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世界分享中国艺术(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世界分享中国艺术(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题记:实际上只存在两个民族,那就是东方和西方。

――拿破仑 1802

中国长期垄断瓷器市场

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相比最突出的是瓷器文明。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大约在6世纪(编者注:中国陶瓷史认为中国在东汉已出现真正意义的瓷器),真正有别于陶器的瓷器在中国诞生了。日本要到17世纪、欧洲要到18世纪早期才能生产陶瓷。中国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的瓷器生产国(编者注: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后同),英语中“China”是陶瓷的名称之一。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向别的国家大量出口陶瓷。因此,陶瓷一直是全球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艺术种类,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中国与西方的相互影响

中世纪的欧洲与中国几乎没有直接的接触,只对这个国家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马可・波罗和其他人写的游记为中国增加了神秘和魅力,然而一些中国瓷器的样本经过中东传到了欧洲,这些瓷器被欧洲人看作是奇迹,非常珍惜。

葡萄牙人是当时全世界最重要的航海力量,也是最先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欧洲人,从1520年开始,中国瓷器通过葡萄牙人的船运到欧洲,在16世纪,尤其是1557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定居点以后,贸易进一步扩大。

克拉克瓷

因为对中国瓷器的准确来源不了解,荷兰人把它叫做“克拉克瓷”(克拉克是荷兰人对运送中国瓷器的一种葡萄牙船的叫法),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英语也借用了这个荷兰语,它所指的是青花瓷(blue and white),所指的大部分是生产于1560年至1640年(编者注:即明末清初时期)的风格相近的瓷器,主要以碗和盘子为主。

中国最早是为葡萄牙大量生产瓷器,接下来是为尼德兰和其他国家。出现在17世纪荷兰的绘画作品里的中国瓷器就是典型的“克拉克瓷”,这种瓷器被大量地保存下来,并且定期出现在英国和欧洲的拍卖行。

克拉克瓷是西方人和东方人在品位上存在差异的很好的例子,这种釉下施以钴蓝的瓷器是很随意的,通常只是粗略地上色,边沿有花瓣形的镶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中国人的眼里这种瓷器实在再普通不过了。而在那时候的欧洲人看来,瓷器上画上了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来自中国的珍贵东西。现在有很多西方的收藏家开始认同中国人对于克拉克瓷的看法了,但在当时欧洲人并不知道在中国有更好的瓷器。当时的欧洲人用银来镶嵌克拉克瓷,但在现在,早期的承托瓷器的银托架比瓷器更让人感兴趣,在市场上甚至比克拉克瓷更贵。

几乎整个17世纪,荷兰人在欧洲和东亚之间的贸易中占有优势,他们也联合了其他欧洲人的力量。英国在18世纪成为主宰,这时欧洲与东亚之间的贸易主要以茶、丝绸、香料、坚硬的木材和其他在消费之后没有留下明显痕迹的商品。这一时期留下来的是大量中国外销瓷器和一些漆器家具、牙雕、玳瑁、扇子、银器、画在玻璃或纸上的绘画作品等。

过渡期的青花瓷

荷兰人比葡萄牙人幸运的一点是,他们在与中国做生意的时候,正是明朝的力量衰弱到极点的时候。在1630年和1640年早期,几乎没有专为明皇室生产的瓷器。那时候最好的制瓷天才都在生产供应国内市场的瓷器和出口到荷兰和日本的外销瓷。在这一时期,一种青花瓷被生产出来,我们今天称之为“过渡瓷”(编者注:中国陶瓷史一般不使用此称呼),因为它的风格介于明朝和清朝之间。黄金时期的“过渡瓷”的质量比克拉克瓷好得多,题材也更多样化,有植物、动物、鸟类、人物还有小说中的木刻插图的场景等。

一些出口到荷兰的青花瓷在形状上迎合了荷兰人的品位,如带盖子的圆筒型瓶子,甚至有荷兰郁金香形的装饰。大量出口到荷兰的这些瓷器也受到中国人的喜爱,或者说这些瓷器是接近中国人的品位的。现在,在众多的外销瓷种类中,“过渡瓷”是中国收藏家想要的少数品种之一。

