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出精彩 学出滋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阅读教学中,抓好朗读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读中质疑、释疑、悟情、明理。
【关键词】 朗读 质疑 动情 明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54-01
1 说教材
《舍不得这棵树》是作者白华的一篇精美散文,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家门口那棵梧桐树的难舍之情。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心指向了朗读。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舍不得这棵树的原因。2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情感目标:感受梧桐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学做梧桐树一样的人。
教学重点: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如“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
2 说教法
本课我以“读”作为师生交流的载体,制定了四种教学方法:
(1)情境法(2)感悟法(3)交流法(4)拓展法。
3 说学法
读中质疑—读中释疑—读中悟情—读中明理。
4 教学步骤
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1)读题激趣,质疑导入(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双读品味,读中悟情(4)探究明理,拓展延伸。
5 教学过程
(1)读题激趣,质疑导入
A (课件出示:舍不得)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哪些舍不得的东西,然后,再问他们:小作者舍不得的是什么呢?孩子们告诉我:小作者舍不得的,是这棵树!
B (课件补充课题:舍不得这棵树)学生带着不舍的心情齐读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通过学生的读中生疑,以读促思,触发许多疑问,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课文的欲望。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 明确任务,问答读。“作者舍不得的树,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划出每段的中心句。(课件出示5句话)
B 交流合作,讨论读。我追问:“这些句子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组内讨论后,明白了这几个关键句是各段总起句。这样落实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方法的训练。
(3)双读品味,读中悟情
课文2—6自然段具体讲了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也是作者舍不得这棵树的原因。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A 自主演读,共同评价。我以:“你最喜欢它是一棵什么树?”启发学生练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指名演读,学生互相评议。
B 师生双读,品味词句。(课件出示课堂教学片断)在第5自然段教学中,我用减词语对比读,突出了“果树”、“串串”、“圆圆的”,使学生体会到果实的数量多以及了解果实的外形;用以讲引渡启发读,让学生知晓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果实的外形就像小汤匙;用逻辑提问引导读,使学生明白了梧桐树果实的用途;用换词语原文对比读,引导学生比较“很香很甜”与“香甜香甜、乐乐呵呵”,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叠词能增强语势,使表达更真切、生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仍放手让学生自主演练各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4)探究明理,拓展延伸
A 读中悟理。我让学生齐读第7段,用提示关键词承接读的方式强调“虽然……但……”这一关联词语,让学生明白了虽然小作者没为梧桐树做过任何事,梧桐树却给了大家那么多的东西(出示课堂录像片断),看到了梧桐树那么多无条件的付出后,学生自然地感受到它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B 读中质疑。老师问:“这么好的一棵梧桐树,我却要与它分别了,临走时我会对它说什么呢?”生齐读第8自然段,这时,学生提出了疑问:“树怎么会活在心里呢?”学生讨论之后,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明白了这指的是这棵树的精神已经被小作者牢记在心。
C 升华总结。作者为什么舍不得这棵树?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了全文。最后,我问:你想当一棵怎样的树?学生争先恐后,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6 教学反思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以师生双读为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悟情、明理,在动情的朗读中,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学生们围绕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地感受着梧桐树无私的给予和高贵的品质,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他们学做一棵梧桐树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