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在昆办学情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在昆办学情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抗战期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迁昆至复员返平津的八年时间里,其办学理念、课程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些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还颇具特色。文章通过对抗战时期高等教育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等方面资料的挖掘和整理,试着对其入昆办学的主要方面情况予以梳理和分析,探析其在昆期间的办学情况及取得的显著成果。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办学理念;课程教学;师生活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办学八年期间,虽然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但却取得了颇丰的办学成果,尤其是在办学理念、课程教学等方面凸显其独有的办学特色。

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办学理念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指高校办学者对学校的定位、定性以及职能的认识,即是对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办学实践活动等重要问题的理性认识。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是形成高校办学特色的源头和基础,它不仅引导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为构建高等学校办学标准提供其核心的价值取向。故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并非一朝一夕、一人之语能形成,它需要经过历届学校领导,无数名家大师的热心倡导和精心培育才能逐渐形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也不例外。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临时组建而成,传承了原北大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和历史传统,蔡元培在主政北京大学时就提出:“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1]。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梅贻琦主张“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孓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2]。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组建之时,三个学校均已聚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汇聚了各种学术流派,各流派均体现了各自独立的学术个性,但各种流派之间自由争鸣,相互促进,并未产生相互诋毁、攻击的现象,以致产生了当时“三校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防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中平切合”[3]的学术繁荣景象。这种各个学术流派之间的相互尊重、宽容的精神,均来自其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使西南联大成为当时全国教育的楷模,成为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策源地和传播者。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写道:“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这句碑文即是这种学术兼容思想最真实的写照和阐述,乃是后世之治学者所应奉行的准则。

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课程教学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联系的载体,是教育目标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可以说,一所学校的特色,培养人才的定向和办学水平的层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西南联大在课程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非常重视基础课。西南联大的基础课都属必修课部分,如国文、英文、中国通史、西洋通史、两门社会科学、一门自然科学等等。基础课主要安排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其中一年级又占大部分,一般有7―8门之多。学校还规定基础课程每个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缺修。尤其还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学校总是安排学问最渊博、教学经验最丰富、师德最为学生敬仰的知名教授担纲教学。西南联大的学生入学后就能够得到名教授深入浅出的授课,为他们打开知识眼界,奠定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尽快获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供了条件。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西南联大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课程教学有着深厚的社会性。西南联大之所以培养出众多的国家栋梁和民族精英,其中基础课程的构建模式是内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在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下,十分珍视学生发展的基础,并着力去夯实基础。事实表明,西南联大的基础课给学生以宏观的通识,先让学生在广阔的学海中获取知识,培植专业发展的意向和相关的职业情感,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择定发展的方向。这种治学,首先将专业教育的育人性分解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又发挥了学校的主导性,是很有创建的一种方法。

三、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在昆办学的评价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办学的时候正值国家动乱、民族危亡、外敌入侵之飘荡的抗战岁月。当时西南联大的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其困难是为后世学生难以想象的,教室是用土墙砌的,屋顶只是盖着薄薄的铁皮,宿舍是土做的草屋,室内灯光昏暗。教授的生活非常艰苦,工资往往难以按时发放,很多老师了生活不得不在外兼职;学生们更是难以保证最基本的温饱,可以说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然而,正是在这样困难艰苦的条件下,广大师生凭着一股自强不息、刚毅坚卓的精神,他们怀着民族振兴、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不断努力的学习,以此创造出西南联合大学丰硕的科研成绩,点燃了爱国、民主、科学的光辉。广大教师教书不忘国之艰难,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当时图书馆藏书量太少,老师们为了备好明天的一堂课,四处寻找有关资料书刊,常常备课到深夜,赶紧写好明天用的上课讲义,有时候遇到停电,还得靠微弱的烛光照明。教授的严谨治学的精神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国家、民族的重大使命,形成了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优良学风。那时的校园里边最常见的就是学生埋头苦读的场景。遇到有知名教授上课,教室里更是挤得水泄不通,就算站着也要把笔记记好。西南联大所培养的这种精神和学风是留给我们的一笔无价的精神遗产。

参考文献:

[1]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1.

[2]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下)[J].高等教育研究,1997.2.

[3]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A].走进北大[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