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个人的“30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人的“30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话录》

王安忆、张新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当代正坛,王安忆是一位重量级的作家,张新颖则是著名的评论家,他们两人的“谈话录”自然值得关注。这本以“对话”构成的书,以王安忆新时期以来的创作为中心,回顾与反思了她的成长和人生的“关节点”,她“看”世界的方式,她眼中的前辈、同代人,以及她的创作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生活世界,她作为一个作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她的艺术追求、具体构思与自我评价。书中最有意思的是王安忆与其他作家的交往,她的母景茹志鹃自不必说,她与冰心、宗璞、萧军、汪曾祺、陆文夫、高晓声、白桦、王蒙、张贤亮、张洁等老一辈作家也都有交往,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同代作家中,她也描述了自己对史铁生、张承志、张炜、莫言、贾平凹、阿城、王朔、刘庆邦、刘恒、迟子建、苏童、余华等人的印象,并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既建立在个人交往的基础上,也来自于阅读的印象,是一种个人化的充满细节与感性的“文学史”比如王安忆每次到北京一疋要去看史铁生,“有时候是今天去明天再去,到他家特别放松”,她还为他织了一件毛衣;再比如,“张承志也是个很有趣的人,他和他喜欢的人在一起就没牌气了。张炜和他关系很好,张炜就敢去撩他”――这些只有交往较深的人才能道出的细节,读来自然生动有趣。对于自己的写作,王安忆认为有两个“关节口”,一个是在文学讲习所,一个是在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前者使她进入了一种“文学的生活”,后者则使她在一种国际性的视野中思考写作的意义。+对读者来说,看看作家对自己创作的描述是很有趣的,从“雯雯系列”到《长恨歌》,王安忆对自己30年来的重要作品部有所回顾,她谈到了写作前后的一些事情,以及具体构思和对作品的评价,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比如《小鲍庄》,一般人都会注意到它与“寻根文学”的联系,但王安忆谈到在爱荷华的经历对小说构思的影响,这也为我们理解这篇小说打开了新的空间再比如谈到《长恨歌》时,王安忆说:“这里面其实有立场的,但现在就是把这个都去掉了,然后就变成一个通俗故事了。”这与一般将《长恨歌》当做上海怀旧的一个符号大不相同。+王安忆还谈到了她“看”世界的方式,在笔者看来,王安忆对写作的虔诚与“职业态度”是值得尊重的,但同时这也造成了她与现实生活的隔膜,因而她的“看”只是一种旁观。这种对生活的“旁观”使她的作品缺乏一种生活的质感与实在感,而这正是王簧忆创作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我们将王安忆的作品与她的母亲茹志鹃的作品比较一下,或许能够看得更清楚。茹志鹃的作品是从体验中来,是对生活的剪裁与艺术上的升华,她置身于生活之中文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王安忆则置身于生活之“外”,生活成了文学的一部分,她的文学是对他人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把握,虽然她在这一限制内已经做得很好,但仍不能不有些“隔”,这就表现为她小说中的一些缺点:琐碎、罗嗦,絮叨。或许这也表现了两代人对待文学与生活态度的差异,在《茹志鹃日记》收录的王安忆的阐释性散文中,有时我们就能发现王簧忆与她母亲的“隅膜”+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为王安忆的谈活所吸引而忽视张新颖的作用,但在书中,他不仅是一个对话者,也是一个提问者,阐释者与组织者,正是他的不断追问,以及理论上的辨析,使此书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在文学研究上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疯狂的艺术》

郭海平、王玉湖南美术出版社68元

记述了艺术家郭海平2006年在南京某精神病院住院几个月的过程,他和他的朋友们摸索着教病人绘画和陶塑,以探寻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艺术活动进行自我精神治疗的可能性。书中选录的精神病人作品充满想象力。每一个病人的作品前都附有专业的病历报告,写得也不是说滑稽,但用严肃淡漠的口气描述失控的行为,有点黑色。还有错别字,原汁原味。

798的那些商业画家应该买本看看,原生艺术在当代中国似乎已经丢失很久了。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作者:张德芬

出版: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定价:28元

人生最大的困惑并不是因为自己看不透这个喧嚣的世界而陷入困惑与茫然,而是不能够真正读懂自己,所以你会距离那个心想事成的自己越来越远。想缩短那些你认为没有意义的旅程吗?那么《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真的值得一读,借一个有着佛陀般追寻正误和解脱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都市一族心灵修炼方法,并且作者贴心地附上“心想事成三十天实践计划”――不妨一读,不妨一试!

《摩登女》

(美)乔舒亚・蔡茨著,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摩登女”这个词从何而来?第一批真正的现代美国女性怎样诞生?现代广告、公关业如何从无到有,深刻影响机械复制时代的生活?谁是,1920年代喧嚣烦躁、万种风情的缔造者?可可・番奈尔、洛伊斯・朗。克拉拉・鲍、泽尔达・菲茨杰拉德……一代新女性在美国的1920年代中疾驰而过,“时尚商人”塑造出更多仿效她们的女人,这些疯狂的故事又预示着文化的剧变、历史的变革。

《香港味道》

作者:欧阳应霁

一个城市当然也会有自己的味道。欧阳应霁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用舌尖寻找这个“东方明珠”的城市底蕴。喝杯凉茶,吃口炖蛋,欧阳应霁知晓这里的城市脉络,你是否留心过身边的家乡印记?也许只是一张照片,几句文字,记录下的就是家乡城市那已快消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