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题锻炼速度 反思成就高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题锻炼速度 反思成就高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多同学认为,审题、探索解题方向、实现解题目标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全部环节,只要求出了最终答案,就万事大吉了.于是,不停地做题就成了数学学习的全部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听到很多类似的抱怨:“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数学题,数学成绩却总是停滞不前呢?”

从本质上讲,仅仅致力于做题只是一种重复训练,它确实能让我们解题更顺畅,但对解题能力的真正发展却不能起很大的作用.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讲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所谓回顾,就是指解题后的反思.那我们该如何进行反思呢?

解完一道题,我们首先应该对这道题作进一步的思考:答案是否合理?解题过程是否使用了题中所有的条件?思路是否严密?题目所要求的问题都解决了吗?……反思整个解题过程,能使我们及时修正解题中出现的错误.

例1 [2012年高考数学陕西卷(理科)第8题] 两人进行乒乓球比赛,先赢三局者获胜,决出胜负为止,则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各人输赢局次的不同视为不同情形)共有

(A) 10种 (B) 15种 (C) 20种 (D) 30种

解析: 由题目可知先赢三局者获胜,所以很多同学理解成打五局的比赛.如果甲获胜,他只要在五局比赛中赢三局就可以了,因此甲胜乙的可能情形有=10种.同理,乙胜甲对应的可能情形也有=10种.因此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共有20种,选C.

反思: 答案确实是20种,但我们有必要问一句:一定是赛五局吗?按比赛规则,如果甲从第一局起连赢三局,经过三场比赛就获胜了.可见,“先赢三局者获胜”意味着谁先赢三局谁就取胜,不一定要打满五局.

若设甲胜乙,比赛结果可以分3种: 3 ∶ 0,3 ∶ 1,3 ∶ 2.其中3 ∶ 0共有1种情形; 3 ∶ 1共有=3种情形:甲在前3局中输了1局,第4局获胜; 3 ∶ 2共有=6种情形:甲在前4局中输了2局,第5局获胜.共计1+3+6=10种情形.同理,乙胜甲也有10种情形.因此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共有20种.

例1中的解法求得了正确答案,可以算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如果我们把这种解法改进一下,也能使之成为正确解答.

“先赢三局者获胜”意味着比赛结束时,最多需要比五场.以甲胜乙为例,我们可以把甲获胜看作从5个大小相同且编号分别为1,2,3,4,5的小球中任取3个,则甲获胜的情形有=10种.同理,乙获胜的情形也有10种,故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共有20种.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就能把例题中“无厘头”的解答变得道理十足,并顺势得出一个恒等式:1++=.推广到一般形式,则有+++…+=,证明该式时只要将看成即可!反思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数学知识之间是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所以很多数学问题的解法并不唯一.解完题后,还应该从多个角度思考,看看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通过探求一题多解,可以防止思维定势,找出最合适的解题方法,并及时总结各类解题技巧,以便在今后更快捷地解决问题.

例2 [2012年高考数学全国新课标卷(理科)第13题] 已知向量a,b的夹角为45°,且a=1,2a-b=,则b= .

解析一: 已知条件为2a-b=,a=1,且向量a,b的夹角为45°,只要把式子2a-b=两边同时平方,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b的二次方程并求出b.2a-b2=()2即4a2-4a・b・cos45°+b2=10,代入a=1,整理得b2-2b-6=0.因为b≥0,所以b=3 (b=-舍去).

反思: 由于向量具有代数和几何的双重属性,所以求解向量问题时,我们还可以建立坐标系,用代数方法解决;或构造几何图形来解决.

解析二: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令a=,b=.因为向量a,b的夹角为45°且a=1,所以可设点A(1,0),B(t,t)(t>0),故2a-b=(2-t,-t),2a-b==,整理得2t2-4t-6=0,由t>0可得t=3 (t=-1舍去),所以b==3.

解析三: 如图1所示,根据题意构造ABC,使=2a,=b,∠BAC=45°.由题意可知=2a-b,所以CB=.由余弦定理可得CB2 =AB2+AC2-2AB・AC・cos45°,设b=x,代入a=1,有10=4+x2-2・2x・cos45°.因为x=b≥0,所以x=3(x=-舍去),即b=3.

反思: 例2涉及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的模的运算.解析一直接利用公式a・b=a・b・cosθ与b2=b2求出答案. 解析二通过建立坐标系,把问题转化为坐标运算;解析三根据题设信息构造三角形,运用余弦定理来求解.不同的解法有不同的优点,套用一句广告语:“总有一款适合你!”

