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林业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林业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根据“教学做相融合、产学研一体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阐述了高职院校林业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探讨了高职院校林业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总结了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林业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1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职业准入为基础的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比普通高校、成人院校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和完善,是高职院校实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下基于工作过程开展岗位实践,严格执行行业或职业标准,使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无缝”对接。“教学做相融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林业类专业的办学特色,因此,如何建设与之相匹配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林业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实训基地是实际训练实施的场所,是集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林业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林业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尤其是林业类专业“教学做相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搞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搞好校企合作是一项双方“共赢”的形式,既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学校可以通过企业了解产业、行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同时对推动专业教师培养,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而企业也可通过合作从高校获得科研技术支持。

近年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全省47个林业行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在校外依托行业优势,选择专业针对性强、规模大、效益好、实践条件充分、合作意愿强的15家林业行业作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首选。其中包括福建省洋口林场、南平市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南平森科种苗公司、延平区林业局设计中心、南平太平试验林场等,为教学提供了生产性、真实性的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实践教学基地。由于林业行业的特殊性,林业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实训实习场所简陋、设备短缺,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亟待加强。

3林业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种模式

根据“教学做相融合、产学研一体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特色,结合林业类专业的特点,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3.1学习认知型实训基地

学习认知型实训基地主要是让学生到相关的林业行业单位去参观、认识、学习。通过直观具体的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本专业毕业后就业前景和方向。这种模式以实训基地合作单位生产为主,教学实训为辅,由实训基地合作单位配备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作为实训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介绍公司的经营概况、生产销售情况等,教学实训服从基地的生产与经营,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现场实践动手活动,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和评价。通过这种模式的运作,丰富了实习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对实训基地合作单位经济效益影响较弱,做到合作单位双方“共管”、“共赢”。

根据林业专业课程的性质和要求,学院与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南平森科种苗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分别进行了植物学、树木学、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学、森林环境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通过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认知性学习,了解本专业、本课程的实际生产情况与发展概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企业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3.2项目主导型实训基地

项目主导型实训基地模式是以合作单位(或学校)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项目)为中心,学生实训采取项目引导的方式,通过完成整个项目而达到实训的系统性,真正实现在项目实施工作过程中完整、系统学习整个项目开展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这种模式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境中,既培养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了师生的实战经验,又实现了与社会的沟通,为双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让实训基地合作单位与学校取得了双赢。

学院林业专业师生与校企合作单位南平市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延平区林业局设计中心共同完成的“茫荡山小叶青冈种群的数量特征研究”科研课题,其中有5名教师和30多名学生参与外业调查、内业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完成硕士论文2篇和多篇CN论文。利用与长乐市林业局、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森林资源调查研究项目,指派林业专业100多名学生结合《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实训实习,参与外业调查,完成了长乐市103万亩沿海防护林调查和青山纸业森林资源建设规划任务。近3年来,林业专业师生结合实训实习与合作单位共同完成了全省6个地区600多万亩的森林资源规划调查设计、完成1043个样地调查,并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学院年平均技术服务收入近300万元,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3产品开发型实训基地

产品开发型实训基地模式以产品的完成为目标任务,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技能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这种模式的基地不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教学场所,根据教材、实习项目进行演练、操作,而是一个具有独立经营资格的生产场所,具有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学生的学习活动统一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实践中。

例如,《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实习期间,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到南平森科种苗公司参与油茶芽苗砧嫁接苗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新技术的生产工作,到南平太平试验林场参与邓恩桉容器育苗生产工作。由实训基地合作单位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实习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并取得相应的激励报酬。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林业工作者的艰辛,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科研服务型实训基地

科研服务型实训基地模式是学院利用教师自身的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和人力优势,依托林业行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实训基地合作单位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主要是林业类专业师生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和对外技术服务,为林业行业实训基地合作单位解决了大量问题,成为林业单位离不开的技术参谋和后盾。

学院与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协作,共同培育第三代杉木、桉树、乡土阔叶树种、花卉等种苗,年产优质组培苗达1500多万株,现已成为我省最大的种苗良种快繁中心之一。学校2年来对外技术服务总收入达710万元。《福建省生态公益林动态监测与功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和《福建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区划与经营技术研究》分别获福建省科学技术2007和2008年度二等奖和三等奖。《雷公藤良种繁育和GAP关键技术研究》和《厚朴高效培育与收获预测技术研究》两个科研项目分别荣获2013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在项目实施中,先后有200名学生、30名教师参与,培养了学生、培训了林业生产一线工人、也为当地林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开展高技能培训和林农培训50多期5500多人次,每年开展技能鉴定2300人次,使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4取得的成效

4.1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让学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校外实训基地学习,能够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和专业工作需要,取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林业类专业近三届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100%,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8.71%。在目前专科毕业生就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由于学院林业类学生质量高,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用人单位对本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到98.6%。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院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合作、新产品开发、科研服务。让适用型新技术在本校、地方推广和应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3年来,学院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平均技术服务收入近300万元,校企双方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2提高了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在校外实训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纽带。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到校企合作单位实训、实习或科研开发,教师能够接触到生产一线的技术和操作,了解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最新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引入校园,不断更新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训实习内容。依托产学研一体化优势,大幅提升了师资队伍的知识、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支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2014年2月学院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林业教研室2007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园林教研室2008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已占70%以上,高级职称占46.2%,硕士及以上学历占61.5%。“双师型”教师中有1人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有2名“双师型”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1名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

4.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依据林业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特点及学生就业需求,林业类专业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行了“双证书”教学,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有机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使林业类专业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还获得一本或一本以上中、高级“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证书”。如: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园艺花卉师等工种证书。同时经常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能不断培养学生遵守企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成为一名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符合岗位需求的高技能的准员工。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5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益问题

5.1.1校外实训基地的效益

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仍在做中学,学中做,完成项目或产品的速度和质量远远不如校外实训基地(企、事业单位单位)的操作工,如果长期提供场所给学生实训,必将影响到合作单位经济效益。而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仍然要考虑到短期经济利益问题,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建议建立固定或长期校外实训基地,需要学校方面付出相应的努力,对企、事业单位的利益要有一定的补偿或保护。

5.1.2校外实训基地的项目开发

科研或产品开发项目从申报立项到成果结题验收需要经历一段时间、通过一系列的申报程序、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更需要合作单位的积极配合。林业类校外实训合作单位大多为林业系统基层单位,科研或产品开发能力较弱,且开发经费极少。因此,建议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单位的项目开发需要与高校密切合作,双方签定合作协议。高校应积极提供科研技术帮助、并将争取的项目经费、取得的成果向合作单位倾斜,以充分调动林业基层单位参与科研、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5.2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5.2.1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

专业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职业学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林业类专业实践性强、应用性强,教师带领学生到林业生产一线实习,要求具备熟练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而多数年轻专业教师技能素质有待提高。因此,建议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定期参加国家相关职业技能资格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学院应出台相应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外出进修、研修,下林业基层生产第一线挂职或兼职锻炼,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的综合运用能力,丰富其教学实践经验,确保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相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