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走向娱乐的电视气象节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走向娱乐的电视气象节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电视节目娱乐化浪潮中,气象节目的改变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无论是节目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加的丰富多彩,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然而“过度的娱乐”使节目忽略了本身的质量,“娱乐”后的气象节目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着一些缺失之处。电视气象节目期待着突破,只有真正了解观众的需求,准确地把握未来的发展之路,才能制作出观众喜爱的节目,才能让气象节目真正“娱乐”起来。

[关键词]气象节目;娱乐;内容;形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了人们重要的生活内容,而面对日益挑剔的观众和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以娱乐的方式传播信息也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原来一向朴实沉稳的电视气象节目开始走起了娱乐化道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电视媒体都尽量让气象信息与其他类型的节目资源交叉互补,使电视气象节目的界定愈加模糊化,既可以说它是新闻节目、娱乐节目、时尚节目,也可以说是服务节目、科技节目。总之,走上“娱乐路线”的电视气象节目与从前相比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一、内容资讯化

1981年中国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我国第一版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国的电视气象节目由此诞生。它出现伊始时是一种很简单、很朴素的信息传播形式,大部分的天气预报只是预报今明两天的最高、最低气温,天气的阴晴情况以及风力、风级,没有节目主持人,只有简单的画面和声音。应该说,这种节目样式也实现了节目的基本功能,但给人的感觉是死板、生硬,缺少趣味。1993年3月1日,气象节目主持人首次走上荧屏,“气象先生”和“气象小姐”渐渐成为观众熟悉的公众人物。节目中增加了城市天气预报、海洋天气预报和气象与农情等栏目,推出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天气图、卫星云图和景观画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的电视气象节目不断地改革发展并逐渐与国际接轨。改革后的电视气象节目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还增加了许多带有资讯性质的内容。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天气资讯》栏目,每天24小时滚动播出,每次节目时间长度从2分钟到5分钟不等,播出时间均为靠近整点的时段,不仅为观众提供全天的天气资讯服务,还增加了许多全新的资讯类内容,如天气预报、出行参考、气象天文知识介绍,还有从生活资讯角度出发对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以及有关健康、旅游、住房、家居、饮食、汽车、时尚、美容等各类信息。还有凤凰卫视的《凤凰气象站》节目,不仅提供天气方面的信息,还报道新近发生的大事小情,并在节目中穿插一些流行音乐。主持人除了介绍天气情况外,还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提醒观众穿什么衣服、适合干什么事情,比如晒被子、晾衣服、带雨伞等等,如话家常,给人一种亲切感。

二、形式多元化

在娱乐化的总体趋势下,气象节目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目前的电视气象节目借鉴了新闻、娱乐、谈话、益智等节目传播样式,将原来单一呆板的形式变成了富有个性魅力的节目。目前的电视气象节目不再只是固定的音乐和画面,主持人既可以在演播室播报,也可以在室外播报;可以通过谈话节目的方式,邀请专家、普通观众一起交流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还可以邀请明星、大腕参与节目,以吸引观众的眼球。例如,上海东方卫视的气象节目就采用了室外播报的独特方式,还有一度被热议的湖南电视台的《星气象》、南京电视台的《感觉新气象》、吉林电视台的《气象女生》等等都花样翻新,具有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现在,许多地方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气象小姐、气象先生,他们活泼生动、个性十足的主持风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地方台的“气象小姐”“气象先生”成了人们喜爱的电视明星,气象节目主持人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某些新闻主播、娱乐主播。主持人的参与使气象节目“活”了起来,主持人不但可以在节目中充分发挥个性魅力,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主持节目,还可以在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中提供更多的咨讯和娱乐内容,注入更多的时尚元素,使节目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走向乐的电视气象节目越来越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等机构所做的“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天气预报节目排在“收看电视节目类型”排行榜榜首,2005年天气预报节目又获得了“百度2005年最佳公众意识奖”。在2006年全国电视节目收视排行榜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名列第一位。目前气象节目每天的收视人口已达到10亿人次。电视气象节目的收视率之所以居高,是因为它的实用性,但是随着娱乐化的发展,现在的气象节目对形式的追求已经超过了对内容的追求。有些地方台的节目只顾一味地迎合观众口味,为娱乐而娱乐,使节目显得肤浅、低俗。目前的电视气象节目,大多是以美女主播“说”天气的形式出现,如前面提到的南京电视台的《感觉新气象》、湖南电视台的《星气象》、吉林电视台的《气象女生》、旅游卫视的《旅游气象站》等等打的都是“美女”招牌――女主持人容貌秀美、衣着时尚、语言调侃,确实吸引眼球。《气象女生》还通过海选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轻可爱的美女们走进演播厅。由于一味地追求“眼球经济”“美女效应”而忽视了对主持人的专业素质要求和培养,许多地方台的气象节目主播不仅基本功薄弱,而且缺乏基本的气象专业知识,不懂专业术语,经常“忙中出错”,弄得观众不知所云,很多节目也都是短期效应,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作为一档收视率极高的节目,电视气象节目对观众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在走向娱乐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气象节目的基本定位和播出目的,毕竟人们收看电视气象节目的终极目的是了解气象信息,忽略了这一点,即使形式再花哨再光鲜,也会影响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最终失去观众。而要想保持电视气象节目长久的生命力就要重视节目的本质,坚持其原有的服务性、实用性原则,不断提高节目的质量。

