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理地图:一种地图学习的重要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理地图:一种地图学习的重要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图是按照一定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通过制图综合,用符号缩绘在平面上的图。地图不只是地理学的地图,也是所有和空间认知、环境认知有关课题的地图。学生的基本地图知识和使用能力,可以应用在认识社区环境、认识国家、认识地球等方面,是每一个学生终身可用的基本生活能力。通过地图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而学习的方法必须符合认知发展规律。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信息是靠地图符号的定位)I式、轮廓与相互位置来传递的,读图者和学习者如何从地图中提取认知需要的信息才是关键,如果说地图是认识空间和环境的模式,那么人们头脑中的地图就是富有个性的空间认知模式。因此,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水平是地图教学值得努力的方向。

一、改变地图学习方式是当务之急

1.当前地图学习的盲区

近年来地理教育发展很快,从形式上变革了地理教学的模式,但中学生地图教学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经验层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真正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系统的日常地图学习仍然值得期待。

盲区一,地图学习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

生活中许多有关地理的技能和知识,中学生无法从课程中得到完整的教育训练。如在带领学生参加定向越野活动中,发现学生回家的方式耐人寻味。活动结束后,学生中有80%相约到学校门口搭车或走路回家,很少有学生使用老师提供的简易地图直接回家。这个现象反映了学生空间概念薄弱和地图技能欠缺。

我们认为,以上问题的症结在于传统地图教学模式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地图技能没有进人学生的生活,地图教学没有找到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发展空间。传统地图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忽视学生本身的空间认知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地图教学往往称

为刻板的读图、析图、用图。读图过程中结合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较少。往往是教师指图、学生寻找、教师指正、学生巩固,时间一长,学生索然无味,地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图文转换能力难以提高,为后续教学留下了隐患,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反馈、交流,自主学习得不到体现。

盲区二,地图教学偏于静态过程,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传统地图教学往往不从表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人手,学生很难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传统地图教学模式米能深人中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的认知过程之中,教师无法有效引导中学生在头脑中加工地理表象的过程,地图教学如同黑

箱操作,只有“教”法,没有“学”法。中学生通过地图掌握地理知识偏于静态学习,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不能使地理知识以头脑中地图为载体,滚雪球式地积累与发展。

2.新课程标准倡导改变地图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当前地图教学不是强调教师怎样去教,而是强调学生怎样去学。

二、心理地图的形成

相对于制图规范的地图,心理地图是存在于头脑中的空间表象与环境特征,是由各种生活体验、感受、经验组成的一个地理表象。心理地图也是个人对环境认知的模型,由头脑对实际环境或地图进行筛选、概括,包括不完整、扭曲、夸大或添减的成分。每个人的心理地图在几何上往往是不准确的,面积、形状、距离会有扭曲。心理地图可以影响一般人的空间决策或路径寻找,不过,一般人并不是依靠准确的几何关系来寻找捷径,主要依靠不容易扭曲和错误的相对位置或其它空间关系。

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心理地图往往是从纸上地图的记忆、理解、运用中所形成的。心理地图的形成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语言概念的逻辑操作,也包括大量的感知活动,没有这些活动,以地理表象为基本元素的思维活动便不能有效进行。

二、心理地图学习价值

根据认知心理学成果,参照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借鉴心理地图探索新的地图学习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传统地图教学模式的盲区,新的地图学习方式应增强中学生地图学习的操作性,对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有现实的指导性,有助于构建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中学生的地理学习空间,并进一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1.运用地理参照点,进行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

人们要在心理上从头到尾去探索一个地区非常耗费时间,而按照参照点或地理参照锹地标)给环境定位,则可以使人们在心理上迅速找到有关的地理参照物,然后对它周围的地点进行寻找。一般来说,头脑中的地图往往是一幅总揽地图,是围绕着各种地理参照物或鲜明的地理特征组成的。参照点的应用可激发空间认知的某种非常基本而又非常原始的能力。联系到地图专家的建议和定向运动的重要技巧,确定好心理地图的方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相对位置及其空间关系是心理地图的核心。形象地说,心理地图仿佛可以用心灵的眼晴看见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

