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旧小区的养老难题究竟有多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旧小区的养老难题究竟有多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6月8日,北京市老龄委公布了《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任务分解表》,其中明确,北京市规划委等相关部门要在年内出台《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达标建设办法》。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明显倒逼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相对滞缓的建设过程提速。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康越最近在他的调研报告中直指老旧社区的养老难题:北京市现有2816个城市社区中,199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达1582个(56.2%),主要分布在城六区,且老龄化程度和空巢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绝大部分老旧小区管理落后、无障碍环境缺失、养老服务滞后。事实上,这样的尴尬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物业缺失安全问题频发

当前,老旧小区最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混乱,物业缺失,由此引发的安全、卫生等问题接踵而来。

73岁的张志国住在扬州兰苑社区,由于当年兰苑开发周期较长,先后有19家单位参与开发,给小区管理留下了很多隐患。杂草丛生,私搭乱建,种菜养鸡,臭气熏天。张志国这样描述小区环境。

类似的情况在大量建成30年的小区并不鲜见。在河北省石家庄有近900个老旧社区,大多由居委会代管,少部分则处于无人管理或归属模糊的状态。即便有居委会代管,其工作内容在很多人看来也主要是负责生活垃圾的清理。

解决之道:为了破解小区的管理难题,不少地方推行了小区居民自治,一些小区居民在政府的指导帮助下,自发成立业主管理委员会,实行业主自治,使小区告别脏乱差。上海名流花园由业主委员会下设物业部,聘请物业管理人员开启了业主对物业工作的直管模式。名人花园竟用比以往更少的物业成本逐步满足了以往物业公司完不成的“业主建议”。

老楼没电梯心情很郁闷

一转眼,曾经手脚麻利的陈阿姨成了一名78岁的老人。她住在济南甸柳小区一栋已20多年的3层楼里,楼内没有电梯。3层不算高,原来也没觉得有不妥之处,可自从2012年老人患脑血栓导致腿脚不便,她就和家人深刻体会到了没电梯的不便。

陈阿姨把各处收拾得特别利落。下不去楼,她经常躺着,却又睡不着,总容易胡思乱想,想老伴,想已经去世的老朋友,还想很多不开心的事。

陈阿姨也常听有些地方给老房装电梯的新闻。但她和几个邻居说了这事,楼层高的愿意,楼层低的都不同意,她也不知什么时候能有机会搬回家住。陈阿姨的遭遇显然并非个案。据北京化工大学康越副教授对北京老旧小区的调研,55.5%的调查对象居住在3层及以上,因无电梯,普遍存在上下楼不便的问题。

解决之道:目前在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方面运作得比较成熟的当属福州和厦门。据了解,福州市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一个专门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审批一条龙服务窗口。厦门市则明确老旧住宅加装电梯,财政部门给予资金补贴,停靠6个楼层的补贴22万元,每增减一个停靠楼层相应增减5000元。《厦门市城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指导意见》也给出了出资参考方案:第3层为参数1,第2层为0.5,1层为零,从第4层开始每增加一个楼层提高0.1个系数,第4层为1.1,依此类推。

缺乏无障碍设施多年未出门

不过,就算住在1楼,有些老旧小区的老人想出家门也有不少拦路虎。

10多年来,垂直高度达1.2米的7级台阶,成了63岁的蒋阿婆和外孙女进出家门的拦路虎。家住上海市黄浦区制造局路惠祥公寓的蒋阿婆得过中风,腿脚不利索,而与其同住的外孙女自幼因病腿脚不便,要靠轮椅出行。为此,蒋阿婆和楼内的其他老人曾多次呼吁在楼道口改建无障碍通道。无奈,这一愿望至今未能实现。

同样被困一楼的还有93岁的宋治年。他如今住在北京朝阳安慧里小区,楼道门口有10级高的台阶。因为疾病在身,宋治年这些年体重猛增,目前已是214斤。这两年,宋治年的腿脚变得不利索,行动受限的他每天大多数时间就是坐在床边,连小解等问题都靠床边的夜壶解决。虽然可以靠轮椅出行,偏偏自家楼道门口没有供轮椅进出的无障碍坡道。每次宋治年生病,儿子就得四处求助,请来好几个邻居才能一起将宋治年抬下台阶。

解决之道:北京化工大学康越副教授说,老旧社区的无障碍设施兴建、改造,建议由政府采用外包服务模式,通过统一竞标选取服务商,居民协商承担部分运营费用,实行政府监管下的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应积极探讨老旧社区室内无障碍环境改造,如提供小户型改造方案,对困难群体的部分资金支持等,使得老旧小区改造更贴近老年人的需求,这在上海已有成功操作。另外,各地要对老旧小区的无障碍化改造以文件形式作出硬性规定,比如在今年施行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中就规定,要对没有无障碍设施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增加坡道、楼梯扶手等。

没有托老所生活太单调

老旧小区的养老配套设施滞后,在近年来也越发显得紧迫。据康越副教授的调查,有48.7%的老年人表示所住社区缺乏室内老年活动设施。而且,老旧社区普遍没有建立起托老所等日间照料机构。

呼和浩特市73岁的马爱华最大的心愿,便是社区能有个托老所。社区很多老年人坐在超市内休息座椅上闲聊。“因为天气热了,不适宜在户外活动,小区又没有活动中心,在家也待不住,所以每天和几个老朋友来到商场里溜达,超市里不热,还能在一起聊天,顺便买点菜回家。”这两年,马爱华希望得到社区照护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想喝碗热汤都很难,买菜、洗菜、做饭这些以前轻易能完成的事情,现在越来越费劲”。

解决之道:虽然各地都呼吁要在老旧社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但现实困难确实存在。据浙江宁波市老龄办的一项统计,该市老小区共96个,其中已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仅有4成。

亚太城市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说,众多老旧小区都位于城市中心区,要通过购置、租赁等方式解决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就得在周边找已建成的房屋,但这些小区周边的房屋价格非常高,这无疑会给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而且也并非长久之计。 陈宝存表示,他通过与部分业内专家讨论后发现,老旧小区中,物业办公设施很有可能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场地。“物业用地是全体业主所有的,在老旧小区中基本都存有一定规模,而且大多运用效率并不高,除了几个供物业办公的办公室外,不少面积都在低效运营甚至闲置着,将这部分面积重新整理、规划成养老服务设施,是相对难度较小的方法。”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