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农村集约化居住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农村集约化居住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与居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居住模式也越发集中,本文结合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的新农村规划探讨新农村集约化居住模式在新农村规划中的体现,分析阐述了设计中对集约化居住在总体布局、环境营造等方面的体现,结合当地特色的建设集约化居住模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集约化;居住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102-04

1、规划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包含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客观要求。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了战略上的高度,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的结合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在新时期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工作,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推进”到“加快”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迫切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于统筹城乡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正在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速阶段,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为满足城市扩张的需要,大量的农业用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中国的土地资源显得十分有限,同时还存在资源贫乏、能源短缺的特性,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建设需求量,其中住宅所占比重最大。众多城市快速向外蔓延,导致了大量生态和农业用地的流失,以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如今在西方国家,紧缩城镇、高密度居住的概念已被提上日程,成为许多人口密度较大国家的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则,针对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紧缩与密集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已有众多专家、学者在分析论证建构紧凑集约的居住模式对我国的重要意义。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居住模式将面临着重大改变――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效益,引导城市和农村向集约化的用地模式发展。但并不代表高强度开发是唯一的模式,而应该因地制宜,采用高低强度相混合开发的模式。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住问题变得亟待解决。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结构和部分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随着这些变化的产生农村的居住模式也亟待调整。

2、项目概况

本文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项目进行集约化居住模式阐述的。

2.1 区位条件

本项目位于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的湾头村(见图1、2)。乐平市位于赣东北腹地,乐平素有“鱼米之乡”,“江南菜香”的美誉。东邻婺源、德兴,西毗鄱阳,南接弋阳、万年,北靠景德镇市昌江区和浮梁县。乐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处“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区域。皖赣铁路穿境而过,境内现有206国道和乐上、乐弋、田乐线3条省道与外界相连。景鹰高速、 (南)昌德(兴)加密高速穿境而过,与杭瑞、沪昆高速全线贯通。

众埠镇位于乐平市东南部边缘,被称为景德镇的南大门,处于弋阳、德兴、万年三县(市)交界处;交通便利,距乐平市区25 km、千年瓷都景德镇50 km,通过乐江公路上206国道仅20km、上梨温高速公路仅56km。湾头村位于众埠镇东部地带,距离镇府驻地11 km,距离县政府驻地35 km,境内有众皇线、流湾线以及德昌高速公路在建段等三条公路,湾头村西侧为碧湾河。

2.2 村庄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勘察与分析了解发现,众埠镇的村庄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见图3)。

2.2.1 农村传统居住模式被瓦解,居住空间杂乱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众埠镇的村庄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和部分产业的发展使得原本的居住模式被瓦解,村民的居住空间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院子与房屋的结合,居住空间显得杂乱。

2.2.2 乡村居民环境大多处于“自治”的状态,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村庄的发展与长时间的缺乏管理,对于乡村的整体环境和空间发展,村民普遍采用一种“自治”的方式,对于环境布置风格各异,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的布局使得村庄的环境有一定污染。

2.2.3 村庄房屋质量参差不齐,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在前期分析中注重对建筑质量的分析,发现村庄的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建筑质量差的建筑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对村庄整体布局也产生了影响,破坏了村庄的风貌。

3、规划布局

3.1 总体布局(图4)

城镇集约化居住是一种发展过程,城镇近郊自然村直接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样当地居民的实际意愿得以满足,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镇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许多自然形成的居民点逐步消失。也就是自然村不断的向中心村靠近的过程,但是这并非代表整个城郊乡村空间完全的消失,适当的发展和保留一定数量的集约化居民点仍符合集约化居住模式的初衷。湾头村属于中埠镇的大型中心村之一,具有一定吸引自然村的吸引力,因此在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未来集约化居住建设。

居民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多样化的需要因功能网络化而得以满足,住区空间环境也得以丰富。从简单的功能分区,走向人文主义关怀视角的布局模式,注重居民的交往空间的布局。

湾头村目前人口为6400人,根据自然增长率及中心村的发展规划期末人口为9900人。在村庄的总体布局中考虑根据村庄的发展用地大小,结合村庄原有的肌理在南部地区新建一片居住用地来满足村庄未来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新区的布局注重物质和精神的结合,在形成良好居住空间的同时对景观及构筑物进行营造。在方案的布局中强调功能的网络化,而功能的网络化可以使居住、商业、休闲、娱乐、集会、观赏等各种活动产生大量交集,强化居民与功能空间的互动与联系,从而营造多样化的生活环境。

3.2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主要考虑经济性和利用性,主要采用利用原有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和按服务半径新建公共服务设施两种形式。

结合原有湾头村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建设,对不满足的文化体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加以规划建设(见表1)。

3.3 景观规划

对于农村居住空间的营造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过程,更是一整套复杂的社会行为。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中不仅要满足人们对居住、交通、基础设施等物质上的需求,还要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的体现,努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在合理配置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对景观的营造。在塑造景观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3.3.1 建筑及道路改造

人文景观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对建筑物、道路的改造以及建设一些小品,这样不仅强调了历史的延续性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见图5、6)。

在湾头村的规划中,通过对当地建筑形式、村容村貌以及生态环境的了解,注重道路与建筑的改造:由于现状村庄道路基础条件较差,阴雨天气会形成积水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时在道路的改造中注重道路两旁植被的种植和多样性;在建筑的改造上注重遵循原先的建筑形式,根据建筑不同的情况对建筑立面、建筑构筑物及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适当的拆除重建(见图7、8)。

3.3.2 景观节点的连续性

在景观规划中注重景观节点的连续性,注重空间结构上的连续性及和人走在其中的感觉上的连续性。

在项目规划过程中不仅注重生态环境的改造,对村庄现有的景观环境加以系统的整理利用湾头村现有的水塘进行环境整治,并将水塘进行改造成为村中的滨水环境节点,充分将村庄内的土地、水系、植被等环境因素进行组合。在整体感觉上给人们以连续唯美的感觉

3.4 住宅建筑设计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主要考虑建筑形式、日照间距、住宅朝向及建筑户型等几方面因素。

针对项目的特点与地理位置,在规划的新建居住片区中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马头墙形式;在新建区域的建筑设计中主要遵循原有的建筑空间布局采用传统农宅类似的低层庭院;考虑日照间距,按照以往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经验,日照间距在1-1.2之间;关于住宅朝向,在确定住宅朝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太阳辐射角度、日照时间及主导风向等影响因素。

住宅户型主要采用平面布局紧凑、功能分区明确的,并且与原来居民的居住形式相似;建筑外形采用坡屋顶既具有现代感又符合江西特色(图9、10)。

4、结语

新农村规划中居住集约化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居住集中的形成也是乡村聚落重构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村庄发展所必须要经历的,但是真正影响村庄变迁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在规划中规划师对村庄的规划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全方面的考虑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