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让体验与表达和谐共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让体验与表达和谐共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理念时,反复出现“运用”一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从珍视学生的体验入手,让学生的心灵在体验中滋养,让他们的语言在表达中生成,让他们的个性在放飞中张扬,从而让体验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多角度体验,催开表达之花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情感的生发点,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体验的桥梁,使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思想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体验的乐趣。

1. 创设情境,在想象体验中乐于表达。体验学习是一种情境性学习,“体验的情境愈独特,愈真实,愈能引发人深刻的体验,乃至高峰体验”。关注学生体验的教学,必然要重视创设能引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如教学《圆圆的沙粒》时,笔者抓住文中的省略号,为学生架设想象体验的舞台,让学生学着“沙粒”的样子进行议论,帮“沙粒”把话说完:想象在几十年漫长的岁月中,“沙粒”和他的同伴们各自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当“沙粒”变成珍珠后,“沙粒”的同伴们又会议论些什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体会圆圆的“沙粒”为了变成珍珠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既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涵,有效地掌握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乐于表达。

2. 朗读感悟,在对话体验中有效表达。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空,让学生在读中与编者、作者、文本进行充分的心灵交流和对话,切实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方法。以《大禹治水》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一句为例。笔者先引导学生从对“人走路全靠脚跟支撑,脚跟烂了,还能走路吗”的理解入手,想象禹坚持拄着棍子走路的情形与疼痛,进而引导学生感悟“长年、都、只好”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同时通过引读,让学生读出“文中之意,意中之妙”。这样,一个“无畏”的英雄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的心中,而文本准确运用词语的特点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联系生活,在情趣体验中运用表达。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诠释、体验人性的真、善、美。如《冰灯》一课,在学习“父亲打磨冰块的艰难”这一段时,对“打磨”一词,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角色体验,想象自己就是那位父亲,做一做磨灯的过程。在感悟“冰太凉,父亲每磨一阵就得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这个句子时,笔者及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在很冷很冷的天气,从冰箱里拿出速冻的东西的经历,想一想自己当时的感觉,从而体会父亲熬夜忍冻做冰的那份艰辛。再出示句式:天太冷,?摇?摇 ?摇,我?摇?摇 ?摇, 。此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说出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可谓精彩纷呈。可见,这种体验方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它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表达。

二、多形式表达,唱响体验之歌

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精心创设各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情境,既可以聚合大量的信息,成为知识建构的源泉,又能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1. 在补白拓展中想象表达,丰富体验。合理的想象是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在教学中,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补白想象,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化身为故事中的角色形象,能较好地让学生表现自我,避免了阅读时的游离状态,实现了文本与阅读者的深层信息交流,释放自我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情怀,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教学《一枚金币》一课,笔者抓住空白点,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钱的艰辛,设身处地地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天刚蒙蒙亮时,儿子在?摇 ?摇?摇;烈日炎炎下,儿子在 ;倾盆大雨中,儿子在?摇?摇 ?摇;夜深人静时,儿子在?摇?摇 ?摇。”这样,学生展开想象,品味语言,进一步体会“儿子”劳动的艰辛与“受不了”的心情,更明确了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所以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在仿写训练中个性表达,自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等。如教学《太阳的话》,在学生仿创过程中,笔者先让他们积累一系列词组,例如,金黄的()、满身的()、林间的()……接着引导学生仿说词组,既巩固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又发展了思维。而后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表达形式,再让学生动笔仿写第二小节诗句。上述环节完成之后,笔者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用“你”称呼太阳,把想说的话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一连串的教学环节,不仅促进了听、说、读、写的结合,而且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语言表达中得到了升华。

3. 在品读析句中善用表达,强化体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得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抓住精妙之处,悉心品味,激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的感悟就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如《迟到》一文,在体会“父亲打得狠的动作”一环节,笔者将“拖”“拉”“拽”进行了对比,并与一个学生进行现场表演示范,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明白这一“拖”,体现了父亲用力之猛,表达了父亲态度之强硬。而“抄”字通过字面的理解(“抄”:“随手抓起”),可见父亲的暴跳如雷。还有“抡”字,笔者将其与“举”字对比,让学生明白“抡”的速度快而有劲。再指名模仿动作“抡”,并让全班同学一起站起来用力一“抡”。这时,学生真正感受了父亲的打之“狠”,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精妙,明白作者的情感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

总而言之,体验与表达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而引导学生体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我们必须根据文本自身的表达秘妙,以独到的视角,对教材进行审视、整合,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的体验方式,选择最佳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去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达到体验与表达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责任编辑:辛铭)