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生物五大命题热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生物五大命题热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田奇林,生物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名师,国家实验教学名师工作室核心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研优秀论文终评专家,奥林匹克竞赛命题专家,“百家讲堂”主讲专家。

近年来新课标生物高考试卷体现了“没有出现偏题、怪题或难度很大的试题,试题注重考查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片面追求知识的覆盖面,知识内容和能力的考查以教材为准,很少涉及当年的科技新进展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命题要求,可以预见高考命题仍然遵循“强调核心内容,强调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强调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对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强调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等命题原则。因此,可以推知2014年的生物高考命题将继续关注如下五类热点

热点1

细胞代谢是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必考点。本部分的所有知识点均有考查的可能性,尤其是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相关试题大多围绕酶的特性、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展开,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发生的部位、产物、影响因素、相互联系及实验探究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此类试题在设计时易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I.上图表示在20 ℃条件下,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A、B植物相比,受影响较大的是 植物。

(2)当光照强度为a时,比较A、B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MA、MB和有机物合成速率NA、NB的大小,结果应分别为MA MB、NA NB(填 “>”“

II.科学家通过对绿色植物转换CO2的研究知道: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绿色植物对外界CO2的转换为定值(实际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外界CO2量×转换率+呼吸作用CO2释放量);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CO2来自外界与呼吸作用两方面。已测得呼吸作用释放CO2为0.6 μmol/h,现用红外测量仪在恒温、不同光照下测得如下的数据,实际光合量用葡萄糖表示。

(3)从表中数据的对比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 。当光照强度为1 klx时,实际光合量都为0.1 μmol/h,原因是 。当光照强度为2 klx、实际光合量为0.27 μmol/h时,植物从外界吸收CO2为 μmol/h,植物对外界CO2转换率为 。

(4)设外界CO2浓度为6.0 μmol/h,则该条件下绿色植物的实际光合量为 μmol/h。

【解题分析】

(1)由图可知,A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饱和点远大于B植物,因此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受影响较大的是A植物。

(2)光照强度为a时,A、B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因此有机物积累速率相等,有机物合成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比较图中(0,-4)点CO2释放量,不难发现A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比B植物大,因此此光照强度下A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大于B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

(3)表中涉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和外界CO2浓度。当光照强度为1 klx时,光照强度较低,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有限,影响了暗反应速率,因此即使外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实际光合量也不会增加。当光照强度为2 klx、实际光合量为0.27 μmol/h时,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为0.27

μmol/h×6=1.62μmol/h,已知呼吸作用释放CO2为0.6 μmol/h,则植物从外界吸收CO2为1.62μmol/h-0.6μmol/h=1.02μmol/h;植物对外界CO2转换率为1.02/1.2=0.85。

(4)若外界CO2浓度为6.0 μmol/h,则该条件下绿色植物的实际光合量为(6.0μmol/h×0.85+0.6μmol/h)/6=0.95μmol/h。

【参考答案】

(1)A (2)= > (3)外界CO2的浓度、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为限制因素,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中所需的CO2全部由呼吸作用提供 1.02 0.85 (4)0.95

【抢分策略】

1.通过知识迁移法,建构细胞代谢的整体性知识体系。高中生物中细胞的代谢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光合作用、细胞呼吸、酶和物质跨膜运输。复习时,通过C6H12O6、O2、CO2等物质建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是包括主动运输在内的除去光合作用暗反应之外的生命活动的主要的直接能量来源,于是可通过ATP将细胞呼吸和物质跨膜运输联系起来;在上述生命活动过程中,都需要酶的催化作用,且贯穿细胞代谢的始终。

2.运用联想的思维方法建构物质跨膜运输的模型。在掌握细胞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通过对水和无机盐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研究,弄清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研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从运输方向、所需条件、建构数学模型和常见实例四个角度把握知识,并进一步拓展到大分子的运输方式(胞吞、胞吐)上,建立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网络。

