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促进理性思维养成的科学课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促进理性思维养成的科学课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被细化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有一定的梯度,理性思维是基础,批判质疑要基于理性思维,勇于探究是科学精神的最高阶表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寻求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是培植科学精神的重中之重。其中,理性思想的重点包括:崇尚真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前两点相对来说,容易实现,而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则较为困难。本文主要从理性思维养成的视角来谈科学课如何教授。

一、教学内容:将理性思维养成纳入教学目标

理性思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应有长远的目标和阶段性计划。从学生思维参与过程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要将理性思维养成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素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尝试从学生思维参与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教学内容,挖掘一些比较典型且能较好呈现思维过程的教学活动,以期促使更多教师梳理教材,寻找更多的促进学生思维素养成与提升的教学契机。

二、教学过程:探寻理性思维养成的突破点

真正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参与。绝大多数教师会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只是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将思维素养的提升纳入教学目标中。本文以“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为例,重点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经历的思维过程、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时教师要演示故障电路,让学生分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进而提出问题: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其体现的思维过程是分析,让学生观察整个电路,发现各电器元件连接牢固,但一根导线外皮未剥落,直接接入电路。运用的思维方法是推理,推测可能是导线的塑料外皮导电性能差,导致电路不通,灯泡不亮。

2. 检测常见材料导电性能,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这一阶段,教师要对检测方法进行指导:将被检测材料接入电路检测器,若小灯泡发光,可以初步断定这种材料容易导电。若小灯泡不发光,初步断定这种材料不容易导电。为了排除接触不良等偶然因素影响,须反复实验。另外,也要进行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并将材料按是否容易导电分成两组。最后,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这时体现的思维过程是比较与分类:按是否能让小灯泡发光的标准,对材料导电性能做出比较,并按是否容易导电给材料分类。运用的思维方法是判断,判断常见材料的导电性能。

这个阶段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小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可将容易导的材料叫作导体;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可把不容易导电的材料叫作绝缘体。其体现的思维过程是抽象与概括,思维方式为概念,建立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3. 给材料归类

这一阶段主要分析导体材料和绝缘体材料的特点,尝试进行归类。其体现的思维过程是分析与综合,即从导体材料看,有铜钥匙、铁钉、铝勺、铅笔芯(石墨)、自来水等,铜、铁、铝是金属,可推断金属容易导电;从绝缘体材料看,有橡皮、玻璃片、塑料棒、瓷勺等,说明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是常见的绝缘体材料。这一过程运用的思维方式是归纳:铜、铁、铝容易导电,都是金属,可以归纳出金属容易导电。

从这个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如果课前教师将思维素养提升纳入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维培养的内容,在教学过程抓住思维发展关键点,有意识地使用描述思维过程、形式和方法等术语,在板书设计中适当加入思维元素,定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思维过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为什么之前的教学活动没有产生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明显效益?根本原因在于教学活动设计不得当,没有切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点,或者说问题、任务的难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文以“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设计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活动,促进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

本文以“天气”单元的最后一课为例,要求学生统计、分析已经持续记录一个月的“天气日历”中收集的信息,揭示天气变化的规律,感受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天气信息的过程上,发展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

以对气温的分析为例,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第一,该月中,哪天气温最高,哪天气温最低,哪天温差最大?第二,该月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气温变化的趋势怎样?

第一个角度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层面的分析过程。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的过程,或者把整体中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这里学生要做的,就是从作为整体的天气日历中把最高、最低气温找出来,通过简单计算,寻找最大温差的一天。

第二个角度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层面的综合过程。综合就是将事物的各个成分和个别特征联系起来,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学生要从对单独一天气温的关注中跳出来,从整体上观察本月气温的变化特点,揭示气温变化规律。受该年龄段心理发育特征所限,四年级学生对事物个别特征的把握比较容易,而从整体上感知事物变化规律较难。所以这里特别需要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和启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有经验的教师知道,仅仅让学生观察数据统计表,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带领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折线统计图。这个方向是对的,问题是无论在科学课还是在数学课上,四年级学生并没有学习过折线统计图,画起来相当费时间,当堂完成很紧张。如果没有充分的科学课时,不建议将学习绘制图表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因为五年级的数学课中有专门的学习内容。这里教师可以引入Excel表格,在计算机上演示瞬间将数据转化为折线图的过程,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渗透信息素养的培养。

有了气温变化折线图,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就会比较容易。而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描述两条曲线的特点,起起伏伏,呈波浪状,反映出这个时期北京地区气温不稳定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比较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尝试画出连接起点和终点的直线,很容易地就会发现直线倾斜向下,意味着该月北京地区气温整体呈下降趋势。这种操作性很强的学习任务,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助于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分析数据的具体方法,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素养的重任。科学教师首先要对思维的本体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后从分析教学内容入手,确立恰当的思维培养目标,接下来在教学过程中寻求理性思维养成的突破点,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经过一个个的思维过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最终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