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台湾电影·金马·50年流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台湾电影·金马·50年流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60-70年代:“健康写实主义”

在台湾,台语片(闽南语)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台湾是电影中的主流,60年代台湾开始推广“国语”,禁止青少年学生使用台语,并且创办金马奖明文规定,只许国语电影参赛。国语片便成为后来台湾电影的主流。

1960年,随着美国总统访台,台湾的“外交”和“军事”趋于稳定。往后台湾经济高速的成长,使得一味强调战斗和防谍的电影在这种背景下过于紧张,于是兼顾政治宣传目的,又能适应市场口味的“健康写实主义”创作路线应运而生,主要歌颂人性的光辉和人间温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李行导演的《街头巷尾》、《蚵女》和《养鸭人家》。其中《养鸭人家》荣获了当年的金马奖多项大奖。

琼瑶式爱情文艺片和武侠电影,在此后的20年间,也是台湾电影的创作主流。其中《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我是一片云》等爱情文艺片和《大醉侠》、《侠女》、《龙门客栈》成为那个时代的热门影片,捧红了“二林二秦”(林凤娇、林青霞、秦汉、秦祥林)以及甄珍、邓光荣等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也成就了胡金铨、李行、白景瑞、宋存寿等第一代导演。

80-9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

从80年代初期开始,以侯孝贤、杨德昌、陈坤厚、张毅、柯一正、曾壮祥等中青年导演,开始旧有话语体系,尝试从内容到形式上的革新。

他们更多面对现实,不再强作清纯公主不食烟火,也不打造钢索弹簧床制造飞天入地的英雄。新一代的电影人努力将个体对于成长的记忆作为创作的题材,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成长的细节,通过现实笔触,尝试从多种角度寻求台湾人的身份认定。诸如《光阴的故事》、《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

以往的古典叙事与“影戏”传统逐渐退位,作者论与电影风格露面登场,并且拥有更为一致的美学目标。电影学者卢非易评价,“台湾电影进入新的创作年代,一个以光影写历史的年代”。

1987年台湾电影发生重大转折,新电影数量连年的下降,香港电影称雄台湾市场,台湾电影进入低谷期。于是致使第二代新导演的栽培也以失败告终。因为台湾本土电影严重缺乏,此后的十几年间,台湾的电影市场几乎被香港电影所占据。

90-00年代: 新新电影时代

台湾新电影作为一个电影运动虽然在1987年结束,但随着威权政治时代的结束,台湾的政治开始走向宽松和民主,电影的创作语境也获得“解放”,一群借助于台湾电影辅导金而崛起的年轻导演们年轻化的作品开始出现,即新新电影。

这一时期台湾影坛涌现出了李安、蔡明亮、赖声川、王小棣、徐小明、林正盛、张志勇等导演,被称为“新浪潮第二波”。他们大多淡化了对政治的热情和前辈电影人沉重的历史感与社会意识,只关注现代青少年的感情、渴望、焦灼和想象。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叙事结构,但却各自追求其笃信之风格或视觉语言,有浓厚作者电影色彩。

但是这批新导演们对于电影的热情又过多地“自我迷恋”,几乎只能靠“国片制作辅导金”,而并非依靠普通观众与市场依托。其中不乏为了入围、获奖各大电影奖,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影展电影”。

2008以后:青年导演的力量

2008年之后,台湾电影自九十年代中期的低谷期仿佛回暖,先是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取得约4.5亿新台币的票房横扫华语电影台湾票房记录,随后《九降风》、《艋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赛德克·巴莱》等给人耳目一新的年轻导演的作品也横空出世,让世人看到台湾电影的新希望。

素有台湾电影教母之称的焦雄屏,也将这一奋起的年轻导演称为“超过世代”,期许他们超过前几个世代的沉闷。也有影评人将这股青年导演的力量视为台湾电影走出低谷的希望,“电影进入黑暗期有十年了,终于又可以重见天日”。

和台湾电影这一代代电影历史的流变一样,台湾电影金马奖也经历过牵制、冷落、弯路,如今它更像一个以电影为使命,对保持着电影创作初心的工作者,宽容、支持,坚持着创新,与自由。

无论时代如何更迭,金马电影的品质与口碑,对于时代的关照与作为电影记叙生活最根本原则这一项,一直没有改变、动摇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