3.从实验角度认识酶。无论是酶的化学本质、特性(高效性、专一性),还是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都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究,因此要牢固掌握相关实验的设计原则、分析思路、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注意诸如将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转换为坐标曲线图等不同表达形式间的相互转换等识图、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

4.多角度分析和认识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一要动态地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原理,分析各种外界条件对这两种生理过程的影响,并能用准确的表达方式阐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及结果;二要借助图、表等形式,更直观地从整体上把握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联系,从而加深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理解;三要善于运用比较法,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如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比较等;四要善于归类和整理,如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H]、ATP、C6H12O6、O2、CO2的来源及去向等;五要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外界因素(温度、CO2浓度、光照等)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影响的实验探究。

热点2

在命题思路上,遗传规律类试题重在考查对遗传规律的理性思考,对单纯的遗传概念的考查占比逐年减少。命题角度主要集中在给予亲代基因型确定子代中不同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计算,以及以伴性遗传为背景,结合遗传规律进行实验设计等。突出高中遗传部分的实验设计思想,充分体现高中生物理性思维的过程是当前各地高考命题的趋势所在。

例2 青蒿的花色表现为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素)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开黄花的青蒿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 。

(2)现有AABB、aaBB和aabb三个纯种白色青蒿品种,为了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黄色品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程序:

Ⅰ.选择 和 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种子;

Ⅱ.F1种子种下得F1植株,F1随机得F2种子;

Ⅲ.F2种子种下得F2植株, F2自交,然后选择开黄色花植株的种子混合留种;

Ⅳ.重复步骤Ⅲ若干代,直到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

①F1植株能产生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原因是 。

②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③若F2与基因型为aabb的白色品种杂交,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 。

④F2植株中,开黄花的植株上所结的种子中黄色纯合子占 。

⑤有同学认为这不是一个最佳方案,你能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以缩短培育年限吗?请简要概述你的方案。 。

【解题分析】

(1)由图示可知,A bb开黄花,其余基因型个体均开白花。(2)选取AABB和aabb的植株杂交得F1,自交得F2,因为A和a、B和b分别位于3号和1号染色体上,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F2中白色(9A B + 3aaB +1aabb)∶黄色(3A bb)=13∶3,黄花植株中有1/3AAbb、2/3Aabb,自交后代中黄色纯合子=1/3+2/3×1/4=1/2。

【参考答案】

(1)AAbb或Aabb (2)Ⅰ.AABB aabb Ⅳ. ①A和a、B和b分别位于3号和1号染色体上,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白色∶黄色=13∶3 ③白色∶黄色=3∶1 ④1/2 ⑤方案一:对F2中开黄花植株分开留种和播种,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的即为纯种。方案二:取F1植株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成熟后开黄花的植株即为纯种。方案三:对F2中开黄花的植株进行测交,判断是否纯合,对纯合的进行标记,下一年再留种。(任取一种方案即可)

【抢分策略】

1.运用联想迁移法建构遗传规律的知识体系。复习遗传规律时,要从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体会和认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用现代遗传学观点回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比较两大定律的内在联系,熟练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总结遗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比例关系及相关推理,由此推导出亲代的方式及其基因型,并将其应用到解决问题之中;挖掘两大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基因自由组合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的概率计算、亲子代基因型的判断以及系谱图的判断等问题。

2.采用归纳、总结和比较的方法复习生物变异。复习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变异的实例较多,复习时要掌握相关实例与各考点之间的关系,如三倍体西瓜与多倍体知识之间的关系;二是生物变异部分的概念多,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易位、倒位等,因此要做好概念的复习,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三是列表总结归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本质、原因、应用及意义,进一步联系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中的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拓宽变异的视野。

3.建构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相对性状中的显性与隐性、非等位基因存在位置、等位基因位于染色体类型、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环境因素影响与基因控制性状和染色体基因缺失与基因突变等判断性实验设计的模板,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法,提高解题的针对性。

