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策略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其意蕴是让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其意义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意境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关键词】课程改革 策略 儿童 课程建构

新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余年,人们对这一轮课程改革褒贬不一。目前,大家一直在探寻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导致这一轮改革没有重要突破的瓶颈是“课程”和“教学”分离。专家建构课程,教师实施课程,学生享用课程,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没有建立。当下,要想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课程作为教学事件”——通过让儿童参与课程建构,促进“课程”和“教学”的融合,引导他们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课程。

一、“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蕴

1.“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本义。从课程层面看,“课程建构”是课程发展的一种方式,通过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建设课程;从教学层面看,“课程建构”是教学存在的一种状态,通过教学事件建设课程;从人的层面看,“课程建构”是发展人的生命的一种路径,通过人的经验建设课程。儿童本身就是课程资源,儿童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也是课程资源。“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学习、开发自身资源等方式创造课程。

2.“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本质。在教师引导之下,让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个体课程的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引导儿童发现自己的潜能,建构个体学习经验,创造个体课程资源,彰显个体生命魅力。同时,共享同伴学习方式,建构群体生活经验,形成自主建构课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课程和教学融合”,实现“课程发展儿童,儿童建构课程”的理想境界,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意义

1.“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生命成长的需要

人的生命成长主要包括生理机能的成长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无论是生理机能的成长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是通过生命体内“新陈代谢”实现的,是一种“自我运动”,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是儿童通过对自然、社会和教育提供的“食粮”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生命成长的元素”,再经过“同化作用”,让他们的知识得到丰富,学力得到提升。这样的过程主要是儿童自己加工、自主成长的过程,他人教育无法直接“实现”。因此,“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个体生命成长的本质需求。

2.“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教育目的越来越有了清晰的认识,教育不只是传承文化知识,也不只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秉承这样的观点就是追求用教育对人加以“塑造”。其实,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人”,而是“让人成为他自己”——让人能够自主成长。这便要求教育应以人为本,将“让人一生幸福成长”作为根本价值。因此,当下这种关注知识学习的应试教育必须改革,不断引导教育关注生命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必须进行改革:由传统的“教师传授式”或“学生回答式”转变为“学生建构式”,让学生在课程建构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由此说,“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核心目标。

3.“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师操作层面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完整的人”。从这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式上看,只是在课程类型上进行增加,课程内容上进行增删,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学生还是被动者,仍处于“被学习”状态,这样的“修补式改革”根本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该说,要想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开发、实施课程,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此说,“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当下课程改革转型和深化的重要策略。

三、“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意境

1.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虽然以法定的形式规定必须开设,但由于每个儿童有自己的成长需要和成长方式,也有自己的课程建构方式,因此,可引导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改编与学习。

其一,让儿童参与教学设计。国家课程的实施方式应让儿童参与设计,“学什么”“怎么学”,可让他们根据自己成长需要和认知方式自主选择。首先,让儿童参与教学目标的定向。课前,让他们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建构知识和技能目标,带着“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建构过程和方法目标,带着“悟什么”“怎么悟”“为什么这样悟”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让儿童参与教学资源的挖掘。课前,让他们到网上或资料中查寻拟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和相关知识,从不同层面建构学习内容。再次,让儿童参与教学方法的设计。课前,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探究所学内容;同时,带着“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建构学习方法,在自主建构中不断形成学习策略。最后,让儿童参与学习方案的制订。课前,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拟定由学生还是由教师设计“探究方案”。学生设计的,让他们根据教师要求自主设计;教师设计的,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探究方案”建构学习问题。

其二,让儿童参与教学实践。国家课程的教学应让儿童参与实施,可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促进课程的校本化建构。首先,让儿童自主学习。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或自己参与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学习,能“学会的”和“会学的”自己学,“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生成问题,等待课堂共同探究。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前产生的问题和学生自主探究时产生的问题设计解决“共探问题”的策略,然后再让他们围绕探究策略或个性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实践,根据已知建构新知。课后,学生根据设计的“实践练习”自主实践,将已学知识和生活链接,引发再生问题,并让他们带着问题寻找解决策略。其次,让儿童参与互教。教学时,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互教”,让“会的”教“不会的”,通过“教”指导学生“学”,促进“会的学生”更好成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应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学习收获。通过总结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引导他们学会“学”,促进他们学会“教”。

