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践行科学发展观“四心”工程暖农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践行科学发展观“四心”工程暖农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典型山区、老区县,全县国土面积1548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易发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9.8%,涉及群众1.3万多人。全县贫困人口1.58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5.5%。

2008年以来,铜鼓县充分利用比照西部政策延伸县的优势,紧紧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渐富得起”的总体目标,形成了县级主导、统筹协调、乡村负责、具体落实、部门合作和配套实施的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生态建设、增收致富相结合的工作新路子,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至2012年共完成深山区和地质灾害区扶贫搬迁9269人。因成绩突出,2010和2011年连续两年被省扶贫和移民办评为扶贫搬迁工作先进县。

一、立足县情,做好宣传工作,促搬迁户动心

铜鼓县地处偏僻,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欠佳。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存在故土难离、祖屋难弃的浓厚观念:有些农民对搬迁缺乏信心,对未知的生产生活存在疑虑;有些农民消极等待,“等、靠、要”思想作怪,总是产生国家和政府“应该”帮扶的错误思想:少数农民经济困难,特别是鳏寡、病残、孤傻等特殊群体根本无力搬迁,面对搬迁浪潮,内心自卑、自闭更加凸显。

针对以上问题,铜鼓县一方面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关于扶贫和移民的特别是充分宣传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科技扶贫等行业典范,重点宣传搬迁安置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和典型事例。把扶贫和移民工作宣传内容结合新时期新农村风貌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努力做到“四到户”,即: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政策规定宣传到户,群众疑虑解释到户,使搬迁政策家喻户晓。

通过宣传,加深了广大农民民对政策的理解,打破“等、靠、要”的保守狭隘思想,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打破陈旧的故土难离观念,贯彻“离乡不离土”的思路,形成“铜鼓处处都是我的家”的新理念:鼓舞和激励农民敢于面对挑战、直面困难,艰苦奋斗,脱贫致富;关心、关爱特困农民,使他们深切的体会到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的温暖。

二、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使搬迁户定心

在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政策的同时,铜鼓县制定规范性较强的措施以整合现阶段各类涉农资金,加大对少数老弱病残孤等特殊、特困群体扶助力度。对地质灾害区和深山区农民进行统一集中安置,各搬迁安置点按照最少10户连片的标准,通过统一规划和集中建房,达到布局合理、环境美观、卫生整齐的效果,既节约了土地,各类建设施工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在安置点建设上,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以“五通三化”为标准,即:通自来水、通路、通电、通电话(宽带)、通有线电视和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小区绿化。同时,水利、交通、国土、电力等部门通力合作,优化资源和资金的配置,进行政策整合:把20户以上连片的安置点优先纳入下年度新农村建设:农林水等部门的惠民政策适当向重点村和移民安置点倾斜:涉及搬迁户和贫困群众的户籍转迁、就医、上学等减免一定费用,放宽移民用地政策、简化手续,适度降低门栏。据统计,仅各种手续费,每户搬迁户节省费用2000余元。

三、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后续工作,让搬迁户舒心

铜鼓县及时帮助和引导安置点成立社区委员会,因地制宜的制定村规民约,帮助他们尽快建立新的生产、生活秩序。对人口和连片建房较少的安置点,编入当地村(组)或居委会,实行有效管理。出台方案,把扶贫搬迁工作的跟踪问效纳入相关单位的年度考核。

根据安置点规模大小,针对性地设立农民培训中心、说事评理室、卫生所(点)、幼儿园、超市等,完善服务功能:建设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健身娱乐室等设施,提升文化品位。以满足移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同时,为了更好的服务广大移民,铜鼓县扶贫和移民办加大机关改革力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继续强化和完善“153”九天工作制(即:项目完工后,业务股在1个工作日内审核好项目验收申报材料;审核通过后,在5个工作日内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项目验收:验收通过后,在3个工作日内下拨项目资金)和“周一、周四”集中工作日制度。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移民服务的工作理念。

四、科学规划,打造工作新模式,树搬迁户信心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铜鼓县立足长远,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克服短视心理,重点放在引导农民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的基础上,彻底走出政府帮扶的框架,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致富。因为大多数移民文化层次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铜鼓县因地制宜,帮助他们确立和扶持增收支柱产业,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铜鼓县创新了搬迁安置点建设以客家风情建筑为特色的模式,并以此为契机,与多个部门协作,合力挖掘客家饮食、旅游、文化资源。如客家农家莱的推广、客家山歌的整理等,逐渐打破了原来客家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

着力抓好抓实雨露培训,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培训内容因地制宜,以种植、养殖和企业基本技术、常识为主,把培训与实践紧密结合,力争做到即学即用、活学活用。2012年雨露培训移民103人,人均收入增长800多元。基本上实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根据培训内容,结合安置点实际,形成一点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模式。

目前,结合教育培训和产业调整,形成了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如:棋坪大梅、永宁坪田、棋坪幽居、大段公益等地的茶叶基地,大段双红的明笋产业,永宁八亩的“农家乐”,棋坪丰坦、永宁小水等地的农民基建队,温泉和永宁等地的蔬菜、水果基地等。永宁、三都、温泉等乡镇扶贫搬迁近工业园区,就近实现劳动力转移。这样,移民就业有门、致富有路、发展有方,基本实现了“长期稳得住、逐渐富得起”的目标。

教育扶贫是扶贫的治本之策。铜鼓县特别重视搬迁户的文化科技再教育问题,注意办好农民文化补习站,农林水等部门定期进行针对性的科技培训。2012年,发放农村科技和法律读本3000多册,培训初步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搬迁户210人。团县委、县民政、县教委和县妇联等单位切实关注农民孩子的学校教育(特别是留守少儿教育),解除了搬迁户特别是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搬迁户的“造血功能”,全力助推广大搬迁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为真正的脱贫致富、迈入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