4.采用列表比较方式复习与育种有关的知识。复习时从依据原理、常用方法、育种程序、优缺点等方面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式。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杂交育种也是遗传规律的具体应用,体现了遗传和变异的综合思想,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5.多角度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做好概念的复习,如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与变异、适者生存、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隔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等;二是要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异同,以及共同进化理论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相关知识;三是要明确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是区别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依据。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挖掘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深化遗传规律相关知识的纽带。

热点3

从命题思路上看,高考试题对该热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理解、掌握和再现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机制及特点等重要知识上,并考查利用已有知识分析信息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实验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验证和探究各激素的生理功能;与社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免疫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建构并分析生物模型、信息材料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是目前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之一。试题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对本部分知识的单独考查,又有与其他部分知识的综合考查。

例3 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翁建平教授为代表的胰岛素分泌研究组在血糖调节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研究人员认为在持续高血糖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血糖升高后,胰岛素分泌量立即增加,5 min内可增加10倍,所释放的激素主要来源于胰岛B细胞内贮藏的激素。

第二阶段:5~15 min内,胰岛素的分泌量逐渐下降。

第三阶段:15 min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再次增多,在2~3 h达到高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分泌速率也远大于第一阶段。这主要是胰岛素基因大量表达的结果。

第四阶段:倘若高血糖持续一周左右,胰岛素的分泌量还会进一步增加,这是由于长时间的高血糖刺激胰岛B细胞增殖所致。

请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阶段释放的激素主要是贮藏于胰岛B细胞内的激素。这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直接与 (具膜细胞器)有关,首先分泌进入的内环境是 。

(2)胰岛素基因从来不在胰岛A细胞中表达,一种解释是胰岛A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上游的相应序列已被修饰,以致RNA聚合酶不能识别和结合上去,无法启动 过程,该过程 (“需要”或“不需要”)解旋酶参与。

(3)在第三阶段胰岛素基因表达过程中,从细胞核来到细胞质和从核糖体进入内质网的物质分别是 。

(4)胰岛B细胞属于分化的细胞,该分化的细胞是否仍然保留分裂能力? 。

(5)若某人患有自身免疫病,产生的抗体破坏了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则与正常人相比,病人的胰岛素分泌量将 。

(6)已知胰岛B细胞的活动还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则在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中,在直接支配胰岛B细胞的神经纤维中兴奋传导的特点是 。

(7)切除健康狗的胰脏,2天后狗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为了证明这一推论,请写出该实验的对照组: 。

【解题分析】

(1)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内质网初步加工,再进入高尔基体形成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出去,但核糖体没有生物膜。胰岛B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2)胰岛A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转录时需要RNA聚合酶与胰岛素基因上游的相应序列进行特异性结合,RNA聚合酶具有解旋功能,因此转录时不需解旋酶参与。

(3)胰岛素基因转录形成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或多肽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进入内质网。

(4)从第四阶段的资料“长时间的高血糖刺激胰岛B细胞增殖”可知:已分化的胰岛B细胞仍保留分裂能力。

(5)抗体破坏了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使胰岛B细胞无法与受体细胞结合,因而病人的胰岛素分泌量将增大(上升)。

(6)胰岛B细胞的活动还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刺激来自感受器,在直接支配胰岛B细胞的传出神经纤维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7)实验组注射了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用于该试验的溶剂。

【参考答案】

(1)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组织液 (2)转录 不需要 (3)mRNA和肽链(或多肽) (4)仍然保留分裂能力 (5)增大(上升) (6)单向的 (7)只注射等量用于该试验的溶剂

