故得之者鲜也。”

恽寿平喜用墨加入大量水分,再用色彩和脂粉调和后直接用毛笔绘之,来表现所要描绘的花卉,使花卉既真实又生动,达到了形似与神似相结合的效果和境界。所绘的《碧桃花图》,枝杆用赭石,花朵用白粉和极淡的朱砂、洋红调和,花瓣绘得层次分明,花蒂以胭脂点缀,叶子用浓淡不同的藤黄、花青相调和,再以墨绿勾叶筋,整幅画色彩雅淡,碧桃花的形象真实生动,且洋溢着浓厚的春意,形神兼备,风姿绰越。他正确的糅合了黄筌、徐熙两派技法,不仅重视写生,力求形似,而且强调“与花传神”、“为花写生”,力去华丽奢靡,追求雅淡。

在绘画上,恽寿平不仅讲究笔墨意蕴,而且对绘画上的形与神、虚与实都有独特见解。对于意蕴,他认为绘画要生意,画家必须要生情,将自己的情感借助于画中的形象来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观画者产生共鸣,也主张在作画过程中必须要有丰富的情感,在一点一画间注入自己的情感,将画与人的情感相联系,才能使画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于画传神。

恽寿平笔下的花卉挺秀俊美,因不时出门到外观察写生,对各种花卉的形、色、光、态、韵和神,都作过认真和仔细的观察研究,以调和巧变的色彩为主要方法创新没骨法,把握住色彩的合理运用,用笔和设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光鲜夺目的没骨花卉,笔法秀逸清劲但不见笔墨痕迹,设色醇厚而不凝滞,艳丽而不华靡,融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达到了所追求的色、光、态、韵俱佳的艺术效果。

三、出其新意

人类历史文化是有传承性的,不断发展的,所以才有了积累,才能进行创新,在绘画理论上来说是师法造化,恽寿平的花鸟画非常重视这一原则。

“作为画家的恽寿平努力维护遗民品性,并将这一品性融入画面,营造了发人深省的意境——这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保留。”他不但在绘画中体现了浓厚的遗民情怀,而且还积极地研究和学习前人的绘画技法,因为技法是以前人积累的经验为基础的。

恽寿平著作《南田画跋》中有三分之一是分析和品评古代大家画作,可见他对“师古”传统是非常重视的,但这对他要求绘画摆脱传统并不相矛盾。他主张在创作中学习传统,遵循传统,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在传统中创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一生都在吸收前人的精髓,对元代画家黄公望很是尊崇,他认为学习黄公望若是随波逐流,有意模仿,就会把前人的画法都给糟蹋了,他厌恶这种陋习,决定自己创新,一洗画坛中萎靡不振的不良习气。

“师古”与“创新”,在艺术史上二者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恽寿平也深刻的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著作《南田画跋》提出:“宋法刻画而元变化,然变化本由于刻画,妙在相参而无碍。习之者视为歧而二之,此世人迷境。”恽寿平“师古”的目的正是创新,他把纠正当时画坛上的弊端陋习作为己任,“后世士大夫追风效慕,纵意点笔,辄相矜高,或放于甜邪,或流为狂肆,神明既尽,古趣亦忘。南田厌此波靡,亟欲洗之,……根于宋以通其郁,导于元以致其幽,猎于明以资其媚,虽神诣未至,而笔思转新。倘从之而仰钻先匠,洞贯秘途,庶几洗刷颓靡,一变还雅。”他指出了学习先贤的必要性,重视绘画技法的学习和运用。恽寿平不但对宋人工笔花鸟和元代水墨花鸟反复临摹,还与好友唐芡虚心讨教:“时与唐长公斟酌没骨画法,祖述宋人规矩,兼师造化,逸趣飞翔,庶几洗脱时径。”然而这种临摹并不主要临摹前人的笔墨技法,而是前人笔法之外的意韵,超越技法的意境,这就是技法的创新,是技法的灵活运用。

“作画须犹入古人法度中,纵横恣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