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创新实践教育遵循教育的实践属性,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现载体和根本保障,客观上要求新时期高等教育要构建和优化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创新实践教育资源平台。平台建设的功效应把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创新人才成长的核心素质加以塑造,为创新行为提供稳定持久的动力源;加强以创新所需新知识教育和研究有效实践载体为手段的感知平台建设;创新实践优势资源应有力支撑多层面、多元化的创新实践举措,实现将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精神和品质。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

实践性作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告知我们,实践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创新实践教育遵循教育的实践属性,是培养创新人才中具体实践该属性的一种教育体系结构,是支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创新实践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实践教育的内涵应包括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所需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创新能力等,因此,积极探索,不断优化,努力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路径,进而实现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遵循创新的认知规律,建设创新实践教育感知平台

1.把优化创新实践责任感教育作为必要手段

一项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创新的原动力调查表明,在他们的创新行为中,既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这些心理层面的科学创新原动力,还同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层面的科学创新原动力。

创新实践责任感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根本方向,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的动力之源。高校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体现使命感的时代精神以下,途径不可或缺。

(1)通过组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编辑出版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招新、学校承办国内外大型学科竞赛活动、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创新活动,多形式多途径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浓郁的创新氛围中受到教化、熏陶和启迪,激发、引导学生感悟创新、走进创新。

(2)邀请创新创业教育知名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和企业家等来校开设课程或做专题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创业情操。开展“社会与人生”、“科学精神”、“我的创业史”、“大学生成才之路”等创新主题活动,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既注重创新能力,更注重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学生成为“责任公民”。

(3)组织学生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开展以创新需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需求、服务社会需要,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大学生们努力使创造发明走出校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愿望和责任感。引导他们在最具创造热情和活力的大学时代把书本知识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积极开展创造发明,产生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社会。

(4)系统规划,贯穿始终实施体现责任感教育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情感和责任感培养。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体现现实性与深刻性、层次性与针对性;学科竞赛题目的设计应尽量与解决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把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作为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有效载体,形成实践教学、责任感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要结合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的专业情感和综合素质得到双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2.把加强创新实践新知识教育作为内在动力

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是创新的基石,尤其是在掌握学科前沿新知识基础上富有批判精神、挑战勇气获取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更是可为创新提供直接驱动力。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创新实践教育理念,在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构建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新知识教育体系,搭建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专业最新动态为核心内容的新知识教育平台。通过教师的讲授、教材的更新和国内外专家学科前沿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知识。通过开展科技制作、自主创新研究和学科竞赛等途径,引导学生学习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新知识教育同时应教给学生如何去创造和批判,研究如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力支持创新行为。大力改革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面向本科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教学实验项目,推动以掌握新知识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3.把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有效载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创建过程中,有益的研究实践成效显现了其建设效能积极主流的一面,而从其对加强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内涵建设的角度去审视,实验区建设要以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先导,探索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潜质,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实验区的建设需要紧密围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按照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寻求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加强和优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实验区的建设需要探索构建以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的课程体系结构,研究课程及教学内容如何教给学生创造和批判,如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力支持创新行为;实验区的建设需要探索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激励学生获取新知识、坚持不断探究问题和进行实践训练毅力锻炼的有益途径;实验区的建设还应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优化整合学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构建集开放性、共享性、实效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机制,多措并举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坚持实践是创新基础,建设创新实践教育践行平台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精神、品质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以下过程和阶段,首先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此阶段通过实践应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接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其次是在围绕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兴趣中,开展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亲力亲为地体验研究实践过程,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在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水平和能力的同时,力求形成成果;最后是将创新成果凝练提升到理论层面,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支撑大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平台应体现在以下的多层面、多元化举措。

1.系统化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在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应将实践性课程、教学环节和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不同层面且有机结合的创新实践内容来体现;将实践育人所包括的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相关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和开发成为开展工程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加强教师指导力量、更新教育内容与实践教学手段等途径,努力提高创新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

全面推进以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按照“3+1”等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实践学习落到了实处。通过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密切合作,聘请一批专家、教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或作为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个性化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倡导以本科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和自主研究课题为核心要素。计划要求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主实践。项目以问题为导引,以项目为载体,可有力促进教师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学生的创新实践愿望要求教师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与设计。计划的实施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创新行为、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这一创新教育实践载体对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教学模式,形成创新教育氛围,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成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3.立体化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模式

产学研用相结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立体化创新实践过程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大学生独立创新创业的优秀品质得以集中体现和反映,以提升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特质的创新成就得以升华和彰显。

(1)通过共建研究机构,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其研究机构可以是共建重点实验室、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通过充分发挥校企间的优势资源,承担国家的重大工程项目研究,以及解决企业急需的技改难题和新产品研发项目。项目研究期间,让学生全程参与在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企业的科技人员指导学生,让学生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强化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体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校选择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行业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通过整合、互补实践教学资源,构建集开放性、共享性、实效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多措并举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企业作为学校对口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单位,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在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教给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发现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3)依托大学科技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利用优势学科或学科群创办科技产业园,学生结合专业所学,通过在科技园主持、参与创办科技产业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利用大学科技园中的科技产业资源,学生的毕业设计、创新实践项目结合生产、科研的实际任务,真题真做,使学生在“真刀实枪”中学会创新、体验创新、谋求创业,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水平。

4.多元化开展大学生学科创新竞赛

学科竞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具有多样

性,同时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竞赛要求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明确支持竞赛题目所需要的理论,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对题目进行综合分析,并将这些理论和知识针对题目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还要具备坚定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组织策划能力等优良素质和品格。

学科竞赛题目的设计应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涉及的知识内容尽可能涵盖相关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知识体系,使参赛同学在极大的兴趣驱动下,在快乐的参赛氛围中,标新立异,富有挑战性地全程化、系统化体验创新。在自觉的创新行为中深刻体会“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科竞赛过程学生将设计方案通过动手操作转变成实际的创新实物作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同时发现并及时修正所使用理论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因此,应强化对参赛实物作品的不断优化和完善过程。

学科竞赛要以多学科(专业)联动等形式加以推进,学校要加强职能协调, 将相关专业学生和专业资源进行调配,形成多学科搭接、多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的学科竞赛机制。同时,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同学顽强拼搏、精诚合作、砥砺意志、成就创新。

紧紧围绕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社会热点的学科竞赛,使学生在全程化、系统化的工程实践过程中进行科研素养训练,在解决具体工程实践问题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彼得·F. 德鲁克. 创新与创业精神[M]. 张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刘川生. 社会责任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核心素质[J] .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3]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R]. 教高[2012] 4号文件.

[本文为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BZ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