【抢分策略】

1.由“稳态”这一核心概念入手,建构个体水平调节的知识体系。理解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明确个体水平上的稳态主要包括理化性质(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及化学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等),由此综合分析血糖调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等具体实例,通过这些实例理解分级调节、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概念以及代谢与调节(如糖代谢与血糖调节)的关系,从而认识神经―体液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复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础知识,结合具体实例建构神经―体液调节的知识模型。复习时,要围绕调节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调节机理这条主线展开。在复习神经调节时,要按照反射――反射弧――过程――机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兴奋在低级神经中枢中的传导――兴奋在高级神经中枢中的传导)――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这条主线进行归纳,并具体落实到动物的行为、内环境的稳态、人类活动等内容中,挖掘人体在调节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将静态的个别生理反应变成一种动态的生理过程。在复习激素调节时,除了掌握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种类、作用以及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体液调节的机理,还应归纳、比较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从根本上理解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都是一种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的动态平衡。

3.多角度理解免疫调节。通过比较、归纳法建构免疫调节的概念体系,如免疫系统的组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人体的三道防线的比较、抗原和抗体的比较、与特异性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等;通过“串珠成线法”,复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原理和过程,注意图文信息转换和知识的迁移,如在解答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如艾滋病、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免疫预防,器官移植)时,要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抗体、淋巴因子等功能蛋白,联系“中心法则”和蛋白质的有关知识,建构学科内的知识体系。

4.采用联想迁移法建构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分析生长素发现的有关实验,初步认识植物激素调节,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理解外界因素(光照、重力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由此总结出什么是植物激素,并进一步拓展到其他植物激素及其作用,建构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体系。

热点4

从命题思路上看,以某一生态系统案例为背景,主要考查对食物链、食物网的分析和计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计算,物质循环途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等知识。

例4 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4)分析上表,你认为这一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 。

【解题分析】

(1)先确定小球藻为生产者,再根据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确定消费者的类型(初级,次级……),最后写出具体的食物链(网)。

(2)B的食物比例C∶E=1∶1时,设B中的能量为x,则需要C的能量为1/2x÷0.1+1/2x÷0.1÷0.1=55x;B的食物比例C∶E=2∶1时,设B中的能量为y,则需要C的能量为2/3y÷0.1+1/3y÷0.1÷0.1=40y;据题意C中的能量不变,则55x=40y,y/x=1.375。

(3)据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成分(大气中的CO2)。①过程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在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之间是以CO2形式循环的,即①②是以CO2形式循环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均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即⑥和⑤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

(4)根据表格可知,污染物为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污染。可以从源头上、污染后的处理方法等方面考虑。此题为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

(1) 捕食和竞争

(2)1.375

(3)①②⑤⑥ 光合作用 分解者

(4)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污染 防止重金属离子、杀虫剂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抢分策略】

1.通过“串珠成线法”,建构生态知识网络图。复习时,根据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主线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和记忆体系。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进行比较和区分。对于重要概念,要通过各种实例或事实弄清其内涵和外延。如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时,明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应该联系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内容,建立生态和代谢的联系,建构学科内的知识体系。

2.采用建构数学模型和概念图的方式复习种群和群落。在熟练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及发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能根据“S”形、“J”形曲线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和规律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根据鱼种群的生长规律及市场特点,确定投料的时间、捕捞的时机,利用种群“S”形增长的“K”值,扩大需保护动物的种群数量或限制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等。从理解概念的从属关系入手,比较记忆种群的特征、群落结构和演替等知识。

3.复习生态系统时,打破章节限制,建构跨章节的知识体系。一是遵循“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挖掘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与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内在联系,理解和利用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基本原理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分析结构和功能与稳定性(生态平衡)的关系;二是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细胞代谢知识相联系,建立宏观和微观的知识体系。

4.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知识进行综合,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注意收集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人口问题、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沙尘暴、温室效应、西部大开发的环境问题、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酸雨的形成与污染等问题,能用生态学知识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

