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道是情深最孤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道是情深最孤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不难读出“淡淡的哀怨与淡淡的忧愁”的。文中的美,不仅体现在“荷塘月色”的景致美,还能品读到蕴含其中的清冷之美。

关键词:荷塘 清冷 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96-01

众所周知,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不难读出那“淡淡的哀怨与淡淡的忧愁”。细心的人会注意到,淡月朦胧之下、树影斑驳森森,恐怕更多的人读到的是其中的清冷。这种清冷,不仅藏在意境,而且寓于思想、系于感情。

清冷是一种美,一种幽静的美,一种独处的美,一种甘于寂寞获得自由的美。道是情深孤独,惟有清冷在荷塘。

初读先生之文,我们大都会十分沉醉于朱自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那优美意境,即使流露出他淡淡的喜悦,也不难读出其中淡淡的哀愁,而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景致中的清冷所造成的。您瞧,“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其中蕴含着的清冷孤美之境无不反映他的排遣忧愁之心。“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或许会有人认为这段景物描写破坏了“荷塘月色”的美,与整个画面不尽协调,甚至还有“败笔”之嫌,但这种不协调所体现的恰恰是他处清冷而心生孤独的真实写照。不妨再看:“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也十分直白他那内心清冷的状态?美在清冷,美在融入清冷独孤的意境。

荷塘之美还揭示了先生清冷无际的内心世界。文章开篇就直言不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说明他心绪的纷乱。为何乱呢?何况在“乱”中如何“独孤”下来呢?。若是结合时代背景,即了解朱自清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我们就不难看出,他“心里颇不宁静”,正是他希望追求一片宁静环境的体现:1927年前后的朱自清,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的政治风暴中,即大革命的失败。这一政治环境对当时的每一个刚刚觉醒起来并充满激情的知识分子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它会成为一块阴影,投射到每一个像朱自清这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上,他的作品《这一天》便可读到作家心境与政治大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个时候的朱自清,就写出过“你要光明,你自己去找”这样激情慷慨的诗句。一种是内心的五四狂飙,一种却是环绕身边的白色恐怖,在这样“不宁静”的状态下遂产生他难以找到正确出路的迷惘,朱自清的内心,除了清冷,还是清冷。

当时的家庭纷扰也给朱自清的内心注入了清冷的成分,“颇不宁静”便是其中的复杂因素之一。朱自清生有六个孩子,有三个留在北京,《荷塘月色》中提到的闰儿是其次子。另外,他的两个孩子――迈儿和转儿,之前被他的母亲带到扬州去了。站在朱自清的角度想一想,尽管孩子多有孩子多的热闹与乐趣,但要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给一家之主带来的烦恼自不待言。与此同时,与骨肉分离所带来的牵挂及其对故乡父母亲人的思念等等,无疑将影响到他的心绪,他便常因心情不好在春晖中学教书的时候就打骂孩子了,更在其后的1929年妻子因肺病去世后他将孤独迁怒于孩子便也十分好理解,这在他的《给亡妇》一文中曾提及:“老实说,我的脾气可不大好,迁怒的事儿有的是。那时候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嚎啕。”在他的另一篇《儿女》中也写到:“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哀莫大于心死,清冷到产生了自杀之念就已说明他的情感几乎到了接近失控的地步。“颇不宁静”怎么办?家里难以排遣,一来暑天闷热尚存,二来妻子和孩子还没有安静下来影响心情,荡马路又有安全问题,于是就想到家附近的那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作者希望那是一片宁静所在。

独处有独处的惬意,朱自清先生在专享那种独处的“美”时也映射出因纷扰不在的清冷。您瞧,“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道尽了独处的妙处、美的相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独处是一个人孤独的至高心灵境界。“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寂寞是形容人的心情的,作者在这里却说路寂寞,颇值得玩味。路寂寞,对于别人来说可能不愿涉足,但对于先生来说却正好,因为这一环境正适合他寻求的心境。德国诗人里尔克说:“你要爱你的寂寞。”对于专注于学问与作品的创造者来说,能够忍受寂寞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作为。这种清冷之美,恰恰是朱自清这样的文人渴望拥有但不可多得的心灵境界。

如朱自清所言,美在独处时能放飞思想理想状态。孤独创造着清冷之美,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像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都是如此。“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文中的“热闹”“风流”无不呈现朱自清作为一介文人的理想追求、浪漫主义的个性倾向。读到这,似乎他放飞的思想与那“清冷”格格不入。不过再往下读,文中还写他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将自己沉浸在梁元帝《采莲赋》的欢乐意境中,沉浸在《西洲曲》的优美意境中,来驱散内心的孤独。一句“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以思想的放飞反衬内心的清冷,文人的理想追求之美与现实的残酷无奈之美并存,这是那个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经历的再普通不过的际遇。

品读《荷塘月色》的世界,品读出朱自清他情深之时状写月光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中渗透进的清冷之美,无疑是提升《荷塘月色》这一美文欣赏高度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