解完一个题以后,我们最好想一想:命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题中有没有蕴含规律性的内容?问题经过拓展,能否得到一般性的结论?养成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有助于提升思维深度,提高认知水平.

例3 [2011年高考数学山东卷(理科)第22题第(1)问] 已知动直线l与椭圆C:+=1交于P(x1,y1),Q(x2,y2)两个不同的点,且OPQ的面积SOPQ =, 其中O为坐标原点.证明: +和+均为定值.

解析: 如图2所示,当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时,P,Q两点关于x轴对称,此时x1=x2,y1=-y2.因为P(x1,y1)在椭圆上,所以+=1 (①).又SOPQ=2・・x1・y1= (②),x1≥0,y1≥0 (③),联立①②③可解得x1=,y1=1. 此时+=3,+=2.

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m. 由OPQ存在可知l不过原点,所以m≠0.将y=kx+m代入+=1,整理得(3k2+2)x2+6kmx+3(m2-2)=0.因为直线l与椭圆交于P,Q两点,所以Δ=36k2m2-4(3k2+2)・3(m2-2)=24(3k2+2-m2)>0,即3k2+2>m2.

又由韦达定理得x1+x2=-,x1x2=,所以PQ=・=・.因为点O到直线l的距离d=,所以SOPQ=PQ・d=・・・==,整理得3k2+2=2m2.因为m≠0,所以3k2+2=2m2满足3k2+2>m2.

将3k2=2m2-2代入+=(x1+x2)2-2x1x2=-2-2・,可得+=3. 故+=(3-)+(3-)=4-・(+)=2.

综上所述,+=3,+=2,均为定值,结论成立.

反思: 如果做完例3就把它丢在一旁,那真是非常可惜.观察题目,它似乎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自问自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只要OPQ的面积为定值,+和+就一定为定值吗?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若SOPQ≠,就不一定能得出3k2+2=2m2,则+和+不一定为定值.

(2) SOPQ=,+=1,+=3,+=2这些数据与椭圆标准方程+=1中的a,b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式.如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似乎能得出“当SOPQ=ab时,+=a2,+=b2”的结论.

(3) 如果椭圆方程为+=1,那么当OPQ的面积为多少时,+和+就一定为定值?这个定值是多少?如果上一问的结论成立,则这一问的结论显而易见.

(4) 如果+或+取定值,OPQ的面积能否为定值?如果是定值,这两个定值与椭圆标准方程+=1中的a,b是什么关系?这是对原题的反向提问,也是对问题的逆向思考.事实上,只有当+=a2或+=b2时,OPQ的面积才能为定值,且满足SOPQ=ab.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验证,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当且仅当SOPQ=ab时,+=a2,+=b2. 于是我们继续拓展思维:在双曲线或抛物线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结论呢?

经常对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和适度的拓展,势必能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形成创新思维,提升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孤立地看,这些题目像一粒粒沙子,很难聚合起来.要找出题目间的联系,把它们如同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更需要通过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1) 解题后要反思题目的实质,比较手中的题目和以前解过的题目,看看它们是否存在联系.如果有联系的话,解法又有什么差别?能不能把它们的解法归纳到同一种题型中去?

比如例2中讲到的处理向量问题的三种方法,就是我们通过反思得到的解决向量问题的通法.

(2) 对于我们做过的那些“形似而神不似”的数学问题,在总结时要注意比较问题的区别和解法的差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避免错解的发生.

比如, f(x)

(3)反思问题能否拓展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观察问题中数据间的关联,改变条件中的数据,考虑类似的结论是否成立.如例3中反思的问题(1)和(3).

②判断命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即把问题的结论看成条件,把条件看成结论,再考虑命题能否成立.如例3中反思的问题(4).

③寻找问题的规律,想想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比如,题中的数据能否用一般的字母来代替?如果改变解析几何问题中的圆锥曲线(如将椭圆换为双曲线),问题的结论是否仍旧成立?

反思是数学解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解题过程是否正确;对解题方法的反思,可以促使我们优化解题过程,拓宽解题思路;对问题的拓展与推广的反思,可以让我们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升思维高度;对各类题型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归纳、辨别与此相关的问题,达到做一道题会一类题的效果.可以说,反思的实质,就是通过对有限道题目的学习,去领悟那种解无限道题目的数学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