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食用菌的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食用菌的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济南 250100)

市场经济影响,自2015年以来,食用菌市场一直呈疲软状态,如平菇市场,2014年的市场价约在6元/kg以上。2015年至今,价格仅出现少数季节性小幅上扬,多在6元/kg以下徘徊。除部分地区外,大多菇民的生产效益不高。作为生产者如何应对疲软的食用菌市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整理了近半年的调研结果,通过与广大菇民以及食用菌企业进行交流,总结以下几点建议和读者分享。

选择恰当品种

根据市场选择品种

市场调研

笔者通过走访、咨询等调研活动获得了食用菌市场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现山东市场已有平菇、香菇、茶薪菇、真姬菇、金针菇、杏鲍菇等,其中金针菇、杏鲍菇已经逐步实现了设施周年化生产,而姬菇、木耳鲜品等品种却鲜有生产,因此这2个品种存有潜在市场。

生产实力

以山东为例,大多散户都在生产平菇,而周年设施化生产企业都在做金针菇、杏鲍菇。如果是小额投资,不妨做灵芝、木耳等长线产品,而有实力的生产者可以选择做花菇、厚菇等主流产品,并通过高新科技和优良品种,靠质量和效率取胜。

打造品牌

公司或合作社应以品牌建设为第一要素,兼顾市场现实、热点进行综合考虑,然后选定适宜品种,搭配先进技术,构建知名品牌。

根据栽培技术选择品种

栽培技术是很重要的基础条件,尤其是种植高档珍稀品种时,会面临栽培技术难度大、稳定性差、可重复性差、产量低等问题。例如羊肚菌动辄上千元的交易价格虽然比生产平菇的利润高,但是该品种现有2大问题困扰着生产:①可重复性差,产量低而不稳定;②品种问题,目前人工栽培出菇的羊肚菌和野生羊肚菌的口感卖相还是存有一定差距,市场价格也是南辕北辙。

根据最新技术选择品种

目前较为前沿的生产技术是培育“富硒食用菌”,这一技术几乎涵盖了全部食用菌品种,“功能食用菌”也囊括了二十多个品种,在这一范围内可以再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状况进行品种的选择,更具有针对性。

具体品种(菌株)推荐

平菇 主推中广温型菌株,‘8359’‘2020’可用于中部地区的春秋季节、南方地区的低温季节、北方地区的中高温季节;中低温型菌株‘2006’‘83优’可在中北部的冬季出菇,并可双向各顺延1~2个月,甚至更多;高温季节的适应菌株“高温无忧”,可以作为高温季节控温栽培的首选。

金针菇 黄色菌株为‘金杂19’‘黄金’等;白色菌株主要有‘白金’‘白金3号’等。南北方均可栽培,各种设施均可,只要根据气候状况调控温度条件即可。

鸡腿菇 大个头菌株主要有‘Cc168’‘农科258’等,偏白色菌株主要是‘Cc833’‘大白鸡’等菌株,适应设施栽培的新菌株为长腿鸡腿菇,尤其适合菇洞栽培,商品性极好,只要满足温度条件在南北方的各种设施均可栽培。

香菇 培育花菇应选‘鲁花一号’,该菌株也可培育厚菇,栽培厚菇可选‘1363’,夏季生产可选‘农香66’‘农香69’等。南北方均可栽培,根据不同的温度条件和菇品去向确定合适的栽培设施,如寒冷地区可以安排花菇或厚菇的生产,南方各地低温季节可以考虑种植厚菇。

双孢菇 推荐福建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的‘2796’菌株。南北方均可栽培,只需调控温度条件。

草菇 大个头菌种首选‘V23’,中等个头菌株‘V35’‘V42’,该类大中型菌株尤受欢迎。以南方地区栽培为主,北方地区可在夏季安排生产,或进行设施化栽培。

姬菇 中高温型菌株主要有‘小平一号’等,中低温型菌株主要有PJ系列菌株,南北方均可栽培,各种设施均可。

茶薪菇 主要有‘茶薪菇101’、‘茶薪菇5号’、‘茶薪菇2号’等菌株。中高温型品种,只要调控温度条件,南北方均可栽培。

杏鲍菇 主要有‘XZ-1号’、‘XB-1号’等菌株,中低温型品种,现以设施化栽培为主,北方地区仅存少量季节性常规生产。

黑木耳 主要有‘黑花一号’等菌株,适宜中北部地区进行地栽生产,南方各地可以进行吊袋栽培。

毛木耳 ‘三益一号’属于企业选育的新菌株,北方地区首选种,南北方均可栽培,主要适宜棚式立体栽培。

灵芝 主要有‘韩芝一号’‘泰赤’等菌株,以棚栽为主,也可进行地栽,如林下培菌等。

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主要包括3方面,即s菌、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的防治,现将防治要点简述如下:

杂菌防治

(1)预防措施:①清理环境。堵住杂菌滋生源头。除对生产环境周边进行卫生清理外,200 m以内的粪堆、养殖场等最好予以迁移,无法迁走的应定期清理并施用药物。此外,可喷施200~300倍赛百09溶液(复配药物,主要成分是二氯异氰尿酸钠和氢氧化钠),室内预防可与300倍百病傻(复配药物,主要成分是咪鲜胺)溶液交替使用来确保预防效果,还能防止杂菌产生抗性。②操作标准。不要使杂菌进入基料,尤其应注意接种环境的消毒,主要是使用低浓度药物如400倍赛百09进行空间和表面喷洒,并开启接种净化机。③严格剔杂,警惕杂菌的“漏网之鱼”。培养发菌过程是杂菌最后的滋生机会,这往往也是生产者容易忽视的环节之一。因此建议培养发菌的场所,每隔3~7天喷洒一遍杀菌药物;专业供种单位和商业化生产者应该安排专人进行剔杂,将污染了杂菌的菌种挑出去,那些不能确定是否感染杂菌的“被怀疑菌种”也应剔除,或进行单独培养,以免混淆。

(2)杀灭措施 :①对污染比例超过30%的发菌,应将污染菌袋剔出,带离原发菌场所,对污染袋喷洒200倍“赛百09”后,将之打碎,尽快晒干,废料待用;对污染量较小的发菌,用药处理即可,但不要留置时间过长,以防成为新的污染源。②出菇后的菌糠废料,很可能成为新的污染源,建议将菌糠废料及时清理出棚,打碎后,根据需要可选择晒干、配方后发酵、养殖垫料等。③在生产前后时间,可以选择百菌清、多菌灵等药物,对生产环境进行喷洒杀菌,但是要注意药物不要与菌袋或子实体直接接触。

侵染性病害防治

凡是对食用菌子实体发生直接或间接危害,或有一些代谢物对栽培基料发生潜在危害的,均可视为侵染性病害。

斑点病 为细菌染病害,发生原因多为喷水不当,使菌盖上附着水滴后,在通风差、湿度高的棚室内,水滴较长时间的覆盖,使得细菌趁机侵染繁衍,导致该表皮组织失色,形成斑点或斑块。防治措施为摘除病菇,停止用水,加强通风,喷洒500倍百病傻和800倍黄菇一喷灵(复配药物,主要成分是农用链霉素和咪鲜胺)溶液。

黄菇病 细菌性病害,染病后的菇体变软、发黄、死亡、变褐,直至腐烂并发出恶臭气味,严重时菇棚内臭不可闻。防治措施为摘除病菇,加强通风,连续喷洒2~3遍黄菇一喷灵800~1000倍液。

生理性病害防治

实际生产中,因管理不当或气候原因造成的子实体出现非正常现象称为生理性病害,由于该病害属于非病原性问题,所以防治的首要原则是不要使用任何药物,更不得使用激素类予以催长或恢复正常。生理性主要问题有以下2种:

大小菇 外界高温导致子实体长速快,幼蕾仅需一天时间即可快速过渡到幼菇阶段,处于菌蕾边缘的幼蕾无法与中心部位的同类竞争获得更多的营养和水分,勉强长大,个头相差过大,形成大小菇,严重降低商品价值,减少产量。为避免此类现象,应在保证室内湿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菇棚温度。

长杆菇 长杆菇就是菌柄比正常菌柄长,甚至畸形。这是因为高温时段,棚内通风不良,导致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菌盖组织无法正常分化而形成的。应在保持基本室内湿度的条件下,强化室内通风。

虫害防治

食用菌生产中,虫害主要有菇蚊、菇蝇,以及跳虫、螨类等。除非生产管理过于粗放或者出菇时间较长,否则食用菌生产不会发生绝产性危害。但是,近两年菌菇生产中的虫害发生日趋严重。对于虫类危害,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即产前产中预防在先,管理中及时发现,一旦发生杀灭彻底。