首先,坚持“服务性”原则,以向观众提供快捷实用的气象资讯为节目宗旨。我国的电视媒介发展到今天,其舆论监督功能、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已经被发展得相当完备,但服务功能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电视服务类节目大都游离于主流节目之外,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没有好的播出时段。实际上,电视天气预报属于非娱乐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气象信息作为电视媒体为观众服务的重要资讯之一,具有新闻价值和实用价值,也具有报道价值和传播价值。电视气象节目报道各地未来的天气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就是要为观众的日常生产、工作、学习和出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其性质完全是服务性的,因此各电视媒体及时准确气象信息正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和满足,也是媒体服务受众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的电视气象节目经过改版、“变脸”后,借鉴了国外一些节目的经验,增加了很多服务性的元素,比如空气质量分析、护肤品的选择、着装参考、出行提示、户外运动建议、各主要景点的天气预报等等,更加关注人与气象、社会与气象的关系,扩大了气象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因此,娱乐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气象节目要走向成熟,就要既体现资讯节目的兼容性,又凸显服务节目以人为本、服务受众的服务性。

其次,力求节目形神兼备――不仅追求形式的创新,更要在节目内容上下工夫。走向娱乐的电视气象节目在形式上已经比从前活泼了很多,好看了很多,甚至是“热闹”了很多,原来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主持人从幕后走上前台,节目的播出时间一再地延长,这些都可以算作进步。但是,形式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忽略了内容,再特别的形式也毫无意义。众所周知,人们收看气象节目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为了养眼,电视气象节目的收视率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在于它提供的信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人们的生活生产质量息息相关,因而“实用”才是它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随着人们信息需求的日趋多元化和信息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在工农业生产、大众生活、商业运作、疾病防治等方面意义与价值日渐重要,因此在创新形式的同时必须坚持从“实用”出发,充分了解观众的心理需要,挖掘天气信息本身的文化内涵,让它真正地在作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能带给观众快乐的天气体验和愉悦的精神享受。因此,节目播出内容可以根据气象节目播出的频道、时段设计,力求节目丰富多样。例如新闻频道的气象节目,要在第一时间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和重大天气气候变化,并且进行跟踪报道;娱乐频道的气象节目的收视群体大多是年轻人,可以在节目当中适当穿插一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内容,如气温、天气的突然变化以及各地一些与天气相关的新闻事件;经济频道的气象节目可以增设涉及天气咨讯内容的谈话类节目和带有商业信息的气象预报。另外,还可以根据节目播出的时间段将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在早上7点到8点,这一时段气象节目的内容应以出行参考和预报为主;中午12点可以穿插一些咨讯或娱乐内容;晚上18点到21点之间是收视高峰,节目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彩,以满足不同收视群体的需求。

当下,媒体进入了残酷的竞争时代,网络作为一个拥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媒介,集声、像、文字于一身,它的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还有空间和时间的覆盖力都使电视媒体望尘莫及。现在大多数综合性网站都有自己的天气专栏,以腾讯、新浪为例,它们有72小时国内的天气预报、24小时国外天气预报和24小时的污染指数,人们完全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可以随时查找,还可以找到全国各个城市的天气情况,在网上预订天气预报短信提示。可以说,人们获得天气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电视媒体失去了优势。面对强大的压力,电视气象节目如果只依靠简单的画面加解说,其未来的路一定很曲折。近年来,各地有线、无线整合之后的各个专业化频道纷纷登场,新闻、经济、娱乐、生活、少儿、体育、时尚等各种频道的出现丰富了电视荧屏,鉴于此,也可以考虑创办专业化的气象频道,为电视气象节目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梁英.电视气象节目的传播定位与发展模式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09).

[2] 徐杰.中国电视气象节目研究[D].山东大学,2006.

[3] 张博.电视气象节目的娱乐化元素初探[C].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2005.

[4] 袁丽军.论电视气象节目的娱乐化发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S1).

[5] 秦祥士,焦佩金.评说九州风云――漫谈电视天气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6] 罗映纯.对气象新闻节目“变脸”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04).

[作者简介] 史加辉(1972―),女,江苏宜兴人,文学硕士,北华大学文学院传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