2运用心理地图,丰富头脑中的地理参照系统

中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地理参照系统。如地理坐标系统,具体有经纬网格、地理要素在全球的带状分布有气候带、自然带、火山地震带等;地理模式系统,具体有洋流模式、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大气环流模式等,这为中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框架 。心理地图能通过揭不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地理参照系统,并以原有地理参照定位,结合已有经验,形成新的地理参照系统。

3.运用心理地图,在新情境中探究空间变化规律

心理旋转,是在头脑中把心理地图结构上的变化固定的基础上,随意地改变参照系统,在头脑中观察、探究空间变化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心理地图中地理事物运动、旋转换位、相互联结,这一切都在内心的空间完成,图的形象客观上没有改变。

心理旋转是解答复杂地理问题的基础。在新的情境中理解空间关系需要进行有效的空间推理,如在头脑中“保持”和“旋转”、“重组”、“镶嵌”、“缩放”方向正确、参照准确、内容丰富的心理地图。所以,心理旋转是从静态的空间参照系统过渡到自由换位的空间参照系统,是理解空间变化规律的核心。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理事物、自由地使用各种空间参照系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空间认知能力。运用心理地图,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旋转。如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参照经线的空白图上,绘制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后,再以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中心参照经线,就要考虑空间关系的变化。又如,将平面地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也需要通过心理旋转重组空间关系。

4运用心理地图,进一步将读图训练系统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驾驭地图认知的心理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地图能力,将读图训练系统化。

首先,理解地理特征是形成心理地图的基础。头脑中所形成的应当是方位准确、要索分明、用恰当符号标识地理特征和相对位置的心理地图。

其次,由粗略到精细,掌握不同级别和不同尺度的地理参照系统,是丰富心理地图的前提。用不断增加的细节和一两次的印象巩固已经学过的地理位置或区域,并得到更多的理解来建立知识的网络。在这个知识框架中,每一个片断都已经过更多的理解,也更容易记住。因为一个片断和其他许多片断联系在一起,如同人体神经系统的形成,由此可以形成头脑中的地理信息和知识网络中学生建立在自己头脑中的心理地图.正是对世界有了更多学习与理解后所)I成的知识框架。

第二,迅速而准确地在内心世界操作心理地图的能力。读图活动是心理地图训练最主要的)I式。此外在野外考察中进行实际定向、制造模具、泥工、剪纸、玩魔方、编织等活动也有助于提高对心理地图的操作能力。

第四,运用心理地图从陌生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新的情境中进行有效的空间推理是解答复杂地理问题的主要能力,其核心是综合运用地理参照物和方向标定地图、运用不同尺度地理参照系统发掘地理联系、在头脑中操作心理地图。

5.运用心理地图,进行地理探究

地理探究有多种形式,一般包括收集、记录、表述、分析、整理和解释地理信息,中学生可以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将地图作为探究的工具,运用心理地图解决复杂地理问题。作为一种学科特色,中学生在其他探究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心理地图这个有效的探究工具,如绘制地理略图表示国际政治地图或利用地理略图说明国际人口迁移方向,利用路线图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等。

6.运用心理地图改变学习方式

心理地图的形成与运用,应融于教学所设计的读图活动中。它要靠学生反复的读图和用图,需要一定数量和高质量的地图形象的感知。如围绕地图进行模仿绘制地图、勾绘轮廓、对地图进行填充、补绘、改绘或创设新的图形;将自己的心理地图和原图或实地进行细节上、

地理特征上的比较等,以此可以推动中学生对空间环境的理解,提高空间认知能力。

以心理地图为核心的自主地图学习模式,将地图上复杂的地理事物经由探究活动,从地图册中提取出来,并以自己的地图语言,对这些地理事物进行重新组合,表达在自己的心理地图这个知识载体上,可以解决长期以来有教法无学法的地图学习问题。学习者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控制,依托心理地图,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目的进行有序的学习,整合“知、情、意、行”等诸多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学习障碍,达到左右脑协调发展,变革地理学习方式的目的,让学生形成连贯而有效的地图学习经验,打下进一步学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