预防为主

生产中应以预防为主:①菇场的选择应远离养殖场、厩厕类场所、垃圾场、污水沟等不洁净的地方;②对栽培场所周围要进行定时清理,如草堆、粪堆等,尽量清理干净;③及时整理菇棚,使之整洁并符合栽培模式的要求,在门窗通风口处安装防虫网,棚内喷洒高浓度菊酯类药物彻底杀虫;④原辅材料不应带有虫类进场,尤其螨类害虫,多为原辅料带入;⑤对于“库存”螨害,就是残存或藏匿于棚室之内的螨虫,可以喷施阿维菌素后予以闷棚处理;⑥生料栽培时,应将拌料播种场所喷洒杀虫药,装袋播种操作时,应每半小时左右对料表喷洒一次氯氰菊酯类药物,以防带虫播种;发酵料栽培时,料内拌入适量阿维菌素,装袋播种时与生料相同;要点:出菇期间即使发生虫害也不得随便用药,可在出菇间歇期集中用药一次,即可达到杀灭目的;不得使用任何高毒高残留药物,尤其不得使用有机磷农药。

彻底清除

如果虫害发现不及时或预防不到位,基料内往往发生大量“菌蛆”,它们会咬食菌丝和子实体,将菌柄或菌盖蛀为海绵状,使菌袋由白色转为褐色。此时,喷药已经无济于事,应根据菌袋的出菇情况进行处理。如果仅出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在50%以下时,可用药剂对虫害进行彻底杀灭,才能继续出菇。具体操作方法是使用磷化铝,按4片/m3的使用量投放,6 h内即可将“菌蛆”全部杀死;假如出过两潮菇,一般不必进行药物杀灭,可直接作为废料,进行高温堆闷,即可杀死。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磷化铝熏蒸杀虫期间,需要密闭空间,但是正在出菇的菌袋不可封闭太久,根据山东省当地的气温条件,4 h左右即可达到目的,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不出菇。

注意要点

(1)进行有机食用菌的生产,不得使用任何杀虫药物,即使只是用药物处理菌袋,该菌袋出菇后,其产品也不得作为有机食用菌上市。此外,凡是做绿色食用菌的,应按绿色蔬菜用药目录选择药物,不得随意用药;否则,用药后的食用菌子实体不得作为绿色蘑菇进入市场。

(2)即使做普通食用菌,对子实体的用药,也应根据药物残留期用药,并在安全期采收上市。但在夏季高温季节,子实体长速较快,很难保证药物有足够的分解时间,因此,笔者建议:应在出菇间歇期用药,不得对子实体直接喷施。

(3)选择植物源性药物进行综合防治,既可杀灭当下害虫,又能实现长期预防的效果;既维护了食品安全,又保障了生产者的生产效益。

新技术是生产效益的最大保障

新技术是保证生产效益的根本措施,也是应对市场变化、保障生产效益的积极措施。近年来,陆续出现的爆发出菇、林下培菌、富硒菇、功能菇等一系列新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技术成就,并逐渐向食用菌以外的领域发展。

爆发出菇技术

不断增加的人工劳动成本逐渐压缩菌菇生产的利润,为了解决出菇时间周期长、占用设施时间长等生产现状,科研工作者经过不断试验,设计出“爆发出菇”技术,使长达半年的菌菇生产周期缩短至2~3个月,在相同的场所和时间内,栽培量可以提高2~3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

熟料网格栽培

2010年后,一N充分利用栽培空间的设施化栽培模式――熟料网格栽培逐渐兴起,为食用菌的生产带来了新的方向。该生产技术可大幅度减少用工人数,降低人工费用,更加适应现代生产和市场的要求。

开发特色菌菇

作为平菇“嫩菇”的商品概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并在山东东部地区予以实施,并陆续在山东、安徽等地推出,均获得了理想的生产和市场效果,该菌菇的特色是好吃、营养价值高。虽然产量稍低,但总体效益是增加的。此外,还开发了富硒菇、高锌菇等功能蘑菇,这类特色菇可以满足消费者健康、保健等需求。其次该类特素菇的研究是根据国际食品发展趋势进行的设计和研究,纳入国家健康食品发展战略研究系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同时该种特素菇可以作为日常食品的一部分,无需专业指导和特殊限制即可正常食用,从而达到食疗保健的作用。因此特色菌菇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市场空间十分可观。

林下培菌

为了弥补林业见效慢的缺点,发展林下经济成为近年来北方平原林业新型经济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中,发展食用菌成为一个热点模式。食用菌作为一种传统林副产品,非常适合林下间作。而且林下间作食用菌成本低、收益高、在资源保护的同时,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

总结

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必须要强化创新,加快技术更新速度,才能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保障生产者的效益,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使产品立于食用菌市场的前沿地位。科技创新也并非高不可攀,运用食用菌栽培知识进行不断探究就可以研发出相应的新技术、新成果,这一点很值得读者朋友们认真品味或揣摩。

作者简介:曹德宾(1956-),男,山东五莲人,农艺师,研究方向:食用菌技术研发,富硒食用菌、功能食用菌、食用菌林下培菌、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