热点5

从命题内容上看,实验设计类试题趋向多元化,但仍以设计对照实验为主,其次也会出现观察类、模拟类、调查类实验设计。其中自变量如何操纵、因变量如何检测、无关变量如何控制,仍是实验设计考查的核心。从命题思路上看,近几年的实验题常结合考纲中重要的知识点,从多个角度命制。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考查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等能力,多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虽然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实验题仍然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例5 背景资料:①科学研究表明,两栖类蝌蚪的皮肤生理变色是指个体体色对环境的适应性颜色反应,这是由细胞色素的释放与收集决定的,细胞黑色素是调节两栖类蝌蚪体色的主要细胞色素。②借助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细胞色素分布的变化。③明亮和黑暗是两种对比突出而又极为简单的环境背景。在明亮处两栖类蝌蚪体色变浅;在黑暗处两栖类蝌蚪体色变深。试根据资料,设计实验,证明两栖类蝌蚪皮肤的变色是否与松果体细胞的分泌物(褪黑激素)有关系(两栖类蝌蚪的松果体有感光作用)。

材料用具:两栖类蝌蚪、手术刀、伤口缝合针线、光照后松果体的组织提取液、灯光、暗室、光照后非松果体组织提取液、玻璃水槽、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黑暗环境中的两栖类蝌蚪分成两组,分别置于光照和黑暗环境中,三小时后取出,先用肉眼观察体色变化。

第二步,证明两栖类蝌蚪皮肤的变色是否与松果体有关,具体做法如下: ,观察体色变化,记录结果。

实验预期及结论: 。

第三步,若上一步证明两栖类蝌蚪皮肤的变色与松果体有关,则继续证明两栖类蝌蚪皮肤的变色是否与松果体细胞的分泌物有关,具体做法如下: ,观察体色变化,记录结果。

实验预期及结论: 。

【解题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审题:一是题干中有“证明”和“是否”两个字眼,学生易受“证明”的干扰,错误的把探究性实验理解为验证性实验。二是要读懂问题,即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完成的,应设置自身对照,设置对照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三是完成第三步实验时要弄清实验材料是光照后松果体的组织提取液和光照后非松果体组织提取液,因此,设计实验时要在避光的条件下进行。

【参考答案】

第二步:将黑暗中的两栖类蝌蚪的松果体摘除并缝合,黑暗中待伤口愈合后,分成A、B两组,分别置于光照和黑暗环境中,三小时后取出

实验预期及结论:①若A、B两组处理后均无体色变化,说明变色与松果体有关;②若A、B两组处理后,现象与第一步相同,说明变色与松果体无关

第三步:将黑暗中的两栖类蝌蚪的松果体摘除并缝合,黑暗中待伤口愈合后,分成A、B两组,分别注入适量的光照后松果体的组织提取液和等量的光照后非松果体组织提取液,分别置于光照和黑暗环境中,三小时后取出

实验预期及结论:①若A、B两组处理后的结果相同,说明两栖类蝌蚪皮肤的变色与松果体细胞的分泌物无关;②若A变色而B不变色,说明两栖类蝌蚪皮肤的变色与松果体细胞的分泌物有关

【抢分策略】

1.强化基础实验的识记、理解和应用。复习时,首先要将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对其中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步骤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比较记忆,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思想,并总结实验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2.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理解掌握教材拓展性实验。该类实验往往是以教材知识为依据,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如外界环境因素(温度、光照、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虽然题目常出常新,但是考点多落实到光合作用的原理上。

3.注重实验分析与设计。实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某个实验的原理、能否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是否具有灵活运用所学实验知识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如对实验中提供数据的处理、分析、描述以及图文转换等。要理解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设计方法和实验结论上的区别;验证性实验所要验证的结论是已知的唯一的,而探究性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的结论需要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推测出来,结论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

4.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做好实验评价类问题。实验评价要求对实验的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现象、结果或结论等内容的充分理解,能找出错误的地方并给予改正。该类试题是以生物学中一些经典实验或学生实验为基础而设计的,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