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辽宁省锦州棉区棉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辽宁省锦州棉区棉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锦州地区棉田棉铃虫1年发生2代,主害代为二、三代。通过对近年来棉铃虫发生情况调查分析,提出种植方式改变、外区域棉铃虫发生重、天敌种群数量减少、偏重药剂防治、轻视诱杀防治是棉铃虫加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棉铃虫综合防治中强调运用应急防治和长期控制相结合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棉铃虫 发生规律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97-01

棉铃虫为分布广泛的杂食性多寄主害虫,全国各地均大量发生,主要寄主有棉花、玉米、烟草、番茄、西瓜等农作物及枣、苹果等果树林木。幼虫取食嫩梢、叶片和果实,叶片被蚕食造成缺刻和孔洞,果实被害后形成大的孔洞,引起枣果脱落。

棉铃虫是锦州棉花的主要害虫,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棉田棉铃虫发重来发生严重,其中1996、1999年为中等式偏重年,1992年为特大发生年,其他年份均为大发生,发生面积为同期植棉面积的100%.一般年份二、三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均在50粒以上,防治不及时可造成40%以上的产量损失。近年来,又有持续上升趋势,对棉花产量造成极大影响。

1 发生规律及发生为害特点

1.1 发生世代和发生期

通过对全市棉田2006-2010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锦州棉铃虫主害为二、三代,个别年份出现一代和四代棉铃虫。

1.2 生活习性

辽宁特早熟棉区年生3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豌豆、亚麻、蔬菜,第二代成虫始见于7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盛发,主害棉花且虫量十分集中,约占总量95%。第三代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花生、豆类、番茄等,虫量较分散,棉田内占50-60%,三代成虫始见于8月上中旬,发生时间长。棉花6月份进入现蕾盛期,一代棉铃虫的卵主要产在棉株嫩头、嫩叶正面,现蕾早长势好的棉田着卵多,卵量大,受害重。二代成虫于7月及8月上旬盛发,把卵产在棉株顶心、边心的嫩叶及嫩蕾苞叶上,蕾花多、生长旺盛棉田着卵多,三代成虫于8月中下旬盛发,卵多散产在嫩蕾、嫩铃苞叶上,三生期长,发生量大,后期旺长、迟发棉田受害重。成虫于夜间产卵,每雌平均产卵1000粒,卵发育历期15℃为6―14天;20℃,5―9天;25℃,4天;30℃,2天。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第二天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第四天转移到幼蕾上蛀孔,2龄后钻入嫩蕾中取食花蕊。3―4龄幼虫主要为害蕾和花,引起落蕾,5―6龄进入暴食期,多为害青铃、大蕾或花朵,为害青铃的从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虫粪粒大且多,幼虫有转铃为害习性,蛀害蕾铃时身体后半部留在外边,整个幼虫期可为害10余个蕾、花、铃。阴天老龄幼虫常盘踞在花内取食花器,三龄以上幼虫常互相残杀幼虫大多数共6龄,个别5龄或7龄,幼虫在不同温度下发育历期:20℃为31天,25℃为22.7天,30℃为17.4天。老熟幼虫在3―9cm表土层筑土室化蛹,土室具有保护作用,羽化时成虫沿原道爬出土面后展翅,冬耕冬灌破坏土室,影响羽化率。

2 影响棉铃虫发生的主要因素

2.1 种植结构变化和棉田水肥条件不断改善,为各代棉铃虫提供了适生的环境和适宜的食物 棉田面积相对集中,长势好,为棉铃虫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食源。近年来经过农业产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锦州市棉花种植面积相对集中连片,90%以上棉田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播种早,发育快,长势旺,后期不早衰,为二、三代棉铃虫产卵和发育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2.2 天敌种群和数量减少

锦州地区为老棉区,存在棉田用药次数较多和用药量偏大。导致棉田棉铃虫天敌种群数量明显减少,天敌控制力降低,加重棉铃虫发生。

3 棉田棉铃虫防治对策

3.1 准确测报,适期防治 采取专职测报员定点观测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的办法,利用黑光灯、杨树技把诱蛾、查蛾、查卵、查幼虫,统计汇总、分析虫情、虫情预报,为棉铃虫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在成虫不同测报技术中,杨树技把准确率最好,黑光灯次之,性诱剂最差。在棉铃虫中期预测中利用期距法预测卵高峰可信度在80%以上。

3.2 遵循正确的防治策略

防治棉铃虫,要重视一代防治,狠治二代,压低三代,扩大四代的防治范围,要对棉花以外的玉米、甘薯、大豆及特殊环境,采取综合性措施,同时防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控制其为害。

3.3 农业防治

多年来实践证明,棉田布局的状况如何,对防治棉铃虫的效果关系很大。在作物布局上,提倡棉、粮间作,棉株10 m之间种2行玉米,可诱集棉铃虫产卵,使棉田落卵量减少40%~50%,还利于天敌的增殖和向棉田迁移,增加对棉铃虫的控制力;棉田地选择远离杨树林地块,并铲除棉田地头杂草;利用棉铃虫产卵习性,结合打顶尖、围尖并带出田外处理,减少卵量;结合田间管理人工捏杀幼虫,减少虫口基数。

3.4 强化自然控制力,放宽防治指标

对棉花前期棉铃虫的防治,应以自然控制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尽量推迟喷药时间,减少喷药次数,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优势,以益控害。用久效磷或磷胺100倍液滴心或5~7倍液涂茎,对二代棉铃虫比较适用,可减少对有益生物的杀害,促进生态平衡。放宽防治指标,即二代百株累计卵量100粒,药后5 d幼虫10头,三代百株累计卵量25粒,施药后5 d 10头,四代百株幼虫10头。总之做到尽量少用药,把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允许范围之内。

3.5 药剂防治

3.5.1 适期用药

在棉铃虫百株卵量达到5头以上时,用药要掌握“打卵不打虫”的原则,把棉铃虫消灭在卵盛期(一般为6~9d)。三龄幼虫前,防止卵孵化成幼虫钻蛀蕾铃为害。

3.5.2 合理用药

老品种农药灭多威、甲基对硫磷、水胺硫磷、甲胺磷、杀灭菊酯对棉铃虫卵和低龄幼虫有较好的防效,但由于生产上用药时间比较长,有的已产生抗药性,现尚可轮换或混合使用,不要连续使用。但甲胺磷毒性大,有的地区已经禁用,应逐渐淘汰。灭多威杀卵效果突出,但高浓度对棉花不安全,可和水胺硫磷、杀灭菊酯、硫丹等混合使用,利用其杀卵效果好的特点。杀虫眯在防治棉铃虫中立过功,但已禁用。目前提倡使用40%水胺硫磷、50%对硫磷乳油2000倍液、43%辛・氟氯氰乳油1500倍液对棉铃虫卵和幼虫毒力较高,完全可替代杀虫脒。44%丙溴磷乳油、75%拉维因乳油、35%赛丹(硫丹)乳油对棉铃虫防效好,残效期长,但成本高,应据其特点使用。

3.6 种植抗虫棉

通过近2 a系统定点调查发现,棉铃虫在抗虫棉株上落卵和一般的棉花一样多,但成活的幼虫一般不到1%,不必用药防治。三四代幼虫一般是百株7~9头,分别防治1遍即可。这是因抗虫棉有抗虫基因,使棉铃虫取食后中毒死亡。

总之,对于棉铃虫的防治,必须认真细致,深入研究,综合治理,严格把关,层层防治,才能切实控制其为害,使棉花生产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