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历史教学中“论从史出”如何落在实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历史教学中“论从史出”如何落在实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些年的普通高考历史科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大体上可以看作是这样两种类型,一类是给出材料(史实),创设情景,要求学生根据相关材料(史实)得出结论,另一类是给出结论,要求学生用相关(史实)去证明结论是否正确。这里涉及到的结论与史实的关系,正是历史学科中“史”与“论”的关系。

“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言:“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但方法的本身并不就是历史,也不会自动地变成历史。当我们知道了历史方法以后,就要带着自己知道的方法,走进历史资料的宝库。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在这里,我强调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方法不重要;反之,没有正确的方法,不但不能进行历史之科学的研究;即从事于史料之搜集与整理,亦不可能。史料与方法之相辅相成的关系,要使历史学走上科学的阶梯,必须使史料与方法合二为一。即用科学方法进行史料之搜集、整理与批判;又用史料对科学方法之衡量与考验。使方法体化于史料之内,史料融解于方法之中”。翦伯赞先生形象地为我们论述了“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

“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逻辑体系。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将这一基本方法落在实处呢?

1.引导学生明确“史”与“论”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什么知识点是史实,什么知识点是结论,这是中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史由证来”首先涉及到的就是“证”,“证”是客观史实的呈现或对客观史实的描述,是认知的基础,即“史料”问题。“史”是在“证”,即在客观史实基础上对历史的解读和阐释。“论”是建立在解读和阐释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提炼总结而得出的符合历史史实的结论。 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观察、了解和把握历史现象,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和规律性的认识,这种方法就是“论从史出”。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了解什么知识是史实,什么知识是结论,才能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教材中的每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理解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正确思维逻辑。

2.引导学生论证教材观点

通常情况下,教材会就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给出一些结论性的评价,这些在史学界基本有定论的观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怎样使用教材的结论与材料去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的正确思维逻辑呢?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顺序地解释这些结论,但是这种方法有些平铺直叙,学生的印象不深刻。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打破教材的顺序,先给出教材的结论,然后追问学生“为什么教材会有这样的结论”“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为这个结论寻找依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避免知识点的零散,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概念。例如教授“鸦片战争”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先讲《南京条约》的内容,再分析其影响,然后得出关于鸦片战争的结论。但是在这里的学习中,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和补充资料,然后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结果,学生先罗列出了教材中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五大变化,然后我再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结果学生又结合了补充材料和《南京条约》的条款来论证这些变化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从而对课本的结论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也就培养了学生用“史”去“证”,从“证”中得出“论”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质疑教材观点

“史”是在“证”,即在客观史实基础上对历史的解读和阐释。这种解读和阐释是一种主观认识,受解读和阐释者认知水平、生活阅历、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同一个“证”可能解读不一样,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解读和阐释。

因此,在论证教材观点的过程中,允许学生产生疑问,尤其是对于一些史学界尚有争议的问题,更应鼓励学生在论证教材观点的同时提出其他的看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

4.引导学生形成并论证自身观点

质疑教材观点,这固然非常重要,但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去论证更重要。学生在突破传统后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了见解后运用科学的方法予以论证,这也是强化“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原则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假设”之后,更要让学生“小心求证”。要求学生查阅史料―选取史料―运用史料论证,这个过程,正是史学研究的普遍过程。前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史料的基础上大致确定了“鸦片战争是否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主题,然后,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更多的依据,并确定论证这一观点的主要角度和层次,最后,学生就这几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鸦片战争冲击了自然经济,促使自然经济走向解体,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的发展;鸦片战争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为以后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打下一定的基础;鸦片战争提前结束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虽然被动,但中国毕竟跨入了近代的行列……当然,观点是否正确尚有待商榷,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方法,形成了强烈的证据意识,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既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省越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