康熙青花瓷

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其他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加入到对中国的贸易中,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数年前在越南头顿发现的一艘沉船上的货物,表明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品位。这是一艘亚洲的船,可能是开往巴达维亚,在那里把货物转换到荷兰的船上运往荷兰的。途中在越南海岸沉没。船上的货物中有大量的中国青花瓷,有花瓶、带倾口的杯子,茶壶、芥末瓶等,这些瓷器的形状明显是欧洲人的品位,其中甚至还有仿照欧洲样式的瓷酒杯。这些货物反映了当时荷兰人和英国人对青花瓷的狂热。这一时期,荷兰的统治者威廉也是英国的国王。

“康熙青花瓷”是以在1662年-1722年统治中国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的名字命名的,这种瓷器目前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很充裕。这种瓷器在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早期大量出口到欧洲,但是很快就过时了,一些英国人和荷兰人甚至用其他颜色过分装饰青花瓷。在19世纪初期,西方人对康熙青花瓷的兴致卷土重来,著名的艺术家、美学家詹姆斯?A?M?惠斯特(James A.M Whistle)对康熙青花瓷的评价很高,因此引发了巨大的需求,已有的“古董”青花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中国出口仿制的青花瓷来供应急剧增长的美国市场。今天的收藏家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19世纪仿制的青花瓷可以很容易地和原作区分开来,不幸的是现代仿制的青花瓷却很难分辨。

五彩瓷

直到17世纪后期,青花瓷占出口到欧洲的瓷器的最大部分,差不多与此同时,另一种瓷器受到欧洲买家的青睐,这种瓷器叫“五彩”,主要的颜色有:绿、红、黄、蓝、紫。19世纪法国鉴定家把这种类型叫做“绿色家族”,因为绿色通常是这种瓷器的最主要的颜色。五彩瓷在18世纪20年代的西方就过时了,但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早期走向复兴,那时,正像青花瓷那样,原作的样式重新在中国进行复制。大量的五彩外销瓷保存下来并在今天的国际艺术市场上流通。

粉彩瓷

在18世纪20年代五彩瓷被一种在中国叫粉彩瓷,在英、法叫“粉红家族”的瓷器迅速代替。粉彩瓷的颜色和色调更加丰富多彩,使之很容易同过去的五彩瓷区分开来,正像它的名字一样――使用粉色。现在有大量的粉彩瓷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在数量上仅次于青花。

18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可以看作是中国外销瓷的黄金时期,越来越多富裕的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从中国大量购买瓷器,包括粉彩瓷和其他高品质的陶瓷。这一时期是中国迎合西方消费者的要求,欧洲的油画和版画被复制到中国瓷器上,包括最著名的阿姆斯特丹画家Conelius Pronk的作品。西方人要求在餐具上画上家族的传世纹章。带盖的汤碗、汤盆、盐罐等餐具的形状也是仿制当时欧洲的银制或陶瓷餐具,已经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品位了。中国工匠只需按要求复制就行了,根本用不着了解它们的用途。

欧洲的家族传世纹章也是中国人不了解的。家族纹章有很多颜色,有时候欧洲的顾客会在没有上色的画的相应位置上用文字注明要上的颜色。而顾客得到的成品却和他送的样品一样:只有颜色的文字标记,而没有颜色。这说明了一点,这一时期大量出口的陶瓷,是中国的技术迎合西方的品位,与中国的品位无关,西方人的品味也是中国人不容易理解甚至是容易误解的。

欧洲和日本的瓷器带来的竞争

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到欧洲,持续了整个18世纪,直到进入19世纪,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欧洲是在1709年由约翰内斯在萨克森的迈森开始制造瓷器的,尽管中国的陶瓷生产者离他们的欧洲顾客很远,但几十年后欧洲才出现能与中国的瓷器在品质和价格上进行竞争的陶瓷工厂。直到18世纪后半叶,欧洲的陶瓷工厂才变得比较有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些工厂开始在原先完全由中国垄断的市场中分一杯羹。在18世纪后期,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瓷器的整体质量开始下降,在19世纪这种趋势进一步加速。中国的国内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的社会很不稳定,这时候,一个重要的新对手出现了。1868年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很快向西方开放并开始现代化,他们很快生产出比中国瓷器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瓷器供应西方市场。到19世纪80年代,在欧洲商店里出售的典型的“东方瓷瓶”,一定是日本生产而非中国生产的。

美国早期的市场

美国独立后,在18世纪80年代中期与中国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关系。中国最早为美国市场生产的外销瓷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在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上,美国很快成为英国的竞争对手。虽然中国瓷器的出口贸易经历了长期的下滑,但在国际市场上还是相当重要的。而且中国的其他物品如漆器、银器、象牙雕、绘画作品等,在美国也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