2.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了满足儿童成长需要建构的,是学校自己的课程。从本质上说,这类课程应该基于学校,为了儿童——开发和实施应以儿童为本,通过儿童参与建构,促进其适合他们的发展。

其一,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儿童需要建构的,开设哪些课程理应由儿童自己选择。一方面,让儿童按照个体兴趣提供菜单。学校在决策校本课程科目时,可向学生发放《课程建设调查问卷》,根据学生爱好和需求按年级分类统计,了解每个年级学生校本课程需要。另一方面,让儿童按照成长需要选择菜单。在学校拟开设的众多科目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其中选择人数较多的科目为本年级“必修课程”,其他科目作为个体“选修课程”。

其二,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每门课程的内容不应仅由专家和教师决定,而应让学生参与开发。首先,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价值的确定。引导儿童探究为什么要开发这门课程,怎样开发这门课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提升他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其次,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引导儿童讨论这门课程学什么?如何呈现学习内容?通过按学科结构建构课程,促进课程建构与教学融合。再次,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方法的设计。引导儿童思考用什么方法开发这门课程,通过开发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促进掌握开发策略。最后,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引导儿童参与文本、媒介、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案的建设,通过个体对资源的建构,不断丰富校本课程资源。

其三,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学。儿童自主探究能力是通过自己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形成的。校本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更应该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首先,让儿童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引导儿童自己设计探究方案,自主提出探究问题,培养他们设计教和学的能力。其次,让儿童主动学习校本课程。引导儿童自己设计课程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方法,培养他们教和学的能力。最后,让儿童自主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儿童用适合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学习收获,培养他们评价教和学的能力。

3.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由于遗传原因,每个儿童个体天赋不同,内隐的潜能也有一定的差异,发展的兴趣差别也很大,这便要求教育能针对个体的成长需要,挖掘适合个性发展的个体课程,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其一,引导儿童自主选择个体课程。儿童个体课程是满足个性发展的重要补充,个体课程选择应基于自己的成长需要。首先,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对每个儿童来说,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一方面,平时要多观察自己的“特殊反应”,观察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通过自我观察发现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平时要多倾听周围人对自己的建议和评价,通过他人了解自己的特长。其次,引导儿童在生活中选择个体课程。每个学习者在知道自己的特长后,要围绕特长建构个体课程。一方面,在家庭中由儿童和家长共同建构儿童特长课程;另一方面,在社会教育机构的培训项目中寻找他们爱好的课程。儿童在建构个体课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的成长需要,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实践课程建构,形成个体课程。

其二,引导儿童主动学习个体课程。个体课程的意义在于个性学习。儿童在学习课程内容、探究学习策略、形成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建构生本课程,实现课程意义。首先,要引导儿童想学。一方面,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编排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策略,增加内容情趣,逐步形成“内容引力”;另一方面,从儿童个体需要出发设计特长活动,增加展示平台,逐步形成“成功引力”。其次,引导儿童会学。一方面,家长或兴趣班的教师要引导儿童学,通过“教”学会“学”;另一方面,家长或兴趣班的教师要组织儿童学,通过“学”逐步掌握“学”的本领和“教”的技能。最后,引导儿童学好。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儿童多实践,通过实践促使他们掌握技能,彰显特长,形成经验,发展个性潜能。

其三,引导儿童积极形成个体课程。个体课程基于儿童,也是为了儿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形成个性课程。首先,引导儿童形成自己的经验。每个儿童在建构自己的个性课程中都会有独特的方式和收获,教师应引导他们对自己建构的学习方式进行总结与反思,形成自己的经验——个体课程。其次,引导儿童成为完整的自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个体课程的学习,充分开发和运用潜能。通过“选择——舍弃——行动——挫折——再选择——再舍弃——再行动”的实践,不断完善自我,创造彰显个性的个体课程。

“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从本质说,既让儿童参与建构课程,又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这种将“课程与教学融为一体”的策略,是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重要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教师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